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试论杜甫诗歌的比和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比和兴是诗歌的两种表现方法 ,二者在诗歌的创作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唐朝的诗人之所以取得成功 ,与他们善于运用比兴手法密不可分。杜甫在比兴手法的运用上具有鲜明的特点 ,为后人留下传世佳作  相似文献   

2.
屈原在其楚辞作品中,采用了大量的香草美人的意象,创造了中国传统的独特的审美表现观,并影响了后人诗人、小说家的创作理念。其实,屈原楚辞作品中的香草美人意象,是运用比兴的手法表达自我心志愿望的一种艺术方式。但是,这种比兴手法被作者寄托情感有了现实性情感性的意义,而脱离了单纯艺术手法的本身。  相似文献   

3.
刘卫华 《时代教育》2015,(3):142-143
比兴手法出现后对古代诗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既是诗歌的创作手法,起到增强表现力的作用,同时由于比兴刺过讥失的社会功能,奠定了中国诗人关注现实民生的创作态度,讽喻美刺成了中国诗歌遵循的原则。其次,在发展过程中,比兴的运用逐渐使诗歌形成含蓄蕴籍,意在象外的艺术审美特征。再次,由于比兴将主观感情物象化,形成中国诗歌重意境的传统。最后,由于比兴经常托付外物来抒情言志,由此诗歌的意象出现定型化的趋势,从而形成几种比体诗。  相似文献   

4.
我们在学习<离骚>时,一向为诗人所传达的浓郁的爱国情怀所感动.而诗人高尚的品行和对楚国的深切的情感是如何表达出来的呢?这正是该诗传情的高妙之处,即大量运用了比兴手法.屈原善于运用打比方来说理,喻体的选用极为丰富多彩.  相似文献   

5.
杨建飞 《丽水学院学报》2003,25(4):13-16,30
比兴寄托是我国古代诗歌的重要特色和优良传统,《诗经》中就已广泛地运用了比兴。屈原发展了《诗经》的比兴手法,使比兴从简单的以某物比某物或触物起兴的朴素状态发展到象征、寄托或者寄寓的高级状态。李商隐继承了屈原进步诗歌的传统,从屈原的艺术宝库中学习了象征手法的运用,特别是屈原以香草美人寄托政治遭遇的比兴手法更为他所自觉继承。他的无题诗不只是创造一些工于比兴、深于寄托的名句。而是把比兴寄托这种手法运用于全篇。  相似文献   

6.
比兴之于诗词不可少,是因为文学艺术要通过形象反映社会生活,寄托创作者的思想感情,才能取得艺术感染的效果。而通过思维联想,许多事物是可以类比,感情是可以互通的,正如周济所云:“一物一事,引而申之,触类多通。”再则,基于某些政治原因,往往借助于比兴,婉转含蓄地表现出来。所以托物言志或触物系情是历代诗人惯用的手法。自《诗经》《楚辞》以来,诗人就多用比兴,到中晚唐李贺、李商隐,宋代苏轼、辛弃疾则赋予比兴更深刻的社会内容,以寄托自己的政治抱负或人生遭遇。总之,越到后世,比兴的内涵、意蕴就越加丰厚复杂,其运用的方法也更加灵活多样,而理解的难度也越大。但是,历代研究者对具体作家作品的比兴与寄托研究的多,而从诗歌本身发展的内部规律上就某个比兴词语作系统探究的少。  相似文献   

7.
比兴手法在诗歌中的应用发稿于先秦,对历代诗歌创作产生了重大影响,比兴手法的运用丰富了诗歌的表现手法。  相似文献   

8.
中唐诗人刘禹锡在其23年的贬谪生涯中创作了大量诗歌,这些诗歌大多运用了比兴手法,但比兴手法的运用在前后期存在差异。贬谪前期的作品在整体上具有比兴意义,以朗州时期的政治讽刺诗为代表,怨刺意味较浓,且具有较强的现实针对性,重在比;后期作品在整体上含有深沉的历史和人生感慨,以《竹枝词》为代表,用语含蓄,辞旨幽怨,大多没有明确的现实针对性,重在兴。  相似文献   

9.
诗词中的“寄托”是指作品中的寄情托兴,它是我国诗人和词人惯用的手法。“寄托”起源于传统的比兴手法,它由一个诗章、一个意象的比兴,发展成为全篇的比兴,而寄寓表达词句表层意思之后的作者的深层的情志,只把诗词表面的形象作为载体,这种表现方法就成了“寄托”。比如李白的《梦  相似文献   

10.
唐代大儒孔颖达奉诏主撰的《毛诗正义》,对唐诗之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它率先提出“三体三用”说,在“比、兴”释义上虽承旧说,却又有一己之新见,即“:美、刺俱有比、兴”。其“比、兴”相融的萌芽思想,促使了唐代“比兴”融合理论的成熟。在“比兴”融合理论的影响下,在唐代诗人浓郁的自然生态意识的影响下,在政治事件迫害士人的情况下,唐代诗人以其广纳博采、兼容并包的学术心胸,全面继承并积极发展了《诗经》、《楚辞》所创立的比兴手法与“香草美人”的象征艺术,将诗歌的比兴艺术境界推进到空前的高度,由此呈现出唐诗比兴生态空前兴盛的气象。  相似文献   

11.
屈骚对我国诗歌艺术表现方法的发展和贡献是多方面的,一般论者大都局限在对《诗经》比兴手法的继承和发展方面,笔者认为,屈骚对《诗经》比兴手法最大的创新与发展则主要表现在比兴象征上,特别是在比兴象征形象、比兴象征构思、比兴象征范围和比兴象征传统等方面都作了突出的创新和发展。  相似文献   

12.
《诗经》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比兴是其重要的艺术表现手法。本文较深入全面地论述了比兴手法在《诗经》中的具体运用和体现,并阐发了它对后世文学的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3.
《诗经》中的《周南·关雎》是国风的首篇,它的艺术手法一直为历代学者所称道。本文主要从它的比兴手法、叙事特点和描写梦幻中的爱情三方面发表一点粗浅的见解。先说比兴。朱熹云:“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它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浅显而准确地解释了比兴的念义。“比”便是通过类比联想或反正联想,引进比喻客体,“写物以附意”;“兴”则是“触物以起情”,“它物”为诗歌所描写的景物,而这种景物必然蕴涵着诗人触物所起的情。“兴”是一种比“比”更为含蓄委婉的表现手法。《诗经》中《周南·关雎》一诗成功地运用了比兴手法…  相似文献   

14.
1、激发学生阅读和欣赏诗词的兴趣,引导学生初步把握欣赏诗词的方法,逐步培养学生初步感悟作品的能力。2、了解诗词所表现的诗人情怀,学习诗中运用的比兴手法,领会诗中所具有的深厚的感染力。3、了解和这首诗有关的文学常识。  相似文献   

15.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是辛弃疾即景感事的名作,对这首词的表达方式,万骏云先生是这样认为的“全词用的是比兴手法”。周济《宋四家词选》说“借水怨山”就是说的比兴手法。“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二句用的是直书期事的赋笔。 (《辛弃疾词鉴赏》,齐鲁书社1986年版,苏救版《唐诗宋诃选读教学参考书》选了此)薛金星先生主编的《中学教材全解》也认为“辛弃疾此有《菩萨蛮》用极高明之比兴手法,写极深沉之爱国情思,无愧为词中之瑰宝”,“词中运用比兴手法,以眼前景道心上事,达到意内言外之极高境界。”其实,这首词既没有运用比兴手法也没有运用赋笔。[第一段]  相似文献   

16.
魏晋南北朝抒情小赋尤重比兴手法之运用。这种手法的运用在此期大致有二种情况:一是以拟物手法,咏物以抒情;再是以拟人手法,情景交融的刻划、烘托人物感情。本文即围绕这二个方面展开了讨论。  相似文献   

17.
中国诗词史中,宋代写"愁"的内容颇多,其表达"愁"的艺术手法也多种多样,但主要运用了比兴手法、对比手法.  相似文献   

18.
学识过人、志行高洁的人,必定受到排挤和打击,这差不多成为古代社会的一条规律。屈原生活在一个“黄钟毁弃、瓦釜雷鸣;馋人高张、贤士无名”的社会,当然也不例外。《涉江》是屈原被第二次移逐江南时的作品。这首述志诗,抓住艺术美中的最主要的审美对象——人格,表现诗人一生在与恶势力的矛盾斗争中的美德。一、运用比兴手法表现人格美比兴,是我国古典诗歌一条传统的美学原则。屈原的作品“依《诗》取兴,引类比喻”,继承了《诗歌》的“比兴”传统,进一步发展为比喻、象  相似文献   

19.
诗歌的手法即表现手法或称艺术技巧,它是诗人运用语言的各种具体技巧和方法。主要有:①修辞手法的运用,如比喻、拟人、对比、夸张、对偶、排比、反复等。如朱熹的《观书有感》“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李白的《望庐山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就分别用了比喻和夸张的手法。②描摹手段,如比兴、象征、衬托、渲染、  相似文献   

20.
《文心雕龙》既是以儒家思想为其理论体系构架的,那么刘勰的神怪观也是在中国古代巫卜文化的流风余韵——儒家客观唯心主义天命观影响下形成的。他承认终极意义的神的存在,但同时又反对在现实中过多训说、在文章写作中过多描写神以及人神之间的动作、行为。反映在其比兴观中,他表面上赞扬《离骚》中的比兴之义,但事实上这是不合于他的以现实生活中常见、实有的物象来运用比兴手法的比兴观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