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关于“殉人”是否是奴隶,它与奴隶制的关系如何等问题,自从五十年代以来,就一直是我国考古学界和历史学界长期探讨的问题之一。通过对潘家梁墓地的发掘和此墓地与商周墓葬中殉人的比较,我们认为,殉人的主要来源是家内奴隶,它最初发生在父系氏族社会——家长奴隶制时期。但是,家长奴隶制时期的奴隶殉人和奴隶社会时期的奴隶殉人之间,也有一定的差别,形成这种差别的根源在于奴隶的社会地位不同。  相似文献   

2.
柔然是我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之一,主要活动于公元四世纪末到公元六世纪中叶。拓跋鲜卑建立北魏王朝时期,正是柔然开始走向强盛的时期。拓跋鲜卑的“重心南向”,使得柔然族有可能尽占“匈奴故地”,获得大漠南北这一广阔的活动场所。公元四○二年(北魏道武帝天兴二年)柔然主社仑自称可汗,正式建立奴隶制政权,直至公元五五二年(西魏废帝元钦元年)被新兴的突厥族击灭止。柔然政权存在时间(公元402——552年)与北魏王朝存在时间(公元386——534年)大体相当。这个时期内,我国北方诸少数民族中,只有柔然能与北魏相匹敌,故二者既时相攻战,又时相和好。本文拟对柔然与北魏的关系作一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3.
舆论的道德力量是社会契约的重要类型,它对社会行为起着重要的规范作用。中华文明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舆论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下,中国人以自己的视角对公共事务发表看法,影响着中国社会的历史进程。在奴隶制时期,以血缘为基础的宗法制是奴隶制社会舆论形成的重要社会环境,这一环境决定了奴隶社会舆论活动的主要特征和类型。在漫长的封建社会,封建统治阶级根据传统礼教编制了主流社会舆论,同时采取各种方式来压制、阻碍、引导舆论的产生和流传。  相似文献   

4.
在封建制代替奴隶制之初的战国后期,垂死的奴隶主阶级和新兴封建地主阶级之间夺权反夺权、复辟反复辟的斗争十分激烈。奴隶主阶级在政治思想方面的代表,孔孟儒家学派,大肆宣扬奴隶主阶级的意识形态,妄图复辟奴隶制度。因此,在政治思想战线上批判孔孟儒家学派的反动理论,就成了一个重要的历史任务。实际上属于法家学派的荀子(活动时期约在公元前298年——238年)及其学生法家的集大成者韩非(约公元前280年——232年)正生活在这个时代。  相似文献   

5.
第七章希腊奴隶制社会的发展一、课时计划第一课时(教材:希波战争的原因和经过、七三至七六页) (1)希波战争的原因:(一)前六世纪末的波斯和希腊 (二)米利都人的起义和战争的爆发 (2)希波战争的经过:(一)波斯的第一次攻势时期——前四九二至四九○年 (二)双方准备再战的时期——前四九○至四八○年 (三)波斯的第二次攻势时期——前四八○至四七九年 (四)战争的结束——前四四九年 (3)希波战争的意义:(一)希腊胜利的原因(战争性质对於战争胜败的关系、雅典的作用) (二)雅典在希腊地位的提高(雅典在防御波斯再犯希腊中的作用)第二课时(教材:雅典的强大和奴隶制度的发展、七六至七九页)  相似文献   

6.
春秋战国时期的奴隶制,是社会性质在由宗法封建制向地主封建制转变过程中形成的、浸透着宗法精神的奴隶制。从更大一些的范围看,奴隶制实际上存在于当时的宗族之中,如果说这是宗族奴隶制的残余,也应当是可以的。所谓宗族奴隶制,其基本特点是奴隶与宗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从根本上说它是为我国古代宗族组织长期存在并且在社会上具有强大影响所决定的。奴隶身份方面存在的这种宗族性质,春秋时期比较明显,战国时期逐渐减弱,可是在许多方面仍然遗留有相当的影响。尽管春秋战国时期社会上存在着相当数量的奴隶,但当时社会中占据主导地位的却是封建生产关系,作为劳动者主体的、担负主要农业生产任务的还是庶人、自耕农民,不能因为奴隶制的存留而否定春秋战国时期所固有的封建社会性质。  相似文献   

7.
秦始皇不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皇帝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重新评价秦始皇的历史地位,春秋战国时期,秦王国根本没有完成封建制改革,而是建立军事强权统治-半封建半奴隶怪胎,秦始皇统一中国不是历史的进步,而是奴隶制复辟,秦王朝覆灭,主要原因在于奴隶制背逆时代潮流,封建制的经济基础推翻奴隶制上层建筑。  相似文献   

8.
美国一贯以“人权卫士”自居。但在美国建国后的80多年里,野蛮、腐朽的种植园奴隶制却长期保留下来。这给美国的人权记录留下极不光彩的一页。美国南方的种植园奴隶制经济和北方资本主义经济矛盾冲突日益加剧,终于导致了南北战争。南方的种植园奴隶制终于以一种可耻方式结束了。本文试就此现象作一浅析。两种社会制度的起源美国历史上资本主义制度和种植园奴隶制都源于殖民地时期。15世纪末哥伦布开辟通往美洲的新航路后,富饶辽阔的美洲大陆立即成为西方殖民者角逐的场所。英国在北美的殖民活动迟至17世纪初才开始。从1607年至1733年英国在今日美国东部沿海地区陆续建立了13个殖民地。  相似文献   

9.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1.本题答案为D。中国古代的常用刑.在其成熟时期都是五种.通称为“五刑”其历史发展分为奴隶制五刑和封建制五刑。奴隶制五刑是指中国奴隶制时代长期存在的墨、劓、剕、宫、大辟五种常用刑。这种种刑罚由轻至重.构成中国早期法律中完备的刑罚体系。大辟是死刑的总称。墨刑指刺面并涂墨,  相似文献   

10.
《圣经》中的文学包括着多种多样的体裁样式。按主要样式可作以下大体分期:(一)远古至公元前3000年间出现的神话。它产生于两河流域的氏族公社时期,主要内容是关于世界和人类起源的解释;(二)公元前3000年间至公元前1100年间出现的民间传说。它产生于希伯莱人向巴勒斯坦游牧并定居下来的军事民主制的部落时代,主要内容是关于以色列和犹太两个部落联盟同邻近的异族斗争和相处的生活;(三)公元前1100年至公元前600年间出现的历史人物传记和叫做“先知书”的散文。它们产生于巴勒斯坦地区犹太——以色列奴隶制国家形成至衰亡的时期,主要内容是关于希伯莱人由盛而衰的历史记述;(四)公元前600年至公元前100年间出现的原始小说。它产生于犹太民族先后在亚述、新巴比伦、波斯、马其顿王朝、希腊等国统治下的时期,主要内容是关于教育亡国之民如何生存和斗争的故事;(五)公元一世纪至公元四世纪间出现的宗教故事。它产生于罗马帝国统治下的巴勒斯坦地区,主要内容是揭露罗马帝国统治的罪行,反抗帝国野蛮镇压,宣扬“救世主”思想,反映早期  相似文献   

11.
中国历史源远流长,中国古代体育的雏形形成于原始社会末期和奴隶制社会时期。在漫长的2000多年岁月里,频繁的战争和祭祀活动,使得与之相关的体育项目如拳术、角力、  相似文献   

12.
荀子(约公元前三一三至前二三八年)名况,又叫荀卿或孙卿,生活在战国末期。他不仅是先秦法家的优秀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杰出思想家,而且是倡导革新的杰出教育家。春秋战国时期,在风起云涌的大规模奴隶起义冲击下,各诸侯国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都在不同程度上发生着一系列变革。到了战国末期,封建制的经济基础已基本上取代了奴隶制的经济基础,诸侯国由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过渡已经基本完成。结束封建割据,建立统一的  相似文献   

13.
西晋是中国封建生产方式继续发展的时期。但是,这个时期的奴隶制度依然严重存在。奴隶制的存在是否给西晋政治产生一定的影响呢?这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一、西晋封建生产方式的发展与奴隶制的严重存在 西晋封建生产方式的发展,主要表现为下述两种形式的社会生产方式的发展。一是以佃客劳动为基础和以地主大土地私有制为前提的社会生产方式。其生产关系的主要特征是:(一)、生产关系的基础是地主大土地所有制,即地主拥有的“田宅称是”,其田园“周遍天下”①;(二)、耕种地主土地的劳动者称为佃客,“客皆注家籍”②,对地主有强烈的人身依附关系;(三)、佃客主要受地主的实物地租剥削,“其佃谷皆与大家量分”③。由于地主阶级是这种生产方式的代表,因此,可简称其为地主制封建生产方式。  相似文献   

14.
教学资料     
林肯对联邦统一与废除奴隶制关系的认识在内战前林肯就有过许多关于奴隶制问题的言论,这一时期他的基本思想有以下两点:①从情感和道义上坚决反对奴隶制,认为奴隶制“是与人热爱正义的天性相违背的”。②在实际行动中反对立即废除奴隶制,主张限制奴隶制在新领地的扩展。内战第一阶段前期(1861年4月—1861年底),林肯突出强调了保卫联邦宪法、维护统一的重要性,认为政府的一切政策都必须服从于这一目标,奴隶制问题也不例外。在这一时期内林肯并没有触动奴隶制。他甚至解散了由黑人组成的“南卡罗来纳志愿军第一团”,撤销弗里芒特将军颁布的解…  相似文献   

15.
《高中世界近现代史认知结构与基础练习》第40页上有这样一道题:林肯与废奴主义者的分歧是A.是否谴责奴隶制B.是否废除奴隶制C.怎样废除奴隶制D.怎样维护国家统一绝大多数学生选B,理由是教材上讲林肯主张限制奴隶制,而废奴主义者自然是主张废除奴隶制,故选B。学生错选主要在于仅依据课本上的内容,主观地认为林肯不主张废除奴隶制。其实,林肯是主张废除奴隶制的,只是在对待这一问题上,他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渐进的过程。美国历史上的废奴主义者在使用何种方式废除奴隶制的问题上大概经历了两个阶段。废奴主义早在殖民地时期就已经萌发,废奴运…  相似文献   

16.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古代地主封建制发展较为曲折的时期.奴隶制在这一时期得到突出发展.究其原因,除了战争频繁,社会动荡,以及徭役、兵役的繁重为奴隶制的发展提供了极为充沛的来源外,佛教的广泛传播和寺院经济势力的崛起,也是促成南北朝时期奴隶制迅速发展的重要根源之一.  相似文献   

17.
《湘南学院学报》2019,(1):46-51
夔纹作为一种特殊的动物纹饰,曾经盛行于商周时期,作为奴隶制社会动物纹饰的主要线索,夔纹体现出的商代社会生产力地下的情况下,巫术与实用意义的完美融合,对早期奴隶制社会的生产力水平、王权意识与审美风尚的探索,都具有一定的代表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一、大和奴隶制时期(3世纪——646年) 1.历史发展:①公元前3世纪到公元3世纪,日本从中、朝传入种植水稻的方法,又传入青铜器、铁器和铸造金属的技术;②2世纪出现奴隶制国家;③3世纪,本州兴起奴隶制国家“大和”;④5世纪大和统一日本。 2.部民制:①来源:氏族成员和东渡日本的中、朝劳动人民。②地位:近似奴隶,没有人身自由。奴隶主虽不能把他们任意处死,但可赠送。他们有少量的财物,有自己的工具,在氏族首领的统辖下从事劳动,向奴隶主交纳贡物,提供劳役,集体受着奴隶主  相似文献   

19.
学术界普遍认为,中国古代奴隶制文明孕育于青铜时代。约公元前二十二世纪夏国家的建立标志着中国奴隶制文明的形成,商和西周王朝是奴隶制文明完善与发展时期,春秋时代为奴隶制文明向封建社会文明过渡时期。由于我国古代文明是在四周具有自然屏障的地理环境中,以中原地区为基础形  相似文献   

20.
从奴隶制法律化的过程启动开始,北美白人意识的演变逐渐进入了它与统治欲、征服欲或虐待欲相结合的时期,即种族主义的形成和发展阶段,促进白人意识毒化的动力主要来自三个方面,即奴隶制本身的权力结构,个人主义的成长以及意识形态自身的发展逻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