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7 毫秒
1.
手机自媒体的发展带来了网络世界中虚拟自我的新的异化现象,主要体现为虚拟自我对手机自媒体技术的过度依赖,造成虚拟自我的过度同化,以及在碎片化时间框架中虚拟自我的多重人格.手机自媒体中虚拟自我新的异化现象,源于虚拟自我表现欲被进一步激发,虚拟社会交往氛围更加情境化,社会舆论引导更为困难.消除这种新的虚拟自我异化现象,需要形成更有针对性的自律意识和自我控制能力,并注重主流媒体的及时有效引导.  相似文献   

2.
虚拟自我是自我的"二属性"之一,是人之为人的根本所在。但虚拟自我不可能永远居于网络虚拟空间或表象虚拟空间,他终究要回归现实过世俗的现世生活。研究虚拟自我,不仅在于揭秘人之根本,还在于为虚拟自我回归现实找到一条"回家"的路。虚拟自我最终归宿在于现世,达至自我和谐的出路在于实现自我与未来、虚拟的关系及自我的小和谐、大和谐。  相似文献   

3.
虚拟自我即自我虚拟性问题,是人学问题的关键所在,是社会认识论之单体认识目标,是人本虚拟的表象和论据;虚拟自我的出现使自我及其相关诸多概念变得扑朔迷离、难以辨别,由此,界定与之相关的概念并对其做出合理、恰当、贴切的考证、辨析与分类就显得尤为必要和迫切;在与虚拟自我相关的概念中,自我、虚拟、虚假、虚幻均为需要进一步在学理上澄清的主要内容;通过对虚拟自我及诸概念内涵的剖析与比较,揭示出虚拟自我的恰当含义并给出较为理想和适当的分类,以利于学界对于人学虚拟问题的深层次探讨和挖掘。  相似文献   

4.
虚拟自我是人学研究之核心,是近年来活跃于人学界的主要概念之一。虚拟自我就其重要性而言,它不仅是自我的精神性表征,也是对自我虚拟人性的总结和概括。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虚拟自我一定会在痛苦境遇之中找到摆脱异化之路,并以芬芳之花朵绽放在人学百花园地。  相似文献   

5.
研究虚拟自我,首先要对主观思维空间中的虚拟自我进行分析和格义;进而探讨主观思维空间中的虚拟自我的时间、空间、角色等问题;最后追究自我进入虚拟空间的缘由和出发点,以深化和巩固虚拟自我研究的基础。  相似文献   

6.
网络虚拟实验是远程学习重要的组成部分,作为影响网络虚拟实验中学习者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学习者的自我效能感的作用不容忽视。对网络虚拟实验中的自我效能感及其重要性进行了阐述,在此基础上从主客两个方面分析了网络虚拟实验中影响学习者自我效能感的影响因素,从理论角度提出了在网络虚拟实验中提升学习者自我效能感的设计策略。  相似文献   

7.
青少年群体是中国网民较大的用户群,通过剖析微时代下青少年虚拟自我现状,最终从伦理建构、教育养成、社会舆论管理三个途径对青少年良性虚拟自我养成进行探索。  相似文献   

8.
自我虚拟性问题是自我问题的核心,像西方重视自我研究的人学一样,中国传统文化也不乏对于自我虚拟性征的探索;中国早期及先秦哲人首开对于自我虚拟性研究之先河,始于两汉中经魏晋、隋唐终至宋明时期近2000年的文化史上,哲人对于自我虚拟性征的演绎,经历一个曲折的发展脉络,自我虚拟性由开始被肯定至被否定,再到“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时期,自我虚拟性征逐渐陷入异化之境;现在研析古人虚拟性思想特征,意在借古鉴今,丰富人性。  相似文献   

9.
虚拟不同于比拟、虚构、比喻、象征等,在诗歌创作中常用于虚拟意象、虚拟情境、虚拟人物、虚拟自我、虚拟时空等,成功的使用有助于提高诗歌的艺术功能。  相似文献   

10.
文章认为军队院校较为单一的学科结构已不能适应新型军事人才培养和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院校合并、自我发展和建立虚拟学科结构是院校学科结构优化的三种方式,进而分析了军队院校采用虚拟学科结构方式优化学科结构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1.
互联网的普及,人们在现实社会之外又进入一个虚拟社会。虚拟社会给大学生带来严峻地挑战,互联网上的垃圾信息、色情、网络游戏、黑客等许许多多的引诱,将矛头指向当代大学生,极大地冲击着大学生在虚拟社会中的道德。建立强大的道德自我,对于大学生的道德建构至关重要。因此,在明晰虚拟社会的道德自我的基础上,要对大学生行为主体自身、学校和社会等三个方面提出建构虚拟社会中大学生强大的道德自我的对策。  相似文献   

12.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虚拟校本教研与以往面对面的校本教研相比,存在着许多的优势:能为教师自我反思提供良好的平台、便于建立教师教学研究共同体及便于教师共享优质的教育资源.开展虚拟校本教研会存在许多的阻力,因而要通过构建有利于开展虚拟校本教研的学校文化、建立鼓励教师参与虚拟校本教研的激励机制、构建开展虚拟校本教研的网络平台、加强校本教育资源的建设及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培训等多种策略来保障虚拟校本教研得到顺利开展.  相似文献   

13.
何明  李赟 《现代职业教育》2023,(26):133-136
高职英语虚拟学习社区是混合式教学模式下学生进行英语自主学习的重要方式。根据自我决定理论、社会资本理论和社会认知理论,结合高职英语虚拟学习社区学生用户的特征,构建高职英语虚拟学习社区知识共享行为影响因素理论模型,并对该模型进行实证研究。研究发现,自我展示和感知愉悦对人际互动有显著影响,但是对知识共享行为没有直接显著关系;人际互动对知识共享有显著影响,在自我展示与知识共享、感知愉悦与知识共享之间起中介作用。基于研究结论,提出鼓励知识共享行为、促进虚拟学习社区良性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知识共享是建立虚拟学习社区的目的之一,但在线知识共享还存在很多阻碍因素.本文以计划行为理论为基础,引入了社会网络关系的概念,提出了一个解释虚拟学习社区中参与者共享行为的影响因素模型,并针对参与者对在线知识共享的态度、主观行为规范、知识创新自我效能感、关于Web的白我效能感以及社会网络关系等影响参与者知识共享行为的主要因素,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以促进虚拟学习社区中参与者的知识共享行为.  相似文献   

15.
与现实交往相比,网络技术支持下的虚拟交往降低了交往的成本,交往主体的隐匿化与虚拟性在人的主体性提升、促进社会沟通等方面有积极作用,但也正是基于这种虚拟与隐匿,以及由此扩大的交往自由度,可能导致交往主体的"自我迷失"、在情感上对虚拟世界产生眷恋和过分依赖、虚拟交往的道德淡漠等失范问题。发挥教育合力,可以从融合多种监管方式,有意识控制虚拟交往的时长,加强社会虚拟空间治理;开发社会交往资源,分清虚拟世界与现实生活的差别,解除对虚拟交往中非理性的"虚拟自我"的过度依恋;培养虚拟交往伦理,提升虚拟主体的主体性等方面发挥社会教育的效用。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对当前教育信息化发展困惑的检视,从教育理念与信息技术互动共生的复杂关系入手,剖析了信息社会教育文化生态的四种悖逆性特征信息冗余与知识匮乏、虚拟实在与真实虚拟、多重自我与认同危机、价值多元与文化冲突;进而从教师教育的视角提出信息社会转换教育理念,需要加强培养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供开放性多元自我的成长空间,让教师在真实体验中感受信息文化精神,涵育多元文化视野、提升教师的文化判断力.  相似文献   

17.
自主发展是体育教师专业成长的一个重要途径.文章通过对体育教师自主发展理论基础的分析,论述了体育教师自主发展的内在性,个体性和自觉性等发展特征,并对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非关注、虚拟关注、生存关注、任务关注和自我关注这五个阶段性表征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8.
虚拟社会大学生的生存困惑与人文关怀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大学生在虚拟的生存空间中发现自我、创造自我、享受自我的同时也存在着现实人际感情被凝固、精神与肉笨被分离、集体归属感消失、自主性被抑制等生存困惑。给网络生存困惑中的大学生以人文关怀,是它的主体性回归的呼唤,是对人的生命意义的尊重,也是对人的价值存在的反思。所以,教育者培养大学生良好的主体性人格,帮助其走出网络角色迷失;引导大学生学会生活,使其真正感知自己现实的“家园”;重塑大学生的人生信仰,给虚拟社会中的个体的灵魂找一个停靠的港湾;利用网络提供心理援助,帮助大学生进行自我调适;社会为大学生的创造良好的网络环境,是学校教育者实施人文关怀的前提。  相似文献   

19.
目前在校大学生主要为90后,这一代大学生深受各种媒体的影响,特别是虚拟生存、符号消费、大众文化等方面对大学生的自我认同存在负面影响。文章提出高校帮助学生认知自我、超越自我、参加社会实践方面的具体做法和建议。  相似文献   

20.
大学生网络虚拟交往中的主体性困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社会人的主体性对“物”的依赖,在今天突出表现为对网络的依赖,尤其在网络虚拟交往中人的主体性增强的同时更面临严重的困境。在大学生虚拟交往中,虚拟交往主体的符号化和语言即身份以及大学生主体性由“自我”走进“自失”走向“自觉”,使大学生的主体性面临以下困境:主体性成为“中介”的俘虏;个人与他者交往理性的缺失;个人与自我关系的扭曲。摆脱困境的根本在于大学生主体的自觉即认识自我的自觉、现实交往的自觉和交往理性的自觉,三者是紧密相连的有机整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