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诗的排列形式是诗最重要的形式特质之一,具象诗是最重视诗的视觉效果的诗体,能够采用非语言形式起到表情达意的特殊功能,受到二十世纪现代诗人的高度重视。威廉斯和肯明斯是英语具象诗不同时期的代表诗人,威廉斯只是对传统诗形作了不违背诗歌规则和语言规则的改良,肯明斯颠覆了已有的诗歌秩序和语法规则,将具象诗创作推向了极端。  相似文献   

2.
作为生命信息载体的诗歌语言文字 ,对诗意的表现有着巨大的反作用力。文章认为 ,诗的语言文字的建构 ,不只是内而外的语言定位过程 ,对诗的深层结构的表现也有重要作用 ,这主要体现在诗的语言建构的压缩机制方面。诗歌语言的压缩机制是诗歌整体的建构机制的一个有机层面。而文学符号的建构一般是以心象结构为蓝本 ,语言在创作中仍要对诗的深层结构发生校正和修改的支持  相似文献   

3.
古时候,诗歇都是合乐可唱的,伴随着历史的发展,诗歌逐渐演化分离,保留音乐可唱的为歌(曲),失去音乐供人赏读的为诗。由于歌与诗有着同一血脉,这两种艺术形式在结构、语言和音乐性方面,既相似又不同。运用比较的方法,对歌与诗二者的审美特征进行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4.
语言诗在反叛传统诗学体系的同时,又承继了语言论诗学的血脉,将艺术之根深植于索绪尔学说中,强调诗歌意义的生成源自语言系统内部,诗歌应该放逐诗人、取消个性。这一点与同属语言论诗学范式的新批评的诗歌主张是高度一致的。但是,语言诗认为语言的自足性以及意义的生成机制均应建立在差异性联系上,而新批评则坚持建立在全新的语法秩序上。这一问题上的严重分歧,使语言诗辞别现代主义而走向解构主义,在隔代承传中完成了对新批评的突破。  相似文献   

5.
当代语言科学解释人类的语言现象大体上说有两种理论前提。一种是形式语言学理论,主要是建立一套形式化的原则和规则系统,试图从语言结构内部寻找对语言现象的解释;还有一种就是认知语言学理论,主要是提出一套心理分析的手段,试图从语言外部去寻找对语言现象的解释。正因为这两种学说的基本理论是对立的,所以认知语言学的一些基本前提主要也就体现在与形式语言学理论的区别上面。这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6.
诗歌语言是一种变异性的艺术语言。从语言的组合和结构形式上来看,诗歌语言是对常规语言的超脱和违背,同时也是一种创造和发展。它与常规语言相比较,在语音、语义、语法等方面都存在着较大的变异性。正因为它的变异,使之更具诗性,成为诗歌区别于其它文体的重要特征之一,是诗之所以为诗的主要标志。  相似文献   

7.
牟善玉 《成才之路》2011,(16):70-70
文学翻译本身就是一种再创作,而诗歌翻译更是艰难,因为汉英两种语言在词法、句法、遣词造句、成语典故的运用和文化背景等方面都存在着极大的差异。正如英国诗歌翻译家约翰·邓汉姆所说:“翻译诗不单是从一种语言译成另一种语言,而是从一种语言里的诗译成另一种语言里的诗。诗具有一种微妙的精神,当你把它从一种语言移入另一种语言时,那种精神就会完全消失。你如果不把一种新的精神加入译文,那么,译出来的东西除了一堆渣滓外就什么也没有了。  相似文献   

8.
诗骚传统对中国文学的发展影响深远,小说、戏剧、散文等文学体裁中都可以见到诗歌的影子。汪曾祺的小说长久以来深得读者喜爱、备受研究者关注的原因,可部分归究于作品的诗歌色彩。汪曾祺打破传统小说的创作范式,将诗歌作为一种文学经验和审美取向引入《大淖记事》,让作品的人物、情节、环境、语言都呈现出不同的诗艺特征,这些勾勒出他作为最后一个京派作家的创作轮廓。  相似文献   

9.
诗歌翻译是飞白先生的宗教和信仰,是生活一存在的本身。飞白先生认为诗歌翻译艺术有三个基础:诗感、外语、文论。通过对典型译作《泪水流在我的心底》两个译本的比较,可以概括出飞白翻译艺术的关键之处在于会通与契合,表现在哲学层面上,是海德格尔式的诗、语言与思的会通;表现上语言学层面上是源语与目的语的契合;表现于文化文学传统上,是民族文学传统与世界文学传统的会通与契合。  相似文献   

10.
<正>诗歌是一种特殊的语言,它作为一种文学形式,具有一定的节奏和韵律,因而有人把诗歌喻为"带有音乐性的思想"。诗歌运用各种艺术手法打破人们的语言常规,增强了语言的联想性,取得写意传神的效果。许渊冲先生提出的诗歌翻译"三美"论在国内译界影响深远。本文选取网络热门诗I am afraid的两个中译本进行比较,从"三美"论  相似文献   

11.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唐诗语言学批评立足于语言形式的分析,追寻其中深隐的情感意蕴与审美价值。而语言形式包括韵律、用字、造句、意脉、意象等各个方面,这正是语言学批评分析唐诗的主要途径。本文以杜甫七律《登高》为例,展示了语言学批评的基本思路,并由此探讨了语言学批评在唐诗研究中的基本原则,以及语言学批评与传统诗歌批评的不同之处。  相似文献   

12.
大凉山彝族诗人群的汉诗创作崛起于20世纪80年代,繁盛于90年代,至今仍活跃于当代诗坛中。这一西南边陲的彝族诗人群背靠八百里凉山,用诗歌记录着凉山彝族的风貌与人事;利用汉语灵活的语言形式传承着本民族的文化资源,用诗歌来重塑彝人形象与彝族精神气质;同时在其饱含情感的诗歌空间中释放出一种独特的民族诗歌美学特质。聚焦大凉山彝族诗人群的创作,对民族文化资源的表达渴望是其创作的集体性特征,这是一种有文化根性的自由创作。  相似文献   

13.
多多的诗歌注重语言与存在的内在逻辑,对语言和自我、诗歌与世界有着独到的体验,其诗具有思与诗的高度统一,呈现了一个超然于现实的诗的世界。诗人认为诗歌是先在的,是被赋予,强调智性投入的重要性,通过探讨多多的诗歌是运用哪些手段。进而无限地达到“存在”本身。  相似文献   

14.
诗歌历来注重形式美感.各国的诗人费尽心思,将韵律和结构巧妙地结合,创作了无数名作.英国表演诗人罗杰·麦格夫的具象诗——40-Love,在结构、词汇、音韵、句法、修辞上都体现出了它特有的魅力,研究它有助于人们对诗歌的内容与形式有更深刻的了解.  相似文献   

15.
冯至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杰出的诗人。他在二十年代早期创作的几首叙事诗经历了八十多年的淘洗,至今仍不失为中国现代叙事诗的典范。这几首诗打破了传统叙事诗的形式,建立了一种新的叙事诗规范。从情节到人物,从题材到语言,诗人对传统叙事诗作了全面而大胆的突破和革新。尤其是在诗歌语言及形式上,诗人从中国古典诗歌中吸取有益的营养,与现代白话达到了完美的结合。  相似文献   

16.
现代诗人和评论家们普遍都受传统思维定式的束缚,把诗歌看成是语言的一个美学意义上的组合体,而把语言看成是一个由比喻、词汇及音符相互作用着的融合体,是一个节奏的内部构成。本文以为,诗歌作为诗人生命形式,它本身既是一种生命形式,同时它的语言也是一种生命形式,并且是诗歌唯一的生命。因此说,诗歌即语言,诗歌的语言本身就是鲜活的生命。  相似文献   

17.
《考试周刊》2016,(80):21-22
不同于传统诗歌,具象诗重视诗的视觉效果,以文字、符号的特殊排列表情达意。因其独特视觉体验和引人深思的特质,具象诗在世界范围内广受好评。但其抛弃传统诗歌的韵律、反复和节奏感的形式风格引起了质疑:具象诗是否已经失去了诗歌的底蕴与精神?文章对此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8.
文章试图对转换生成语法与系统功能语法两个不同的语言学流派进行比较研究。首先,从语言性质,语言学习的性质和研究目的出发,文章描述了两种不同的语言研究方法;其次,文章追根溯源,分析比较了两种语言学流派所反映的不同研究传统;最后,文章揭示两种语言观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9.
《西洲曲》是我国南朝民歌中的精华,其艺术价值的一个重要呈现是该诗语言丰富的联想性和张力。我国传统文论对诗歌语言现象的探讨多重意会、领悟,但缺乏系统、细致的观照。借用索绪尔语言学理论分析该诗语言的艺术性,从语言学理论的联想关系出发来探究《西洲曲》语言的结构及典型意象的使用,是一种具体到字词关系的微观视角研究。  相似文献   

20.
潘骏 《文教资料》2012,(32):158-160
特朗斯特罗姆和马休在诗歌创作过程中自觉运用超现实主义、比喻、象征等技巧,出色地对"语言对认知的削弱"及"语言表现物象的局限性"做出反叛,回归和捍卫了诗歌本身,同时也为纯诗的发展树立了各自不同的语言标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