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一、自主学习的依据正如陶行知所说,先生的责任不在于教,而在教学,在教学生学。学生自主学习中,教师启发式教学应成为一种教学指导思想。《论语·述而》中孔子认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文就很能体现孔子的这种教育思想,最集中的体现是他对曾皙的引  相似文献   

2.
甲 在课堂上,常常由于学生回答不出教师所提的问题就被说成这堂课启而不发,你对这种提法有何看法?乙 我认为这种提法是对启发式的一种歪曲理解.这种理解客观上成为教师实施启发式教学的一大障碍,因此有必要加以沌清.在我国,孔子最早提出了启发式的教学思想.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郑玄解释说:“孔子与人言,必待其心愤愤,口悱悱,乃后启发为之说.”朱熹又解释说:“愤者,必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换成现在的话,愤是学生积极思索而不能通,悱是学生想表达而又表达不出.启、发是指教师所作相应的指导.把学生回答不出问题看作启而不发,是把启误以为提问,发误以为学生有了答案,因此这样的提法是不正确的.  相似文献   

3.
“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启发式教学之我见张乐群启发式教学是学校教学中议论最多的话题,也是教育史上最早的话题,它源于《论语》中孔子的一句话:“不愤不启,不排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下引《论语》,只记篇名)朱熹在《四...  相似文献   

4.
一、孔子启发式教学思想的实质  “启发”一词源于《论语·述而》中“子曰 :‘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 ,则不复也。’”其本义包含四个基本观点 :其一 ,“启发式”教学要选择最佳的施教期。所谓“愤、悱”。按朱熹的解释 :“愤者 ,心求通而未得之状 ;悱者 ,口欲言而未能之貌 ;启谓开其意 ,发谓答其辞” ,即学生很想弄懂但又无法弄懂 ,很想说清但又无法说清。处在这种“愤、悱”心理状态的学生 ,其大脑思维异常积极活跃 ,也亟须教师引导。如果教师此时适时地对学生进行“启”和“发”的引导 ,就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5.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启发式”教学,,首先是孔子提出来的。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述而》)郑玄注:“孔子与人言,必待其心愤愤,口悱悱,乃后启发为之说也,如此则识思之深也。”朱熹注:“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某其意;发,谓达其辞。”后人根据郑、朱注释,理解这两句的意思是:教导学生,不在他想明白却明白不了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出却说不出的时候,不去启发他。这样的讲法,似乎没错;但未免有点简单化,孤立化了。全面研究孔子的教学方法(实在是教育方  相似文献   

6.
“启发”二字在我国源于《论语·述而》:“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对孔子的启发式教学思想,郑玄作注说:“孔子与人言,必待其心愤愤,口悱悱,乃后启发为说之”。朱熹也作注:“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愤”即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即口欲言而未能之貌。由此可见,启发式教学乃是教师当学生想弄通而未得,想说出而未能,即在他们“心愤  相似文献   

7.
启发式的教学方法,首先为孔子所提倡。毛泽东同志在论教学法时,肯定了这一方法;并提出要废止同启发式相对立的“注入式”。本文试从古代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中寻找根据,对“启发式”和“注入式”方法加以区别。一、启发式总是应欲而施注入式不顾求知欲望在《论语·子罕》中,孔子指出:“不恨不高,不徘不发。”根据古人的注释,“愤”,是心求道而未得,“排”是口欲言而不能。即只有在学生有了求知欲时,教学才能有明显效果;一个好的教师,在向学生传授知识时,绝不无欲而施。所以,有欲而施,才是“启发式”的特点。孔子为什么要强调…  相似文献   

8.
“启发式”是一种好的教学方法。但我们也常遇到“启”不动,“发”不出的情况。对此,仅从教学方法上去考虑,我认为是不够的。须知学生的主观因素也是直接影响“启发”效果的。“启发”一词,源于孔子所说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这就是说,启发需要一定的条件。学生处于“愤”  相似文献   

9.
启发式教学法是课堂教学提倡的主要方法。但在教学实践中 ,如何使用启发式则是个难题 ,要么是教师“启”而不“发” ,要么是觉得启发式费时费事 ,干脆灌还方便。伟大教育家孔子说的“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 ,一方面强调了运用启发式教学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另一方面也强调了使用启发式的前提和方法。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注重启发式教学的前提 ,效果较好 ,现介绍如下 :一、依据学生的生活积累是采用启发式教学的基础如讲《枣核》一课 ,问及“枣核”和对“游子思乡之情”这两者有什么联系的问题 ,学生就不甚理解。但讲《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 ,…  相似文献   

10.
为使我国在新世纪立于强国之林,目前最紧要的任务之一就是要使中小学真正摆脱应试教育的影响,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推进素质教育的真正落实,是一个十分复杂的庞大系统工程。本文仅就教育理论、教育原则和方法,以及对教师的要求等方面,探讨孔子教学思想对当前实施素质教育工程的一些有益启示。启发诱导,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孔子十分重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最先表达了启发式原则:“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朱熹《四书集注》注曰:“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就是…  相似文献   

11.
<正>教学思想史上,启发式教学思想源远流长,它是古代个别教学下的必然产物。那么,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如何正确运用启发式教学呢?下面我结合自己的小学数学教学实践谈谈看法。一、启发式教学应重"导"而非"牵""启发"一词,来源于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教学的一句格言:"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朱熹对此解释说:"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后来,人们概括  相似文献   

12.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但如果学生真感到苦,就会产生厌学情绪。因此,教师应想方设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苦学为乐学。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际,谈谈课堂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几点体会。 一、要善于启发学生积极思考 “启发”一词,源于孔子“不愤不启,不排不发”。朱熹解释这句话说:“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触之貌。启:谓开其意;发:谓言其辞。”由此可见,孔子这句话的意思是,若是不使学生处于一种非知想知,非懂想  相似文献   

13.
<正>我国教育史上,很早就有人注意启发。孔子就说过“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朱熹对这两句话的解释是这样的:“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词。”孔子这两句话表明他既注意在教学中进行启发,又注意进行启发的时机和条件。当然,我们不能等着学生愤和悱了,才去启和发。而应该通过教学唤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进入愤和悱的境地,创造启发的时机和条件。  相似文献   

14.
陈娇 《学苑教育》2024,(9):43-45
启发式教学法源自孔子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它是我国传统教育方法中的精华。文章立足初中英语教学,就如何利用启发式教学进行了如下探讨:突破一点,在关键之处加以点拨;联系对比,由浅入深启发学生思维;指导学习方法,“授学生以渔”;鼓励学生提问,提高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在初中英语教学中运用启发式教学法,还有许多问题需要教师去探讨,以便提高启发式教学法的效用。  相似文献   

15.
孔子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思想给我们的启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一、孔子的教学方法孔子实在是中国古代史上伟大的教育家,其教学方法和教学艺术之高超至今难以有人能望其项背。以著名的“启发式教学法”为例,许多人都以为这是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的首创。这对于言必称希腊的西方学者来说是不足为怪的,在中国也有不少人持这种看法(尤其是在计算机教育界),这就未免“数典忘祖”。事实上,孔子不仅一贯坚持启发式教学,而且“启发”式这个名称本身也是由孔子(而不是苏格拉底)所创造。孔子比苏格拉底大82岁,孔子逝世后10年,苏格拉底才出生。[1]所以孔子才是“启发式教学”的创始人。除此以外,孔子所创造的启发…  相似文献   

16.
课堂提问艺术与能力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课堂教学过程既是向学生传授知识的过程,也是训练学生思维能力的过程。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古今中外许多教育家创造了许多教学艺术,启发式教学便是一种训练学生思维能力的教学艺术。而课堂提问又是启发式教学的重要方法之一。我国教育家孔子十分重视启发式教学,他主张“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论语·述而》),强  相似文献   

17.
孔子启发式教育对德育的借鉴意义●南京师范大学孙迎光孔子是世界教育史上首创启发式教学的教育家。他说:“不愤不启,不排不发”。现代教育学中“启发”一词就来源于此。“愤”是指学生积极思考,想弄通而又没有搞通的心理状态。这时教师要指导学生怎样思考问题,帮助学...  相似文献   

18.
新课标倡导以人为本、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启发式是其重要方法。启发式教学要讲究方法与技巧,不能误把“满堂问”当作启发式教学方法与技巧的法宝。提问,仅仅是启发式教学法的一种形式,而不是它的全部。“满堂问”看起来很“热闹”,如果不注意设问的对象、质量、层次,不注意启发的目的,就会启而不发。  相似文献   

19.
小学阅读教学方法的改革应着重抓住以下几点:一、要注意教学方法的启发性启发式教学还是注入式教学,这是现代教学方法同传统教学方法的根本分歧。”采用启发式,废止注入式”,应当做为教学方法改革的基本纲领。什么叫启发式?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论语·述而》)根据朱熹的解释,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状,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曰开其意,发曰答其辞。这是说,教师在教学中要掌握好学生“愤”与“悱”的良机,帮助其把问题弄懂。因为学生  相似文献   

20.
刘修春 《教书育人》2000,(24):20-21
启发式教学是教育理论界讨论的一个热点问题。然而,究竟什么是启发式教学、它的实质是什么;它有哪些特征、它应当归属何者?在教育实践中如何运用启发教学?等等问题,许多青年教师还没有很好的认识,以至于在教学实践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和误区。解决这些理论问题,意义十分重大。一是可以更好地理解什么是启发式教学。把握它的实质和特征;二是可以更好地指导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运用这一理论,使之更好地指导教学实践,提高教学效率。 一、启发式教学的涵义和实质 “启发式教学”一词,在我国最早由教育家孔子提出,他说:“不愤不启,不排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