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皮影戏的起源皮影戏是一种用灯光照射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民间戏剧。据说两千多年前,汉武帝爱妃李夫人染疾故去,武帝思念心切神情恍惚,终日不理朝政。大臣李少翁一日出门,路遇孩童手拿布娃娃玩耍,影子倒映于地栩栩如生。李少翁心中一动,用棉帛裁成李夫人影像,涂上色  相似文献   

2.
皮影戏这一民间艺术历史悠久,流传于我国北方,1933年传入赤峰市巴林左旗。这一地区几代皮影戏艺人广泛吸取唐山和东北等地不同风格的皮影戏之长,不断对其进行创新加工,逐渐形成了具有巴林左旗特色的皮影戏艺术风格,特别是近几年  相似文献   

3.
南街村双人旱船舞用舞蹈语言讲述了一个渔家生活的艰辛和快乐的故事,表演文武兼备、雅俗共赏,富有生活情趣,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其传承方式是以艺人口传心授的方式,没有固定的师徒关系,也没有强制性的传授关系,全靠学者的志趣而定。双人旱船舞在中华民间舞蹈中实属少见,颇具学术价值、观赏价值和历史价值。但如今双人旱船舞的现状却不容乐观,由于一些表演双人旱船舞的老艺人年老体衰,并且有的已经逝世,而学习这个舞蹈的青年人不多,舞蹈特技大多失传,高难动作无人表演,后继无人,因此,这一民间艺术的瑰宝将如何进行保护、抢救和继承发展,值得我们共同关注。  相似文献   

4.
中国皮影戏是一种集绘画、雕刻、戏剧、音乐于一体的综合性古老民间艺术形式,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悠久历史。 本光盘具有以下特点:一、深厚的民族文化内涵 作品通过“人”“影”“戏”三个模块,全面介绍了中国皮影戏悠久的历史、精美的皮影造型和高超的表演艺术。题材新颖、主题突出、内容翔  相似文献   

5.
罗山皮影戏     
明朝嘉靖年间,皮影戏传入罗山,清代中叶开始兴盛,罗山皮影戏植根于豫南山区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深受农民的欢迎。罗山皮影属豫南东路调,初起时以丝弦拉唱,称“丝弦戏”,以胡琴锣鼓伴奏,唢呐或人接唱,由演员操纵着三根竹棍支撑的牛皮影子,利用灯光照射显示在帐上进行表演的剧种。其特点是唱词通俗易懂,雅俗共赏,道白多用豫南方言,慢打慢唱。文戏多武戏少,多取材于古代历史传说,以它独特的技巧,表现呼风唤雨,腾云驾雾,神鬼变化等,很受群众欢迎。皮影制作,将牛皮浸泡于水中七日左右,毛可拔掉时捞起用刀刮毛削脂后撑起晾干,经过裁块、绘形、雕刻、…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艺术长河中,皮影戏始终以其独特的形式展现和丰富着民间艺术,白色幕布上所透出的皮影倩影色彩斑斓、生动有趣,深受人们的喜欢。代表江南皮影戏的海宁皮影,已有近千年的历史,从影人造型制作、操纵表演技艺到声腔和伴奏的乐器,涉及民  相似文献   

7.
海宁皮影戏的影偶以牛皮为材料,通过绘图、剪形、勾线、上色、缝制、插签等工序制作而成。其主要特点是:少雕镂、重彩绘、单线平涂。影偶整体以单手、并足(侧身)为主,颇具民族民间特色。影偶形体上装订翎管,插上竹签棒,人物关节用线缝接,同时采用头像和躯干分离法,便于灵活操作,为全国独有。据  相似文献   

8.
抬故事是一种古老的民间杂戏,或称"出故事"、"扮故事"、"抬高"、"抬阁"等,一般由十岁以下身着戏服的小孩站在抬起的四方平台上表演各种故事,故事内容丰富多样,表演形态独具特色。它是群众自发的表演活动,注重以形象达意,艺术手段具有综合性,兼具祭祀与娱乐功能,演出活动与组织形式具有开放性和流动性。抬故事不是戏剧,但从发生学上看却与戏剧的发生发展息息相关。它源于祭祀而后演变为杂戏表演,与戏剧具有许多共有的表演形态特点。  相似文献   

9.
环县道情皮影许家班之个案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环县道情皮影是在承继传统皮影戏的演出形式,结合古老的道情说唱艺术作为表演的基础上,吸收诸多周边地方剧种及当地民歌的一些特色曲调,并融合当地方言声调作为其旋律基础的一种极具地方特色的民间戏曲剧种。环县现有47个戏班,常年演出于传统节日、婚丧嫁娶、庙会、神会以及人生仪礼等乡俗礼仪场合中。  相似文献   

10.
2009年6月13日是我国第四个"文化遗产日".当日上午,在海宁市文化馆展览大厅,9名青年艺人一字儿排开,齐刷刷地行着跪拜礼,与他们面对面的是陈伟炎、王钱松、胡金龙等9位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皮影艺人王钱松还向自己的新徒弟张英赠送了"技艺百宝箱".次日,海宁日报以整版篇幅报道了这一称为"薪火相传"的拜师仪式,以及介绍了"非遗"藏品展览和皮影戏晚会的热闹景象.  相似文献   

11.
华阴老腔的保护现状及其面临的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衡 《兰台世界》2012,(7):52-53
华阴老腔源远流长,其是以当地民间说书艺术为基础发展形成的一种戏曲剧种。华阴老腔原是皮影戏的一种,滥觞于汉代,兴盛于明清时期,被称为中国戏剧的活化石[1]9。虽然华阴老腔曾有辉煌的历史,但20世纪末以来,华阴老腔也像其他民间文艺一样遭遇了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甚至濒临灭亡。为挽救危机重重的老腔,2003年,时任华阴市文化馆副馆长的党安华开始与老腔艺人们一起探索老腔复兴的道路。起初,他们通过排演《古韵乡趣》对老腔的演出方式进行了尝试性  相似文献   

12.
我小的时候农村基本上没什么文艺生活,皮影戏是农村的一个重要文艺活动。当时在我们斜桥有很多皮影戏班子,养蚕季节会演蚕花戏、结婚时会演暖房戏、小孩子满月要演满月戏,几乎天天都有皮影戏看。只要不上学,我就去看皮影戏,每次看完皮影戏回到家中,都会用捡的香烟壳子剪出皮影人物,再缝起  相似文献   

13.
人物新闻故事是近年来在国内电视新闻快速发展的一个节目样式,它适应电视平民化的发展趋势,把镜头对准日常生活中的普通百姓,以生动的形式讲述平民百姓的故事,如北京电视台的《第七日》,湖南卫视的《晚间新闻》、《乡村发现》,在人物新闻中采用戏剧性结构,有情节、有铺垫、有高潮,用"戏说"或"说书"的播报方式,获得观众青睐,收视率居高不下。这些人物类新闻比硬性新闻要生动轻松,比人物专题要短小精悍,特别能调节一档硬新闻节目的节奏和色彩,提升栏目的品位,吸引更多层面的观众。  相似文献   

14.
南阳市青华镇的抬妆古饰表演,以其玄妙的造型和力学运用的独到之处,被称为中原一绝。青华抬妆古饰表演历史悠久。相传清康熙年间.一批山西移民到河南南阳.安家于青华一带。青华镇逐渐集市繁荣,人民安居乐业。时人为渴求苍天保佑风调雨顺.祭祀求佛.开始举办各种民间艺术表演.抬妆古饰表演就是其艺术形式之一、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现在的抬妆占饰表演已不再是祭祀拜神.而成了群众的一种娱乐方式。每年农历正月十五的闹元宵,农历三月二十八的古庙会,当地的民间艺人就自发组织表演活动。  相似文献   

15.
海宁皮影戏     
皮影戏,又叫灯影戏,是利用光影生成与物像反映的原理,以灯光照射兽皮或纸板做成的各类人像物体,表现故事。中国的皮影戏被中外影戏学者一致公认为近代电影艺术的前身。  相似文献   

16.
威县乱弹是河北省四大剧种之一,有中国戏曲的"活化石"之称,河北威县乱弹于2008年被列入我国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乱弹作为一种稀有剧种,有着独特的艺术特点。它的表演与声腔浑朴粗犷、高亢激越,明显地带有"慷慨悲歌"的燕赵之风。其特点为"风格古拙、表演粗犷、唱腔独特、音乐流畅、特技惊人、武功见长"。威县乱弹的主要剧目包括忠臣良将、保家卫国、百姓人物、战天斗地等各个方面。作为一种地方戏曲,在当地及周边地区民间颇有影响,成为民众生  相似文献   

17.
正滦州煤矿第一位洋矿师——雷满1901年初,位于直隶省滦州唐山的"中国第一佳矿"开平煤矿,在八国联军的威势下被骗占,落入英国人之手。7年后,袁世凯、周学熙等人为了抵制英人掌控的开平煤矿而建成了滦州煤矿(该矿正式名称是"北洋滦州官矿有限公司",简称滦州煤矿、滦州公司、滦矿公司、滦矿)。因为吃过英国人的苦头,所以新建立的滦州煤矿对英国人有一种十分敏感的防范意识,为避免重蹈开平煤矿覆辙,他们不购  相似文献   

18.
苗族花灯     
仁怀花灯 ,是贵州花灯支脉之一。它是一种包括歌舞、戏剧、说唱等的综合性表演形式 ,是流传广泛深为群众喜闻乐见的民间艺术。仁怀花灯中的苗族花灯 ,又是其中绰约多姿 ,风格独具的一朵民间艺术之花。苗族花灯 ,简称苗灯 ,流传于仁怀各地的苗家村寨中。演出时间通常为农历正月初一至十五 ,个别地区也有延长至月底的。每当春节 (当地苗族人民叫过客家年 )来临 ,灯手们便要身着民族盛装 ,在苗家村寨主要是苗族人民的庭院、堂屋中演出 ,挨门挨户的向本族人民祝贺新春。在苗、汉等民族杂居的村寨中 ,也有向汉族或其它各族人民贺春 ,并在他们的庭…  相似文献   

19.
本书是一套写给儿童的历史启蒙读物,以各类人游历穿梭历史的方式,给孩子们讲述古都中发生的历史故事,涉及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古代人的衣食住行。本册以洛阳为背景,以书肆老板、幻术艺人、街头赌徒、寺庙杂役等角色的口吻讲述东汉、北魏、唐朝武则天时期发生在洛阳的历史故事。  相似文献   

20.
杨东 《北京档案》2012,(10):44-45
正在旧时北京的街头巷尾,随处可见杂耍卖艺的街头艺人,由于生活所迫别无它计,只能流浪街头以卖艺为生,形成了老北京城中的贫苦艺人队伍,由此也留下了许多独具京都风味的杂耍手艺名号。这些名号对于今天的人来讲,恐怕能知其大概的已不多见。本文就几种杂耍卖艺的名号介绍给各位读者。一、杂耍卖艺名号"跑马卖解"。这里的"跑马"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马戏",主要是以表演马术为主;"卖解",实际上就是表演武术套路,通常是以一个或数个人单打或对打,以此来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