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窃国大盗袁世凯五十岁生日,在北洋公所大摆宴席,有谄袁之徒献上祝寿联:戊戌八月,戊申八月;我佛万年,我公万年。该联上联中的"戊戌八月"是指戊戌政变发生的时间,而这正是袁氏发  相似文献   

2.
袁世凯过50岁生日时,在北京大摆宴席庆祝,有人献上一副寿联: 戊戌八月,戊申八月; 我佛万年,我公万年。 “戊戌八月”,是袁世凯出卖维新派开始得势的日子,“戊申八月”(1908年)即袁世凯50岁生日。“我佛”指老佛爷慈禧太后,“我公”即指袁世凯。写寿联者为取悦袁世凯,把他与慈禧太后相提并论,不料好景不长,两个月后慈禧太后竟一命呜呼,袁世凯也被罢官免职。有人在此基础上改了三个字:  相似文献   

3.
戊戌政变的直接原因为何?过去流行的说法是由于袁世凯的告密,即八月初三日谭嗣同夜访袁世凯,说其勤王,袁佯作答允,初五日请训后赶回天津,立即向荣禄告密,荣禄随即乘专车微服进京夜奔颐和园向慈禧告密,初六日(9月21日)慈禧赶回皇宫,发动政变。有关这方面的许多论著都是这样叙述的,其资料来源主要是费行简的《慈禧传信录》。该书这段记载绘声绘色,颇富戏剧性,可惜的是,证诸档案史料,却完全不符合事实,纯属子虚乌有。 实际上,袁世凯初五日请训回津虽向荣禄告密,但当天荣禄并未进京告变,各种档案史料确凿表明,慈禧  相似文献   

4.
爱玲 《教师博览》2009,(4):33-33
清代有个叫缪垠的人.参加科举考试落第.自觉无颜见自己的贤妻.便撰写了一副对联自我解嘲。联曰:“妻子望他龙虎日;功名于我马牛风。”“龙虎日”.指登“龙虎榜”之日.或谓金榜题名之日。“马牛风”.取俗语“风马牛不相及”之意.歇后语指“不相及”。“龙虎日”对“马牛风”。属对工巧.妙不可言。这副自嘲联,自责自慰.颇具潇洒气、幽默感。  相似文献   

5.
戊戌政变时间新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关于戊戌政变爆发的时间,有八月初六、初五和初四三种说法。笔者爬梳有关戊戌变法的档案,发现政变发生的实际日期应是八月初三。一般来说,历来宫廷政变总是秘密进行,其内幕罕为人知,公开宣布政变已遂的时间,未必就是政变实际发生的时间。由于慈禧把持军政大权,她发动政变,“如缚雏鸡”、“如薙枯草”,光绪毫无抵抗能力,因此戊戌政变的一个特点是“不动声色”。因此判断政变发生的时间,应以光绪什么  相似文献   

6.
宋晓东老师《讥讽袁世凯窃国的对联》(《中学历史教学》2007年第6期)一文引用了民围时期的半副对联:“由山而城,由城而陂,由陂而河,由河而海,每况愈下。”此联语带双关,以地代人,借地势越来越低讽刺民同总统一个不如一个,是有名的绝对.至今未有人对出下联。作者在对此联作解释时说.“山”指孙中山,广东香山(今中山市)人:“城”指袁世凯,  相似文献   

7.
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但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不久被袁世凯吞食。以袁世凯为首的反动势力在全国范围内实行残暴的专制统治,民怨四起,国内“反袁”的呼声此起彼伏。开封报业走到了河南“反袁”队伍的最前列,相继出现的《大中民报》、《自由报》、《开封民立报》等,与袁氏集团的河南反动势力展开了顽强抗争。与此同时,《河声日报》、《时事豫报》等却站在了革命的对立面,为袁氏的专制复辟摇旗呐喊。1913年7月,袁世凯宣布国民党为非法政党,国民党报刊和其它进步报刊均遭遇了有史以来最严重的破坏,史称“癸丑报灾”。自此,袁氏集团把持河南数年,开封少有报刊出版。  相似文献   

8.
人教版选修教科书《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中的“戊戌变法”编写了4节,第一节介绍背景,第二节是维新运动,第三节百日维新,第4节戊戌政变。一位青年教师的公开课选择最后一节,用一课时。他制作的图像非常吸引学生的眼球,一架天平,底下分左右排放砝码,砝码都有个小人头,有姓名的人头像都是从教科书上摘下来的,左边的人头分别是光绪、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右边则是慈禧、荣禄、袁世凯、守旧大臣、读书人。  相似文献   

9.
慈禧缘何成为康有为的继承人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戊戌年血腥镇压百日维新的慈禧在事发仅仅两年之后即继承康有为之农钵,推行新政,筹备立宪,且有所发展,成为其继承人。清末社会之所以会上演如此富有戏剧性的一幕,究其原因,不外乎以下三个方面:首先,从大背景上看,内忧——义和团运动、灾荒,外患——列强侵华,二者合力致使清廷内外交困,为保位而被迫作变;其次,慈禧的思想认识有求新、自强的一面,这导致她为卫权而图谋进取;第三是康有为的“公羊三世说”、“托古改制”理论,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妥协中亦见高明,也有利于消除慈禧推行新政、宪政的思想顾虑。  相似文献   

10.
辛亥首义后,汤化龙与武昌首义党人短暂合作之后旋即分道扬镳。袁世凯为对抗国民党人的需要极力拉拢汤化龙,而汤迫于时势也最终走上了与袁氏的合作之路。汤氏此举,不能简单地看作是出于谋求权势等个人利益的考虑,应该看到其合作背后深层次的思想动因和社会背景。“保持国家重心力”、“以秩序求进步”是汤化龙拥袁的内在思想动因,依靠袁世凯对抗国民党的同时逐步引导其步入宪政轨道,从而实现政党政治追求,是其拥袁的目的所在。熟料袁世凯联汤则是为了对抗国民党,登上权力的顶峰,并没有沿着汤化龙为之设计的宪政轨道走下去。这就注定了双方在合作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存在矛盾与斗争。随着袁世凯复辟帝制本质的逐渐暴露,汤化龙与袁氏的矛盾逐步激化至最大化,终于抛弃了全部幻想,义无反顾地走上了反袁护国之路,并做了大量鲜为人知的反袁工作,有力地捍卫了民初共和。  相似文献   

11.
辛亥首义后,汤化龙与武昌首义党人短暂合作之后旋即分道扬镳.袁世凯为对抗国民党人的需要极力拉拢汤化龙,而汤迫于时势也最终走上了与袁氏的合作之路.汤氏此举,不能简单地看作是出于谋求权势等个人利益的考虑,应该看到其合作背后深层次的思想动因和社会背景.“保持国家重心力”、“以秩序求进步”是汤化龙拥袁的内在思想动因,依靠袁世凯对抗国民党的同时逐步引导其步入宪政轨道,从而实现政党政治追求,是其拥袁的目的所在.熟料袁世凯联汤则是为了对抗国民党,登上权力的顶峰,并没有沿着汤化龙为之设计的宪政轨道走下去.这就注定了双方在合作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存在矛盾与斗争.随着袁世凯复辟帝制本质的逐渐暴露,汤化龙与袁氏的矛盾逐步激化至最大化,终于抛弃了全部幻想,义无反顾地走上了反袁护国之路,并做了大量鲜为人知的反袁工作,有力地捍卫了民初共和.  相似文献   

12.
袁世凯再起考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九一一年十月袁世凯东山再起,实为袁氏绞杀辛亥革命、攫夺民国总统之先兆。然史家却少有论及。于是,笔者孤陋之心遂生耿耿,妄动愚笔以属拙文,甘负锻于方家同人。 一、袁世凯侨居彰德的隐衷 戊戌政变,袁世凯与帝党结下怨恨,一九○八年西太后身亡,载沣代行摄政,袁世凯就终日不安。一九○九年初,袁在惊惧万状之余,微服天津,住进英租界利德顺饭店。不久,就接到摄政王载沣代发的“回籍养疴”的谕旨。一月四日袁世凯得到英国驻华公使朱尔典(JohnH)担保他生命安全的承诺后,才敢小心翼翼地进京向摄政王“谢恩辞行”,一月六日便仓皇登车前往河南,昔日威风凛凛的袁世凯就这样“被满洲政府用侮蔑的手段放逐了。”令人费解的是袁氏此次罢官并不回项城归旧里,而是“初居汲县,两个月后再迁彰德城北门外的洹上村”侨居下来。笔者以为袁世凯此举正是为他再次出山作准备。  相似文献   

13.
十九世纪末,我国资产阶级维新派顺应历史潮流,提出许多改革措施,由于封建守旧势力的反对,这次维新变法被慈禧统治集团扼杀了。但是,戊戌变法时期维新派提出的改革措施,到了二十世纪初,慈禧竟然打着“改革”的旗号,先后实行所谓“新政”和“仿行立宪”,这是为什么呢?政局动荡变换手法在戊戌政变中,慈禧剥夺了光绪帝的权力,扑灭了资产阶级“百日维新”运动,砍掉了变法维新的旗帜。几年以后,慈禧渡过了义和团和“八国联军”  相似文献   

14.
杨天石同志在《光绪皇帝与康有为的“戊戌密谋”》一文中认为,在戊戌年(1898年)“光绪是了解并同意康有为杀荣(荣禄)、围园(颐和园)、废后(慈禧太后)密谋的,并曾命令袁世凯实施”。此说值得商榷。 (一) 光绪皇帝不了解康有为“密谋”杨文援引毕永年的《诡谋直纪》、袁世凯的《戊戌日记》等史料中关于康有为、谭嗣同等准备把“圍园废后密谋”奏明光绪帝的记载,断言光绪帝是了解“密谋”的。“准备奏请”不等于实际已经奏请,康有为、梁启超等从未说过已将“密谋”奏明光绪帝,杨文亦未引证一条“已经奏请”的史料。事实上,康有为等未将“密谋”奏明光绪帝。戊戌七月,盛传慈禧太后将利用九月在  相似文献   

15.
“二次革命”期间,与武昌革命党人矛盾的公开化是黎元洪与袁世凯勾结的契机,“军民分治”的出台是黎氏转变的先导,与激进的革命党对“宋案”的不同态度是黎氏反对“二次革命”的直接原因,而深层次的根源则在于厌乱思安的社会大气候。袁氏笼络黎氏的目的在于分化革命力量,黎氏倾向袁氏则希图藉此维持“共和国”的稳定和秩序  相似文献   

16.
一、特别数字联不管三七只图九五该联产生的背景是:1915年1月18日,日本驻华公使向袁世凯面交了罪恶的“二十一条”,5月9日,袁世凯竟公开表示接受。消息传出,举国沸腾,纷纷声讨袁的卖国行径。上海教员曹一斋便愤而写下此联。联语上句巧借民间俗语:“不管三七二十一”,故意歇后,隐去关涉“二十一条”的“二十一”,正所谓欲盖弥彰,让人心领神会。下句“九五”指的是“九五至尊”(皇  相似文献   

17.
陈洁梅 《文教资料》2010,(12):82-84
本文作者以教材中的一句话为引子对慈禧在戊戌变法前后的态度进行了思考,通过查阅有关的文献资料,最终总结得出:慈禧并非一开始就反对变法,她甚至比任何人都渴望变法,只是当其认定最大利益即将遭到触犯时,才会镇压戊戌变法。她并非真如我们所以为的是一个"老顽固"。  相似文献   

18.
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研究员王思潮介绍,现行春节其实只有“97岁”。 历史上春节称为“元旦”。把农历正月初一作为过年之日,称之为“春节”,并且放假,是在辛亥革命以后定下的。据资料记载,1913年7月,由当时北京政府内务总长向大总统袁世凯呈上一份四时节假的报告称:“我国旧俗,每年四时令节,即应明文规定,拟请定阴历元旦为春节,端午为夏节,中秋为秋节,冬至为冬节,凡我国民都得休息,在公人员,亦准假一日。”  相似文献   

19.
论袁世凯的对外开放思想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袁世凯的对外开放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其一是自开通商“特区”,扩大开放范围。袁氏主张自开商埠,并大力开发,促进了各商埠的都市化,各地经济因之迅速发展。其二是大胆引进外资,促进经济腾飞。袁氏主张引进外资,前后素志不移,这在苏杭甬铁路、文辞协议、中美轮船公司等问题上即有体现。此外,他还注重侨资。由于我国资本匮乏,故引进外资在清末民初应该说是利大于弊。袁氏看到了这一点并加以实施、提倡,乃其开放思想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20.
《登泰山记》一文中,作者鼐姚在记叙登山和观日的时间分别是“丁未日”和“戊申晦”。“丁未日”是指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二十八日无疑。“戊申晦”因课文注释:“戊申这一天是月底。晦,阴历每月的末一天。”所以学生大多以为“戊申晦”是十二月三十日,其实“戊申晦”应是十二月二十九日。一、作者与友人是“是月丁未”……由南麓登”,“望晚日照城郭……雾若带然。”这就告诉我们,作者与友人由南麓到达山顶是“丁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