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未成年孩子特别需要父母爱的哺育。爱是快乐与信任组合产生的复合情绪,爱是施爱者积极主动地"给","给"不是为了"得",但"给"必然会带来"得"。父母爱孩子就要注意孩子需要的年龄特点与个性特点,合理满足孩子需要,让孩子健康快乐成长;就要以身作则,获得孩子的信任,同时,坚定信念,无条件地信任孩子,让孩子具有生活的底气;父母还要积极主动地给予孩子富有生命力的东西,并使孩子具备"给"的意识、习惯与能力。  相似文献   

2.
郭奔胜 《成才之路》2014,(30):I0001-I0001
正当前,在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中,孩子的"成长"与"成才"关系出现了令人担心的错位,必须得到有效纠正。无论是未来国民素质的需要,还是孩子自身发展的需要,营造健康成长的环境都是赋予全社会关心孩子的最根本义务。但是,这个"成长"的义务有时却被"成才"的功利心所扭曲了。突出表现在,一些家长只看孩子的试卷成绩高低,忽视孩子的心理健康;一些所谓的好学校只管招生多少,不管孩子班级大小;一些社会教育机构以提高考试分数来牟利,而不是以提高孩子素质来  相似文献   

3.
《父母必读》2014,(2):14-15
正"亲子阅读就是一个有节奏的过程,要从父母单向读故事给孩子听,到孩子有一点点回应,再到亲子共读,最后到孩子的自主阅读。"蔡建华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培训交流中心主任蔡建华主任以亲子共读举例,提出了"早教节奏"的理念。告诉父母们早教并非越快越好,很多时候需要等待,需要按照一定的节奏进行,不能一蹴而就。有时候过度刺激孩子的大脑,不会让孩子变得更聪明,反而还会破坏了孩子的注意力。  相似文献   

4.
父母对孩子的关怀在很大程度上只是一种作为美德的关怀,而父母不恰当的关怀会影响孩子正常的成长与发展。内尔·诺丁斯的关怀教育理论主张一种新的关怀方式——作为关系的关怀。父母构建作为关系的关怀,需要尊重和认可孩子"明示的需要",与孩子平等对话并慎重对待"推断出的需要"。  相似文献   

5.
宝泉 《小读者》2012,(11):2-4
感受〉道理当今许多父母难以放下高高在上的身份,把孩子当需要管束的对象看,把孩子当学习的机器看,就是不把孩子当有独立人格的人、需要被尊重的对象看。他们不愿意俯身,从孩子的角度分析、发现和解决问题,除了殷切的期望和沉重的爱心,就是整天讲大道理。孩子说"饿",父母说"刚吃过,怎么会饿";孩子说"热",父母说"今天不热"。父母这样做,除了否定孩子的感受,还会把更多的  相似文献   

6.
东子 《中华家教》2012,(12):32-33
让乔木长成最好的乔木,让小草长成最好的小草,让孩子成为最优秀的自己,家长需要做到不乱比、尊重个性和因材施教。不和"人家的孩子"比在家庭教育过程中,很多家长经常用"人家孩子怎么样"来衡量自己的孩子,这是非常错误的做法。因为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个性特点。比如有的孩子  相似文献   

7.
刘丽 《幼儿教育》2012,(26):4-5
看到这个题目,许多家长可能会不假思索地回答:当然会。如为孩子买东西,尽可能地满足他们的各种愿望……没错,需要的满足是幼儿快乐的源泉。但是,幼儿的需要是多方面的,他们不仅有物质需要,更有心理需要。一味满足幼儿的物质需要,只能使他们获得短暂的快乐,这还不算真正地尊重孩子。孩子虽小,但他们也有各种心理需要。如果这些需要得不到满足,就有可能出现行为偏差。比如,当孩子听到家长当着别人的面,批评自己"我们家孩子只知道吃,什么都不喜欢学"时,他就会感到自尊心受  相似文献   

8.
纵观语文课堂,许多时候成了"清水煮白菜"式的文字训练课。其实,孩子们不是没有激情,也不是没有诗意,他们需要唤醒,需要激励,需要点燃。这就需要我们为孩子提供一个情感动力,让孩子"有感而发"。笔者认为:这一情感动力的产生,可以籍由多媒体辅助教学、有效巧妙的理答、师生角色入境来完成。  相似文献   

9.
声音     
《教师博览》2013,(4):33-33
<正>父亲应该给孩子立规矩。李双江在访谈节目中聊到育儿经时说"你不能要求孩子什么都好",这是典型的没有规则意识的行为。孩子两岁时需要规则和指导,以现实的符合社会要求的方式来满足自身的需要。这时候,父母需要根据孩子的理解水  相似文献   

10.
孩子的身体成长需要合理地搭配一日三餐,既要色香味俱全,又要营养全面,孩子的精神成长更需要全面的"营养"。阅读是孩子精神成长的"一日三餐",儿童阅读也是教师和家长越来越关注的一个话题,大家一致认识到阅读很重要。但在孩子课余时间有限的情况下,选择什么样的书来读,才是营养全面,有利于孩子成长的?许多教师和家长  相似文献   

11.
吴玲 《家教世界》2014,(5X):59-59
<正>一、原因探析首先,幼儿参与游戏的愿望强烈。喜欢游戏是孩子的天性。游戏中孩子不希望只是做个旁观者,而是想参与其中,为此一些孩子便有点"不择手段"。其次,"交换"概念已初步形成。父母带孩子去超市购物,孩子自己挑选的物品需要付出钞票才能带回,这就是"交换"。久而久之,幼儿便对"交换"有了初  相似文献   

12.
《教育》2007,(34)
周灵梅说:"童年是需要呵护、需要有人来引航的,我愿意做孩子快乐童年的点灯人,把一篇篇美丽的诗歌留驻在孩子的心田,把一本本有趣耐读的书带到孩子面前,把一次次美好幸福的体验带进孩子的生命,让孩子的童年更快乐、生活更幸福。"  相似文献   

13.
孩子的身体成长需要合理地搭配一日三餐,既要色香味俱全,又要营养全面,孩子的精神成长更需要全面的"营养"。阅读是孩子精神成长的"一日三餐",儿童阅读也是教师和家长越来越关注的一个话题,大家一致认识到阅读很重要。但在孩子课余时间有限的情况下,选择什么样的书来读,才是营养全面,有利于孩子成长的?许多教师和家长  相似文献   

14.
烫过方知痛     
正有些错误,学生为什么屡教不改?我认为是"趋利避害"这一人之本性在作祟。孩子口渴,需要喝热水。热水很烫,我们会提醒孩子,"这水很烫,现在不能喝。"但是千百次的提醒,倒不如把水的温度调得低一些,不至于烫伤孩子,却足以让孩子体验到"烫"是一种怎样的感觉,孩子烫过,方知痛。烫过了,痛过了,下次孩子口渴想喝水时,就会在"解渴"与"烫嘴"之间作出选择。  相似文献   

15.
教育感悟361:孩子对于未知的事物总是有着天然的好奇心。对于他们而言,真正的学习就是探索未知。好奇心是孩子学习的动力,保护孩子的好奇心是父母给孩子的最珍贵的礼物。孩子的自信来自成功的经历。不要轻易给孩子贴上"胆小"的标签,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特点,父母需要因势利导。  相似文献   

16.
教育原本就是一种慢的艺术。教育,需要一种慢的艺术!需要有水滴石穿的耐性,需要留足等待的空间和时间,需要有舒缓的节奏,需要潜移默化的生命成长历程,需要有"静悄悄的革命"。陪着孩子慢慢地走,慢慢地欣赏成长的快乐,慢慢地等待孩子长大,是一种睿智,更是一种气度。  相似文献   

17.
孩子身心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家长和老师的"良苦用心"。孩子成长的路上最需要什么?作为家长和老师,要学会不失时机地为孩子送上三把梯子。  相似文献   

18.
新书推介     
好孩子需要"坏"父母(德)巴斯蒂安著,张迪译2010年09月/黑龙江教育出版社疼爱不等于溺爱,父母不是孩子的"奴隶",颠覆中国的教子理念,整治家庭"小暴君",疼爱不等于溺爱,家教需要"坏"父母。$24.00 -20%$19.2把孩子培养成大人物(韩)沈美惠著,刘日波译2010年10月/黑龙江教育出版社想让您的孩子得到最好的全球家庭教育吗?想让您的孩子成为新世纪的领军人物吗?相信您会从本书中找到答案。$28.00 -20%$22.4  相似文献   

19.
批评的艺术     
正每个孩子都会犯错,家长在其犯错时就要批评。你知道如何批评孩子,在什么样的场合批评孩子,批评需要起到什么样的效果,孩子"挨批"后如何应对其情绪上的起伏吗?批评,是每个家长都该学会的一门艺术。批评要照顾面子,也要照顾"里子"事例一:"考虑孩子的面子,我不在外面批评她。"苏苏和妈妈受邀参加同班小朋友文文的  相似文献   

20.
<正>每个人都渴望被赏识,在成长的过程中,孩子需要别人的肯定与赏识,来战胜自己的恐惧与自卑,让心灵有一种安全感。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告诉我们:"人类除了最基本的生理、安全需要外,更高层次的需求就是对尊重的需求,希望得到他人的肯定和欣赏,得到社会的肯定性评价。"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认可之中,他就学会了自爱;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鼓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