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1 毫秒
1.
2013年12月4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阿塞拜疆首都巴库宣布,正式将中国珠算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是我国第30个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项目,闻之我们欣喜不已。直到20世纪90年代,珠算还是我国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中的一项内容,可在2001年教育部颁发的《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珠算被取消。理由是珠算的计算功能已被计算器所代替,取消珠算教学可减轻学生负担。如今,珠算再一次走进我们的视野,但能否在人们的记忆中彻底复活,尚需时日。提及珠算,勾起了我对一些逝去传统的缅念。  相似文献   

2.
郭永明 《考试》2014,(1):42-43
【时政背景】2013年12月4日,在通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审议后,珠算正式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是我国第30项被列为非遗的项目。而中国目前是世界上拥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最多的国家。  相似文献   

3.
正小朋友们会打算盘吗?算盘打得快不快?珠算(打算盘)是咱们中国的一项伟大发明,至今已有约1800年历史。近日,联合国正式将珠算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使得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达到了30项,数量位居世界第一。此前,我国还有昆曲、古琴艺术、蒙古族长调民歌、雕(diāo)版  相似文献   

4.
近期,我国传统的珠算被联合国教科义组织正式批准成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伴随中国人经历了1800多年的漫长岁月,珠算以其简便的计算工具和独特的数理内涵,被誉为中国“第五大发明”。  相似文献   

5.
正2013年12月4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阿塞拜疆首都巴库宣布,正式批准中国珠算项目列入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该喜讯激发了中国人民强烈的民族自豪感,也让一直传承珠心算经典文化的"乐知舟教育"备受鼓舞,更加坚信一定要把珠心算事业发展得更宽广、更专业,让更多的孩子都能受益于"乐知心算"课程!珠算是以算盘为工具进行数字计算的一种方法,被誉为中国第五大发明。早在2008年,经国务院审核批准,珠算被列入第二批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国珠算协会会长丁先觉说,目前已可以将珠算技巧运用到儿童的珠心算教学上。科学研究证明,珠算可以增强孩子的记忆力和注意  相似文献   

6.
晏扬 《广西教育》2014,(8):31-31
2013年年底,中国的珠算通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审议,被正式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国珠算心算协会副会长苏金秀表示,珠算成功申遗,将有助于人们认识和了解珠算,吸引更多人加入到弘扬珠算文化的行列。  相似文献   

7.
韩冰 《考试周刊》2014,(60):23-24
盂兰盆会是由中国传到日本的,然而"盂兰盆会"在日本被奉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我国却趋于销声匿迹。这使得我们不得不反思如何保护好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将这些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下去。在全民参与这一点上日本的模式值得我国学习。  相似文献   

8.
《家长》2014,(1):5-5
在通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审议后,2013年12月,珠算正式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近日,记者从扬州I市教育部门获悉,自从今年年初扬州市有6所小学成为全省首批珠算试点学校后,年中又将7所小学列为市级珠算试点学校。据悉,珠算课将从2012年秋季入学的一年级小学生起,逐步拓展到小学全年级。  相似文献   

9.
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具有独特的价值与意义。在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个新概念名词已愈来愈被人们所熟悉,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正成为文化界的热门话题。但是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存在诸多问题,现状不容乐观。我们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中应遵循"以人为本、活态传承、合理利用"等原则,才有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  相似文献   

10.
在当今科技文化发展势头很猛的情况下,每一天的信息都在更新变化着,现在越来越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被人们置之一旁,甚至毫不理会。因此,如何将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再次登上舞台的中央,回归到人们的视野中是我们研究的主要问题。传承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系列的阻碍条件与局域性,我们都需要考虑进去。在我国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化的发展过程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仅是一个传统的文化符号,更多的代表的是一个民族和国家的精神灵魂所在,所以,正确恰当的传播方式是对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个重要的途径,本文主要是以泼蛇灯为例深入讨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  相似文献   

11.
湘西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湘西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了解与认识湘西土家族文化的重要窗口。保护与开发被现代文明边缘化、濒危化的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们必须承担的任务,我们应当树立理性的遗产保护与传承观念,对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绩效化的管理,并作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保护工作,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资金投入,建立完善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保障机制,最终达到保护与开发湘西土家族文化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非物质文化遗产"又称无形文化遗产、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2004年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后提出的一个新的概念,如何持续有效地保护好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没有可参考的经验和形式,需要我们在实际工作中不断地寻找、摸索、革新,走出一条具有自己特色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新路。要以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为原则,完善保护机制、建立保护体系、制定保护措施、合理有效利地用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弥足珍贵的文化资源,使其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中得以存活、传承、发展。  相似文献   

13.
二股弦起源于地处中原的河南省焦作市武陟县大司马村,是我国最古老的地方戏剧之一,以用二股弦胡琴为主要伴奏乐器而得名。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相似文献   

14.
文化是民族的根基,是一个民族在历经风雨沉伏后的历史积淀。我国上下五千年的发展历史,为后人留下了蔚为壮观的文化遗产。200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世界文化多样性宣言》中提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的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  相似文献   

15.
烙画是中国的一门古老艺术,相传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目前,我国烙画主要分布在河南、河北、安徽、天津、山东等地。山丹烙画2007年被张掖市人民政府确定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17年2月,被甘肃省文化厅确定为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和传承山丹烙画是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相似文献   

16.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法律保护刍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承性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标性特征,传承人是这一特性的物质载体,更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保护的核心内容。《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中有关代表性传承人的法律规定,标志着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正式步入依法保护阶段。然而对传承人的法律保护应是全面、系统的,这就需要我们对传承人的法律认定、法律地位、权利义务关系以及社会保障制度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唯有如此,才能更好地保护传承人,更大程度地发挥其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上的重要作用,从而促进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事业的繁荣发展。  相似文献   

17.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政策的推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2004年正式加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后,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政策逐步得以建立和完善。文章在全面梳理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政策发展进程的基础上,从建立与国际接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政策、形成适合国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提升中央与地方紧密联动的政策执行力等七个方面总结了现有政策的成绩,分析了其存在的不足,并进一步从强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构管理的政策、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管理政策、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建设项目保障制度等方面提出了推动和完善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政策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18.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宝贵的资源与财富。目前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面临消失的危机,如何保护这些遗产资源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在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及保护现状的基础上,科学分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的关系,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重要的旅游资源,强调科学的旅游开发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种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9.
近十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从理论到实践,在政府的有力引导下已渐深入人心。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取得了重大成就。羌年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及首批世界急需保护非物遗产,受到国内外广泛关注。羌年的传承人情况如何?他们传承的经历与口述或许能给我们一些参考。我们需要继续携手努力,把这项珍贵的人类遗产传给子孙后代。  相似文献   

20.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被刻予一个民族的印记,彰显着民族精神和文化多样性。在数字经济时代下,我国文化生态环境遭受着巨大冲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存在巨大挑战。具体表现在行政法保护的立法缺乏规划性,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保护缺乏实施细则([1]),行政法保护机制不健全。为了更好地保护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促进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应在规划立法、加强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保护、完善行政法保护机制等方面做出努力,以此来推动我国依法治国和文化强国的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