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小的时候农村基本上没什么文艺生活,皮影戏是农村的一个重要文艺活动。当时在我们斜桥有很多皮影戏班子,养蚕季节会演蚕花戏、结婚时会演暖房戏、小孩子满月要演满月戏,几乎天天都有皮影戏看。只要不上学,我就去看皮影戏,每次看完皮影戏回到家中,都会用捡的香烟壳子剪出皮影人物,再缝起  相似文献   

2.
赵晓虹 《大观周刊》2012,(45):412-412
一、活动主题 通过调查活动,了解山西特色文化——皮影戏,热爱家乡文化。 二、主题设计背景山西皮影戏的主要活动场所在民间.在农村,是山西广大农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活动形式之一。山西皮影兴于清代.分南路和北路二派。南路皮影,以新绛、曲沃、临汾、运城等地为代表。  相似文献   

3.
正传承人介绍~(1):薛宏权,生于1968年,陕西省华县人。14岁学习皮影雕刻技艺。现为中国木偶皮影学会理事,国家级非遗项目"华县皮影戏"技艺非遗传承人,陕西省工艺美术大师、省工艺美术协会副会长,渭南市民协、皮影协会副主席等。2004年创建"华州宏权影艺文化传承发展有限公司",主要从事皮影制作、皮影工艺品的设计开发及销售、皮影戏演出、传承人培训等。公司被先后评为"陕西省文化产业示范单位""陕西省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单位""陕西省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单位"等。作品参加全国工艺美术及非遗技艺大赛屡获金奖。因其技艺精湛,被上海戏剧学院聘请为专业课主教老师,西安美术学院、  相似文献   

4.
正传承人简介:刘华,1943年出生,汉族,陕西省华县大明镇吕塬村人,著名皮影戏表演艺术家。15岁考入陕西省戏剧学院学习秦腔、迷糊、碗碗腔剧种,并学习板胡、月琴、二胡等乐器演奏。师承皮影戏碗碗腔大师潘京乐,以板胡见长,同时司职签手。1975年在北京参加全国木偶皮影戏调演,获得集体二等奖; 1976年在华县成立专业皮影剧团,任团长; 1987年在唐山参加全国皮影戏调演,获得集体二等奖,次年拍过电影《含  相似文献   

5.
记得孩提时代,我常和伙伴去老家那个“露天剧场”(说是“露天剧场”,其实是临时搭起来的戏台)看皮影戏《猪八戒背媳妇》、《三打白骨精》。那时候,电影、电视还不普及,人们的主要娱乐活动就是看皮影戏或是听秦腔了。以后,随着我外出上学、工作,离陇东越来越远了。不知何时,皮影也从我的视线里消失了,严格地讲,是从人们的视线里消失了。曾几何时,皮影这门古老的民间艺术,几乎成为隐藏在百科全书中的一个词条。近日,我偶然从报纸上看到这样一则消息:“环县道情皮影这项保留在陇东地区的古老民间艺术仍然保持着旺盛的活力,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  相似文献   

6.
中国皮影戏是一种集绘画、雕刻、戏剧、音乐于一体的综合性古老民间艺术形式,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悠久历史。 本光盘具有以下特点:一、深厚的民族文化内涵 作品通过“人”“影”“戏”三个模块,全面介绍了中国皮影戏悠久的历史、精美的皮影造型和高超的表演艺术。题材新颖、主题突出、内容翔  相似文献   

7.
《皮影之旅》作者:魏力群定价:32元版次:2005年1月作者长期从事对民间原生态文化遗产的抢救、调研考察和研究工作,本书介绍了中国皮影戏的发展历史、收藏和整理的方法及现状。  相似文献   

8.
进入21世纪,中国博物馆在展览展示中已开始运用虚拟现实技术与藏品进行互动表达与语言转化,使观众从“观看”传统艺术转化为“体验”传统艺术,这种藏品展示与观众体验相结合的参观方式巳成为我国博物馆展览展示创新的趋势。基于博物馆中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与现代社会文化语境及大众审美心理的相互结合,开发了VR皮影戏“田忌赛马”互动体验软件,该软件是皮影艺术与虚拟现实技术相结合所构建出的兼具体验性与交互性的皮影展示系统,既满足了观众的审美要求,又保留了皮影戏本身的特点。实践证明,科艺融合可以为濒危的皮影艺术传承发展、参与全球性话语书写与文化形态建构提供特殊通路,推动中国优秀传统艺术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相似文献   

9.
罗山皮影戏     
明朝嘉靖年间,皮影戏传入罗山,清代中叶开始兴盛,罗山皮影戏植根于豫南山区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深受农民的欢迎。罗山皮影属豫南东路调,初起时以丝弦拉唱,称“丝弦戏”,以胡琴锣鼓伴奏,唢呐或人接唱,由演员操纵着三根竹棍支撑的牛皮影子,利用灯光照射显示在帐上进行表演的剧种。其特点是唱词通俗易懂,雅俗共赏,道白多用豫南方言,慢打慢唱。文戏多武戏少,多取材于古代历史传说,以它独特的技巧,表现呼风唤雨,腾云驾雾,神鬼变化等,很受群众欢迎。皮影制作,将牛皮浸泡于水中七日左右,毛可拔掉时捞起用刀刮毛削脂后撑起晾干,经过裁块、绘形、雕刻、…  相似文献   

10.
我国的民间艺术资源极为丰富多彩,几乎涉及了生活的各个方面。几千年来它们在普通老百姓的生活岁月中不断地发生、发展、变化和承传着,直接或间接地反映着当时当地的经济生活、工艺技术、审美观念,体现着老百姓的喜怒哀乐,浓烈地抒发着他们的内心情感。皮影艺术就是这天地间大花园中的一枝奇葩,它是中华民族文化艺术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是“劳动者的艺术”的典型代表。 由河北省著名美术教育家、国画家魏力群先生研究撰写的《中国唐山皮影艺术》一书,全面系统地介绍了唐山皮影艺术的兴起与发展、皮影戏的民间…  相似文献   

11.
久居闹市,早已习惯了自家室内的大屏幕彩电.然而,儿时在乡下看“皮影戏”的情形,总让我不能忘怀. 那时村里唱皮影是孩子们的一件乐事.儿时的乡下,最难熬的是夜晚.我们只能以捉迷藏、逮萤火虫等早已玩腻了的游戏来打发童年的寂寞.只有当冬季也是庄户人较为清闲的时光到了,我们一个个才乐得欢天喜地.因为每每这个时候,村民最盼望的皮影戏班子就会出现在村口.  相似文献   

12.
鲁杰 《档案天地》2014,(1):60-63
正皮影戏,旧称"影子戏"或"灯影戏",是一种用灯光照射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民间戏剧。表演时,艺人们在白色幕布后面,一边操纵戏曲人物,一边用当地流行的曲调唱述故事,同时配以打击乐器和弦乐,有浓厚的乡土气息。这种拙朴的汉族民间艺术形式很受人们的欢迎。皮影戏起源于明朝万历年间(1573—1620),是我国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的民间艺术。据史料记载,它发源于河北冀东地区的滦州,由当地艺人黄素志发明,盛行于乐亭,故有"滦州影"、"乐亭影"之称。因其影人、道具是用驴皮镂刻并着色而制成,故又通称"驴皮影"、"皮影"。清朝至民国年间的皮影戏与现在  相似文献   

13.
环县道情皮影许家班之个案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环县道情皮影是在承继传统皮影戏的演出形式,结合古老的道情说唱艺术作为表演的基础上,吸收诸多周边地方剧种及当地民歌的一些特色曲调,并融合当地方言声调作为其旋律基础的一种极具地方特色的民间戏曲剧种。环县现有47个戏班,常年演出于传统节日、婚丧嫁娶、庙会、神会以及人生仪礼等乡俗礼仪场合中。  相似文献   

14.
皮影是我国民间最具特色的艺术形式,也是我国出现最早的戏曲剧种之一,具有巫术、教化、娱乐和审美等戏剧功能,也曾在我国的革命宣传与电影制作、动画制作等文化艺术发展中发挥过重要的作用。但随着社会的发展,皮影戏已陷入濒危的处境,如何开展对其的研究和保护,也成为了新时期文化艺术工作者的重要课题之一。  相似文献   

15.
2009年6月13日是我国第四个"文化遗产日".当日上午,在海宁市文化馆展览大厅,9名青年艺人一字儿排开,齐刷刷地行着跪拜礼,与他们面对面的是陈伟炎、王钱松、胡金龙等9位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皮影艺人王钱松还向自己的新徒弟张英赠送了"技艺百宝箱".次日,海宁日报以整版篇幅报道了这一称为"薪火相传"的拜师仪式,以及介绍了"非遗"藏品展览和皮影戏晚会的热闹景象.  相似文献   

16.
中国的皮影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流传范围极广,是老百姓所喜欢的艺术。皮影是我国珍贵的文化遗产,其艺术价值值得后代去继承、发展。皮影具有特别的特点和表现形式,充分表现了老百姓的价值追求,是一种接近老百姓生活的艺术。本文主要阐述了清代民间皮影造型的艺术价值,通过分析皮影艺术的表现形式、民间皮影艺术的特征,重点探讨了皮影的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17.
王玮 《北京档案》2018,(2):35-36
华州皮影作为陕西皮影的代表,以其精美绝伦的造型艺术,奇妙精湛的说唱艺术和精彩传神的表演艺术,在中国傀儡戏剧中独树一帜,在世界上享有"电影开山之祖"的美誉.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生活方式的巨大转变,华州皮影面临着多元文化的冲击、节奏台词的限制、皮影艺人的断档等突出问题.本文从华州皮影的历史文化价值入手,分析华州皮影走向衰落的原因,提出通过档案建构对华州皮影实施抢救和保护,以促使这一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传承.  相似文献   

18.
皮影戏这一民间艺术历史悠久,流传于我国北方,1933年传入赤峰市巴林左旗。这一地区几代皮影戏艺人广泛吸取唐山和东北等地不同风格的皮影戏之长,不断对其进行创新加工,逐渐形成了具有巴林左旗特色的皮影戏艺术风格,特别是近几年  相似文献   

19.
<正>刘满仓,1965年生,甘肃省定西市固堆河村村民,刘氏皮影戏第七代传人,从小耳濡目染皮影戏,16岁跟随家族皮影戏班敲碰铃、打甩板、拉胡琴,20岁领班演唱皮影戏,2018年被认定为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皮影戏(通渭影子腔)代表性传承人。2022年获定西市“陇中工匠”称号。影子腔皮影戏在刘家每一代传人手里,都呈现出不一样的面貌。历经七代,凝结成地方文化交融的结晶——通渭影子腔皮影戏。连续七代传承;演出中影子腔、秦腔和道情兼用;至今仍保持每年五月麦收后至七月中连续四五十天的自然演出;艺人“高台教化、灯下说书”的价值使命感;不“种耳音”就不是原汁原味的传承;传承人向皮影戏内部深挖探索艺术特色;非遗保护政策落实到影子腔皮影戏的情况和反馈,这些都促使我们与刘满仓老师的深入交流((1))。  相似文献   

20.
《中国唐山皮影艺术》一书,由我国著名皮影研究专家、河北师范大学美术系魏力群教授撰写。该书涉及中国皮影的分布、唐山皮影的源流发展、民俗传说、唱腔剧本、操纵表演、造型特征、雕刻工艺、著名艺人等,全方位、立体化地介绍了这一传统艺术瑰宝,同时选入自清代以来各时期皮影雕刻艺术的精品800多幅造型。该书是一部有着重要学术价值和广泛艺术欣赏性、资料性的大型精装彩印图册,以中、英文对照编排,面向国内外发行。此书对研究我国民间传统文化,包括民俗、戏剧、美术、文学均有着重要的价值。《中国唐山皮影艺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