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因材施教”三解黄万顺“因材施教”是教育工作的一条原则,“教”的含义很广.既指教育.也指教学.它包括教育、教学的思想、制度、原则、政策和方法。对于“材”的传统理解是指教育对象,广义的“材”指社会上一切受教育、影响、熏陶的人。狭义的“材”指学主。但我以...  相似文献   

2.
1.“综合能力”及其“综合”的三种基本类型。所谓“综合能力”,是指有意识地运用两种或两种以上学科的知识观和方法论去考察和探究一个中心主题或问题的能力。“综合”有三种基本类型。即:“学科本位综合”、“社会本位综合”和“经验本位综合”。“学科本位综合”核心主要源于学科,它试图打破或超越各学科自身固有的逻辑,形成一种把不同学科内容有机整合为一体的新的逻辑。“社会本位综合”是指以源于社会生活的问题为整合的核心,其目的是使学习者适应或改进当代社会生活。“经验本位综合”是指以学习者的直接经验、学习者的需要和动机、学习者的兴趣和心理发展为整合的核心,其目的是促进学习者的经验增长和人格发展。  相似文献   

3.
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曾说过:“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愤”是指通过学习者苦苦思索而未能有所收获之时;“悱”是指通过学习者的钻研思考达到一种想说又说不出的境界。在教学时.要待到学生到达“愤悱”之地,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时,才恰到好处地进行知识点拔,使学生品尝到学习的乐趣。  相似文献   

4.
知识是学习者在一定的问题情境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材料,通过个体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数学认知结构是指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网络化联系,数学命题之间的关系,数学技能及数学思想与方法加以个人组织和改进后形成的知识结构。认知心理学认为:“一种新知识的学习,在学习者的头脑中进行新旧知识的相互作用,经过一连串的心理转化活动,新知识才能同化到原有知识结构中去,形成新的认知结构。”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认知过程的差异是导致他们成绩差异的主要原因。以下笔者试以“负数”概念教学为例,谈谈如何帮助学生建立自己的认知结构。  相似文献   

5.
叶云 《现代教育》2003,(17):38-38
职业技术培训工作的特殊性,对教师提出了“一专多能”的要求。广义上讲“一专多能”有两层含义。其一是指教师队伍的“一专多能”。其二是指教师个人的“一专多能”。教师队伍“一专多能”的建设最终要落实到教师个人“一专多能”的培养上。对教师个体来讲,“一专”意味着教师对某一专业具有较深的专业理论、系统而丰富的专业知识、熟练的专业技能。从教学角度讲,  相似文献   

6.
出生是指胎儿从母体中分离出来,如:“十六年前,他出生了。”而出身是指个人早期的经历或由家庭经济情况所决定的身分,如:“店员出身、工人家庭出身”等。这两个词是有区别  相似文献   

7.
所谓“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就是以具体的任务为学习动力或动机,以完成任务的过程为学习的过程,以展示任务成果的方式来体现教学的成就。“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中的任务具有结构性,它由教学目标、输入、活动形式、学习者的作用、教师的作用和场景六要素组成。教学目标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输入是指使任务开始的资料,包括报刊、学生作品、电视作品、课本、歌曲等。活动是指学习者所做的事情。活动是指任务,而不是指练习。学习者的作用是指学习者在任务中所起的作用,包括参与者、讨论者。学生是交际者,其主要任务是沟通信息,具有学…  相似文献   

8.
何为“博客”?它的迷人魅力又从何而来呢?“博客”即为“blogger”,指写网络日志的人,更具体地说,是指使用特定的软件,在网络上张贴个人文章的人。  相似文献   

9.
作文“个性化”之我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个人一向认为:只要一提起“写作”,或一谈起“作文”,那指的就只能是:写作主体个人进行的一种精神产品的独特制作。  相似文献   

10.
建构主义“学习观”与“档案袋评价”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建构主义学习观强调知识是学习者基于个体体验活动的产物,是在不断变化的社会情境之中形成的。因此,学习者是“活动式探究者”“意义和知识的建构者”。而“档案袋评价”正是把握“每一个学习者的学习轨迹”和推动“学习网络”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1.
“因材施教”出自《二程遗书.卷十九》:“孔子教人,各因其材。”遂有“因材施教”的名言,其中“因”是根据的意思,“材”指的是人,“施”是实施、根据,“教”是教育、教诲。《现代汉语词典》中“因材施教”被解释为:针对学习的人的能力、性格、志趣等具体情况施行不同的教育。在教学实践中实施因材施教,是适合学生发展的有效途径。然而如何有效地贯彻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笔者主要从教学主体的角度对其进行反思。  相似文献   

12.
我认为,“以学定教”应该源于因材施教。因材施教中的“材”不是指教材,而是指人的志趣、能力。以学定教中的“学”也应该有这层意思。  相似文献   

13.
段立珠 《今日教育》2004,(12):27-28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做到“两备”.即备教材、备学生.这虽然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但将“两备”的工夫做扎实.对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确是大有裨益的。通过对几届学生的归因分析.对自己在教学中如何做好“两备”的思索.我发现“两备”中其实蕴含了一个核心问题——因“材”施教。这里的“材”既指学生本身所具有的“语文材质”.又指语文教学的教材、知识等.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70年代末,语言学家斯蒂芬·克拉申提出了著名的“第二语言监控”模式。而这一模式的建构是以“输入假设”、“习得与学习假设”、“监控假设”、“自然顺序假设”及“情感过滤假设”为基础的。其中,“输入假设”作为“第二语言监控”模式的核心,指的是可理解性语言的输入。根据这一假设,语言输入话语体现出一种“中庸”特征:既不能太难,也不能太简单。学习者只有获得可理解性语言输入,只有听懂对方的话语,语言方可习得。克拉申认为学习者为了理解新输入的语言材料,将会求助于以前的知识经验或利用语境、上下文等进行判断。通过学习者…  相似文献   

15.
尹军 《辅导员》2009,(21):7-7
先说“接受学习”,是指学习者通过教师呈现的教材来掌握现成知识的一种学习方式。就是说,我们教师是“大厨”,为“食客”(也就是同学们)端上来业已加工好的“美食”——知识。今天吃什么?菜肴是如何制作?“食客”不必知道。谁吃得多,谁吃得少?谁爱吃甜,谁爱吃辣?“丰盛的美食”是否合乎“食客”的胃口?“大厨”也不去过问。唯一目的就是,“饭来张口,我做你吃”!  相似文献   

16.
“因材施教”是教学原则之一。其中“因”是根据的意思,“材”指的是人,“施”是实施、根据,“教”是教育、教诲。顾名思义就是教师根据每个学生的个别差异及其形成的规律,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采取不同的教育措施,对其进行相应的教育,使学生按照不同的途径,在不同的条件和方式中成长成才,取得最佳的教育教学效果。但是在现实生活中,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因材施教”在中小学教育中很难得到真正体现,我们常常看见成千上万人在同一时间学习同一内容,在同一时间考同一课程?不管他们擅长什么,厌恶什么,都只能这样教,这样学,因为在50多个人的课堂…  相似文献   

17.
徐玲 《安徽教育》2009,(12):41-41
<正>"因材施教"是指针对学习者的能力、性格、志趣等具体情况施行不同的教育。在教学中,我把"材"理解为受教育者,即学生;同时也指我们所教授的内容,即教材。只有把学生与教材联系起来,统一起来,才能设计适当的教学方法,确立明确的教学目标,力求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8.
“真实的阅读”是指让语言学习者在大量地以了解内容或获取信息为中心的阅读中发展、提高阅读能力和语文水平的语言活动。从语言学习理论的角度看,真实的阅读不属于“语言学习”而属于“语言习得”。“真实的阅读”有自己的鲜明特点:  相似文献   

19.
什么是教育?这个话题似乎已经谈过千百年了。按照教科书的定义,广义的教育是指影响人的一切活动,狭义的教育是指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建构主义理论风行之后,似乎给人这样一个印象:教育是促进学习的活动,教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学。至于学什么、如何学,那是学习者个人的事情,应该由学习者自主决定,教师只能是学习的帮助者  相似文献   

20.
“形散神不散”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散文的本质特征,“形散神不散”论风行了数十年.随着当代散文的复苏和兴盛.这一论断已难以完全适应社会的飞速变化和当代人新的审美要求,新的“形散神不散”论认为.散文的“散”是指散文在取材、手法、结构、语言方面的潇洒随意、纵笔自如,“不散”是指散文表现出的真情、真境、真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