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新课程呼唤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倡导让我们的课堂回归生活,属于生活。它要求教育提供给学生顺利成长与发展的土壤,要求教师的教学成为以学生个性发展为中心的育人行为,使课堂充满学生情感、智慧、人格成长的阳光雨露,最终让课堂成为学生生命的绿洲。  相似文献   

2.
"生命课堂"关注人的生命价值,倡导让我们的课堂回归生活、属于生活。它要求教育提供给学生顺利成长与发展的土壤,要求教师的教学成为以学生个性发展为中心的育人行为,使课堂充满学生的情感、智慧、人格成长的阳光雨露,最终让课堂成为师生生命的绿洲。一、"生命课堂"的基本理念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新课程呼唤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倡导让我们的课堂回归生活,属于生活。它要求教育提供给学生顺利成长与发展的土壤,要求教师的教学成为以学生个性发展为中心的育人行为,使课堂充满学生情感、智慧、人格成长的阳光雨露,最终让课堂成为师生生命的绿洲。那么,怎样使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呢?经过一年多来的课改实践,我们紧紧围绕课堂教学,积极探索理论与实践的对接,在探索中有了一些初步的感受。  相似文献   

4.
周代军 《考试周刊》2013,(10):144-145
<正>新课程呼唤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倡导让课堂回归生活。它要求教师提供给学生顺利成长与发展的土壤,要求教学成为以学生个性发展为中心的育人行为,使课堂充满学生情感、智慧、人格成长的阳光雨露,最终让课堂成为师生生命的绿洲。那么,怎样使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而成为高效课堂呢?现代教育思想已愈来愈多地重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创造能力的挖掘。而思维能力的开发,与学生自主参与学习的主动性密切相关。因此,在化学教学中,应着力通过多种途径,激发  相似文献   

5.
新课程呼唤课堂要充满生命的活力,倡导让我们的课堂回归生活,属于生活。它要求教育提供给学生顺利成长与发展的土壤,要求教师的教学必须成为以学生个性发展为中心的育人行为.  相似文献   

6.
新课程呼唤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倡导让我们的课堂回归生活。它提出要给学生提供顺利成长与发展的土壤,要求教师的教学活动成为以学生个性发展为中心的育人行为,使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那么,如何让数学课堂充满生命活力呢?一、扬情——课堂充满生命活力的"魂"情感也是学生学习的内驱力,积极的情感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新课标认为:数学教学是师生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是课堂气氛的调节者。在课堂  相似文献   

7.
随着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21世纪,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趋向于"开放式"教学,"开放"将成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创新之魂.开放对应于封闭,生成对应于预设.教学是预设与生成、封闭与开放的矛盾的统一体.新课程呼唤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倡导让我们的课堂回归生活,属于生活.它要求教育提供给学生顺利成长与发展的土壤,要求教师的教学成为以学生个性发展为中心的育人行为,使课堂充满学生情感、智慧、人格成长的阳光雨露,最终让课堂成为师生生命的绿洲.那么,怎样使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呢?我们存数学教学中通过构建开放的教学空间,让课堂真正活起来,使学生插上创新的翅膀,自由飞翔.  相似文献   

8.
课程理念下重构生命课堂,叶澜教授倡导:“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气息;把创造还给教师,让教学成为充满智慧的事业;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充满成长的气息。”课程改革以来,无论是学校还是教师,都真切地感受到知识只是手段,为生命发展服务、促进师生发展才是目的、才是根本。尊重人的个性,努力使每一个人发展成长,是教育生命活力的具体体现。实践中我们的做法是:  相似文献   

9.
<正>新课程呼唤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倡导让课堂回归生活,让教师的教学成为以学生为中心的育人行为,让课堂成为师生生命成长的绿洲。那么,怎样使课堂充满生命活力呢?一、激发兴趣,让学生学起来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基础,语文课的导入设计必须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有了兴趣,学生的注意  相似文献   

10.
徐阳杰 《教育》2013,(22):54-55
课改的关键在课堂。尊重生命,体现人性,构建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正是现代教育大力倡导的卓越教育观念。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活动的时候,必须营造和谐的活动氛围,坚持以人为本,使教育的各因素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协调合作,形成完美的教学生态,从而促进学生自我激励、自我成长、自我完善。让课堂充满亲和力5年前,深圳南山区就倡导卓越课  相似文献   

11.
新课标倡导: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动;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充满成长气息;把精神发展主动权还给师生,让学校充满勃勃生机。在教学中,教师要营造活跃的气氛,让学生的思维接受挑战和碰撞。教育应以人的主动发展为本;认识到我们的课堂教学应营造师生互动的有效氛围,成功地关注每一个学生;认识到我们的课堂教学应该注重书本世界和生活世界的沟通,倡导在活动中生成,在活动中发展。  相似文献   

12.
徐阳杰 《教育》2013,(8):54-55
课改的关键在课堂。尊重生命,体现人性,构建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正是现代教育大力倡导的卓越教育观念。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活动的时候,必须营造和谐的活动氛围,坚持以人为本,使教育的各因素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协调合作,形成完美的教学生态,从而促进学生自我激励、自我成长、自我完善。  相似文献   

13.
侯治富 《成才之路》2010,(11):13-13
华东师大叶澜教授提出的“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充满成长气息;把创造还给教师,让教育充满智慧挑战;把精神生命发展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校充满勃勃生机”的“新基础教育”,我想是对高效课堂很精确的表述。课堂能否回归学生主体。应该成为评价教学成败的关键。笔者在政治课教学中进行了大胆探索,努力打造政治高效课堂。切实提高了教学效率。  相似文献   

14.
宋志斌 《新疆教育》2013,(11):131-131
前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认为“时间是可以作为衡量教学有效性的标准的”。指学生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将所学内容学会、掌握并运用。因此,它要求教育提供给学生顺利成长与发展的土壤,要求教师的教学成为以学生个性发展为中心的育人行为,使课堂充满学生情感、智慧、人格成长的阳光雨露,最终让课堂成为师生生命的绿洲。那么,如何在数学教学中有效地实施开放,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益呢?我们应在数学教学中通过构建开放的教学空间,让学生在课堂上真正活起来,使学生插上创新的翅膀,自由飞翔。使开放成为新课程小学生数学课堂学习充盈活力的诗意追寻。  相似文献   

15.
在新课程理念背景下,教师要抓住课堂主阵地,通过转变自身角色,与学生融合,在教学实践中,成为学习的促进者和研究者;倡导自主合作学习新方式,让学生来体验地理课程,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运用多元多样化的评价,重建温馨感人的师生友谊关系,激励学生全面成长,以此来构建充满生命活力的地理和谐新课堂。  相似文献   

16.
任秀馨 《教育》2011,(2):51-51
笔者非常赞同这样一个观点:教学是一个信息输入、贮存(加工处理)、输出、反馈的可控制的密闭系统。这就决定了教学过程的双主体性:即教师是教的主体(教材是媒体);学生是学的主体(教师是媒体)。所以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有着同等重要的地位。这就要求教师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充满成长气息;把创造还给教师,让教育充满智慧挑战;把精神生命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师生,让学校充满勃勃生机。  相似文献   

17.
学生有80%的教学时间在课堂,追求什么样的课堂,是每一位教师应该思考的重大问题。在新课程理念中,教学是生命活动、专业成长和自我实现的过程,所以课堂不仅仅是传递知识的场所,更是师生实现自身价值的生命活动场所,构建充满生命活力的政治课堂是政治教师在新课程改革中的当务之急。一、课堂氛围:和谐、宽容———给学生一个民主的课堂和谐发展是教育的理想境界,也是新课程倡导的价值取向,而和谐发展的核心是人格的和谐发展。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人格,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尊重学生的观点、认知方式、兴趣爱好。同时,在一个民主的课堂中,学生拥…  相似文献   

18.
新课标倡导: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动;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充满成长气息;把精神发展主动权还给师生,让学校充满勃勃生机.  相似文献   

19.
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的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我们作为课程改革中的广大一线教师,工作的主阵地就在课堂上,工作的重点就是实施新课标,用好新教材,工作的核心是转变自己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当我们用新课程的理念重新审视传统的课堂教学,不难发现:我们因单纯强调知识、技能而忽视了学生作为生命个体本身的情感需求;因过于强调学习结果而忽视了教育过程的真实价值;因片面追求机械统一的教学目标而忽视了学生丰富的个体差异……而新课程正指引我们创造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倡导我们的课堂回归生活,属于生活。它要求教育提供给学生顺利成长与发展的土壤,使课堂充满学生情感、智慧、人格成长的阳光雨露,最终让课堂成为师生生命的绿洲。那么,怎样使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呢?我紧紧围绕课堂教学,积极探索理论与实践的对接,在探索中有了一些初步的感受。  相似文献   

20.
一、引言 “生命课堂”是新课程倡导的一种课堂模式。它是以人的发展为本的课堂,倡导以生命为起点,发展生命,完善生命,以提升生命质量与意义为宗旨的新型教育。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从促进学生生命发展的角度出发,关注学生的活动,关注学生生命成长的需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