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杜威的社群主义民主理想和设计深刻地影响了胡适30年代议政时期的政治态度。在《独立评论》"民主与独裁"的论争中,胡适一方面以其所接受的杜威的民主话语抗衡"独裁派",另一方面则迫于当时形势,不得不重新面对杜威思想中最核心的命题:社群民主与民族国家之间的矛盾,相比于杜威的理想化方案,胡适其时则选择了与对立派达成某种程度的和解,即将民主的效率寄托于政治改良。  相似文献   

2.
杜威的教育目的是一个历史的、具体的产物,因此,杜威特别强调达成目的的手段—儿童中心。也就是说,杜威的“教育无目的论”不存在一个“儿童本位”与“社会本位”之争的问题。因为“儿童本位”与“社会本位”是手段与目的的关系。杜威以“反弹琵琶式”的论述求索教育目的,实则是希冀通过“更加民主”的教育去实现“更加民主”的社会这一旨归。  相似文献   

3.
什么是“阅读”?《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对此所作的定义性界说中有这样的话:“阅读是一种从印的或写的语言符号中取得意义的心理过程。”这个心理过程当然是指读者主体的心理过程。而不同读者对同一读物所产生的心理过程(阅读效应)往往会有很大的差异,所谓“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易经·系辞》),就说出了“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道理。可以说,阅读既凭借于文本,其结果又往往会超越了文本。  相似文献   

4.
杜威教育思想的一个重要特色是:把政治哲学与哲学人类学密切结合,用以指导教育。民主理论是杜威政治哲学的核心,新的人性论是杜威哲学人类学的核心。杜威的民主理论有如下几个独特的观点:一、民主是一种信仰;二、民主是一个程度问题;三、民主是一种生活方式。杜威的人性论反对心身二元论,主张心身是连续的,人性是生成的、可变的。民主理论和新的人性论的结合使杜威的教育思想具有了一种独特的民主维度。它具体表现为:教育以发展每个人的潜能为核心价值;教育即生长表明了杜威对教育中激进民主自由精神的强调;民主应成为教育中所有人的生活方式,杜威的教学论实质上不是活动教学论而是民主教学论。总之,杜威的民主教育思想既内在于现实,又超越现实,具有一种内在超越的特性。  相似文献   

5.
不论是实验学校的创办、发展与成熟.还是她的解体,都见证了民主、合作在教育实验中的力量。而后人在解渎杜威学校的实验思想时,常常曲解杜威的原意,忽视了他用以表现民主理想的种种不同寻常的实实在在的形式。  相似文献   

6.
杜威赋予民主主义以世界主义、全人类性的含义,拓深了对民主主义的理解。进行世界主义的民主教育才能丰富人的社会性,发展人的个性,实现人之属人的本质特性。杜威赞赏康德“只有通过具有博大的胸怀,能领会未来更好社会理想的人们的努力,才能使人类的天性接近它的目的”之社会的教育思想。杜威世界主义的民主教育思想对五四时期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所进行的新教育探索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杜威教育思想的一个重要特色是:把政治哲学与哲学人类学密切结合,用以指导教育。民主理论是杜威政治哲学的核心,新的人性论是杜威哲学人类学的核心。杜威的民主理论有如下几个独特的观点:一、民主是一种信仰;二、民主是一个程度问题;三、民主是一种生活方式。杜威的人性论反对心身二元论,主张心身是连续的,人性是生成的、可变的。民主理论...  相似文献   

8.
人类教育的初始阶段,往往从模仿和记忆开始。东方人如此,在早期的希腊教育中也很盛行。导致“接受学习”向“发现学习”发生转换的标志性事件是教学实践中对学生的“感觉”和“情感”的重视。“发现学习”与“情境教学”的前提性理念是重视儿童的“感觉经验”以及儿童的“兴趣需要”。培根、夸美纽斯等人提升了“感觉”、“经验”的价值,其教育理想建立在经验论基础之上;而卢梭、裴斯泰罗齐、福禄培尔等人使儿童的“情感”备受关注,他们的教育理想建立在“情感教育”(或“人格教育”)基础之上。20世纪初杜威将“感觉”(杜威将之发展为“经验”、“做中学”、“思雏五步法”)和“情感”(杜威将之发展为“儿童需要”、“儿童中心”)两个主题一起纳入他的“经验教学论”(或称之为“经验课程论”、“体验课程论”)中。  相似文献   

9.
1919年至1921年,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大师约翰·杜威,应其中国弟子之邀,对当时正被五四新文化运动洗礼的中国,进行了为期约两年三个月的访问。杜威访华,并非仅仅是中国学界和教育界一边倒地去主动接受西洋文明,相反这一文化盛事是在双向交流(two-way communication)的路径下完成的。关于杜威是如何影响民国教育,学界已多有论著。值得注意的是,在访华之后,杜威本人的思想观念也因其中国之行而发生了微妙的转变。相较于前者,此一议题相当长的时间内乏人问津。在此文中,笔者主要依据杜威的相关著作以及其他学者研究杜威的论述,力图解析杜威的中国之行是如何塑造(shape)他对文化多元性(cultural diversity)与民主政治的观点和态度。  相似文献   

10.
杜威以其论民主的著作而名扬四海,曾一度在中国受到热烈的欢迎;作为杜威的高足,胡克继承了其老师杜威的思想并予以发挥,可是他的民主理论却在中国文化领域内反应冷淡。从移植原理来看,主要是因为胡克的民主理论与中国文化有着极大的不相容性,并且伤害了中国人的政治感情。  相似文献   

11.
道德教育是杜威庞杂的思想体系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杜威比较系统地提出,道德有三个部分,即知识、感情、能力。杜威的道德构成“三部曲”论明确地回答了道德的基本内容,对当前的学校道德教育有着重要的启示:道德教育的基础是传承和发展道德理念(道德知识);道德教育的主线是培育道德情感;道德教育的灵魂和归宿是养成道德能力。  相似文献   

12.
杜威在五四运动前后对中国的历史性访问极大地促进了中国社会与教育的民主化进程。他直接参与了1922年新学制与新课程改革,以及新教育改革。在中国面对启蒙与救亡两大历史主题的紧要关头,杜威的选择是:以启蒙为目的,为救亡而努力,像中国人那样思考,追求东方教育民主。在保守主义与激进主义两大思潮的对垒中,杜威选择了"第三哲学",由此促进了中国式自由主义的发展。杜威的民主思想和教育哲学与我国百年教育改革的历史发展存在内在联系。杜威依然"活在"今日中国。创造性阐释杜威对我国在信息时代实现"东方启蒙"和"东方教育民主"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3.
"教育即指导"是杜威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杜威在透析教育本质的基础上提出的方法论。"指导"是对"疏导"的方向性帮助和对"控制"的调节,"教育即指导"是儿童在解放教育生活的过程中来实现自我。有意义的教育指导需要教育者理智地思考儿童所处的环境和习惯,在教育沟通中进行,帮助他们树立民主生活的信念。"教育即指导"是杜威用来缝合教育与生活之间断裂、辨析教育目的与判断教育价值、透析教育与民主的关系和深化教育主体认识的新尝试。  相似文献   

14.
陶行知是20世纪中国第一代现代意义上的民主思想家之一。他以法国革命之自由、平等、博爱为共和三大信条。杜威以此为民主制度的三大要素。杜威致函陶行知: “现在整个世界是联成一体,除非民主的目的与方法在全世界每一个角落里都建立起来,我恐怕它们在美国是不会长久的茂盛下去。”陶回应说:“的确,中国最需要的  相似文献   

15.
为创建民主的学校管理,将学生培养成民主的公民,秀州中学20世纪二十年代创办了"学校市"。"学校市"是秀州中学校长、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教育学博士窦维思将杜威"学校即社会"思想在中国的探索实践,是秀州中学特有的学生自治组织。这种学生参与学校管理的实践不仅在当  相似文献   

16.
陈独秀先生为《新青年》所写的《新青年罪案之答辩书》那篇文章的时候,他说《新青年》犯了两大“罪案”。第一是拥护“赛先生”(science科学);第二是拥护“德先生”(democracy民主)。可是那时的陈独秀对“科学”和“民主”的定义却不甚了了。所以一般人对这两个名词便也很容易加以曲解。  相似文献   

17.
《社会学的想象力》承袭经典社会学的自由和理性价值,并提出具备社会学想象力的社会科学家是恢复理性传统和构建民主社会的主要承载者。但社会科学家与理性传统乃至民主社会之间的联结点何在这一问题尚没有得到国内研究者的注意。在米尔斯的构想中,社会科学家的政治责任在于培育真实公众,使之成为社会的主流群体,进而成为民主社会的基石。关于"公众"是否存在以及如何培育这一问题上,米尔斯的观点与李普曼和杜威的立场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8.
杜威(John Dewey,1859-1952)的民主主义教育思想是教育史上的一颗绚丽瑰宝.呼唤民主的教育,借以实现民主社会和民主主义理想,是杜威教育哲学的核心所在.只要民主没有过时,杜威的民主主义教育思想就保有浓郁的时代性.对杜威民主主义教育思想的解读和挖掘,是近一个世纪以来海内外众多学者孜孜以求的工作.香港中文大学及美国密西根大学教育讲座教授杜祖贻先生的专著<杜威论教育与民主主义>就这一问题做出了深入而独到的探索.  相似文献   

19.
在教育界,杜威几乎无人不晓。杜威作为一个具有世界影响的思想家,世界很多国家在诸多领域都有人对其思想进行过或正在进行着研究。从1910年国人介绍杜威学说到中国,到今天,中国的“杜威研究”已历经百年的历史。在这期间,中国教育界的“杜威研究”取得了一些成绩,也走了弯路。在历史中,.中国教育界是怎样研究杜威的,为什么这样研究,这样研究存在什么问题,应该怎样研究?要回答这些问题,必须回到近百年的中国教育界的“杜威研究”历史。  相似文献   

20.
杜威教育哲学输入和影响中国的过程,就其本质而言是中国化的过程。文化自由主义者对杜威教育哲学不遗余力的宣传,以及它内含的科学与民主精神,是其能够顺利中国化的前提。反思性、整合性和多样中的一致性是杜威教育哲学在中国化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特征。这种中国化实质上是一种外在的、形式上的中国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