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幕间》作为弗吉尼亚.伍尔夫的绝笔之作,堪称是对历史的一种再书写。本文旨在通过《幕间》中的"剧中剧"——露天历史剧为论述焦点,结合人物故事主线,揭示伍尔夫对历史再书写中的狂欢化因素。  相似文献   

2.
弓超 《考试周刊》2012,(7):26-27
受各种社会因素的影响,伍尔夫的最后一部作品——小说《幕间》表现出了新历史主义的诸多特征。作者从新历史主义角度研究《幕间》,阐述了历史与文本、历史与作者的关系。艺术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历史是文本的一种,历史与文本间的交流是丰富而频繁的。历史并不都是事实,历史只是各种权力和意识形态操控下的叙述。《幕间》既是小说又是历史,反映了当时社会背景下人们的真实生活形态。伍尔夫通过重新建构历史确立了作者的主体性。  相似文献   

3.
《考试周刊》2018,(23):172-173
《幕间》讲述的是1939年6月的一天发生在英格兰中部一个有五百多年历史的村庄里的故事。小说展现了伍尔夫致力于建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和人与自我之间生态和谐的意图。本文从解构主义的角度,通过分析人与自然、人与人和历史与现实的关系,试图揭示伍尔夫如何调和矛盾,实现对立二元的平衡、和谐与统一。  相似文献   

4.
英国现代主义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在其最后一部小说《幕间》中通过对现实生活与历史剧的交替描写,展现了战争阴影笼罩下英国乡村的生活图景。以巴赫金狂欢化理论为依据,分析《幕间》中的“狂欢化”因素,包括历史剧与观众的互动、历史剧中的戏仿以及小说中的文字游戏,从中暗示伍尔夫在环境的影响下小说创作形式的改革及其对完善英国文学、唤起人们社会责任感所做的最后努力。  相似文献   

5.
《幕间》于1941年正式出版,是弗吉尼亚·伍尔夫的绝笔之作.《幕间》是一部内涵丰富、寓意深刻的小说,讲述了1939年6月的一天发生在英格兰中部一个有五百多年历史的村庄里的故事.小说中有两条叙事线索,一条叙述乡绅巴塞罗缪·奥利弗一家的故事,另一条叙述拉特鲁布女士指导村民露天历史剧演出.伍尔夫遵循柏格森的“心理时间”学说,重视心理时空而轻物理时空,背弃传统文学中钟表时间对小说的绝对影响,把人物的复杂经历压缩到一天之内加以表现,时间呈现瞬间性、跳跃性和凝滞性.  相似文献   

6.
弗吉尼亚·伍尔夫在小说《幕间》中描绘了“空屋”、“空谷仓”、“空舞台”等众多具体空间意象,除此之外,还借助其娴熟的语言技巧构建了心理、声音等虚拟空间。伍尔夫通过构建众多虚实交错的空间世界,揭示了小说中人物的身份认同危机,也表现出了她对人类生存状况与生命秩序的思考。一方面,伍尔夫通过描绘小说中人物的茫然与困惑,揭示现代人如何在平衡自我与他者的关系中,做到自我、家族、社会、文化等多种身份认同的结合;另一方面,这种阐释也有助于揭示伍尔夫本人对人的存在状况与生命境遇的看法,借此展现小说创作背后的深层涵义。  相似文献   

7.
英国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在其最后一部小说<幕间>中通过对现实生活与历史剧的交替描写,展现了战争阴影笼罩下英国乡村的生活图景,暗示了其自身在战争中的困境以及对社会现实的忧虑.本文旨在发掘<幕间>中的后现代主义因素,分析伍尔夫在最后一部小说中写作手法的转变,揭示<幕间>在英国文学史上的独特地位与价值,以及女作家在变化的社会环境中为艺术寻求出路的最后努力.  相似文献   

8.
弗吉尼亚.伍尔夫过早地面对了亲人相继离去,加之所承受的作为女性的困扰,以及弗洛伊德死亡本能理论的影响,使得她感到每一个人都不能走出死亡的阴影。然而,伍尔夫的价值不仅仅在于人们所普遍认知的其作品中包含着死亡主题,更在于她对生和死的深邃思考。笔者以《达洛卫夫人》、《到灯塔去》、《海浪》三篇名作为范例,分析了伍尔夫生死循环的死亡意识。  相似文献   

9.
意识流小说的代表人物伍尔夫对母亲朱莉亚有一种复杂情愫,而这种复杂情愫在其作品中时有体现。本文通过从伍尔夫出生的父权制家庭背景切入,结合其小说《到灯塔去》,试着阐明伍尔夫对母亲的那份复杂情愫。  相似文献   

10.
宗亚琴 《文教资料》2012,(13):19-20
《到灯塔去》是伍尔夫最重要的意识流小说代表作品之一。小说中二元对立的矛盾对立因素并置,但是伍尔夫主张的并非完全是二元对立,而是二元和谐。本文从理性与感性的二元对立点切入,探讨伍尔夫对二元和谐的不懈追求。  相似文献   

11.
《到灯塔去》(To the Lighthouse)是一部在创作技巧上别具一格的意识流小说。伍尔夫在传统小说全知叙述视角的基础上,扬长避短,创造性地运用了多重选择性全知叙述视角,不仅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创作风格,而且使得《到灯塔去》被视为伍尔夫不断探索创新写作手法的一部成熟作品。  相似文献   

12.
《到灯塔去》伍尔夫是与体现其与传统小说分离主张的代表作。作品通过各种象征意义和人物流动的内心描写揭示了作者追求人与人之间,现实世界与内心世界和谐关系的美好愿望。本文通过分析《到灯塔去》中主导意象重复意象,逆变意象和随伴意象的建构,挖掘《到灯塔去》的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探求伍尔夫通过象征给读者带来的启发以及作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光与影的世界——伍尔夫的《邱园记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内对伍尔夫小说的解读大多集中于她的意识流代表作《到灯塔去》和《达洛维太太》。本文依据伍尔夫的生命观解读了她的短篇小说《邱园记事》。在伍尔夫看来,生命的精髓在于重要的瞬间。该小说融光、形、影、色于一炉,以流动的画面展示出人生剪影,并将生命中美丽一瞬所承载的内心积淀以幻影的形式呈现出来。小说中思想的闪光与色彩的闪光交相辉映,光色的无限播散默默地传递着心灵的声音。  相似文献   

14.
刘星 《文教资料》2014,(10):12-13
国内对伍尔夫小说的解读大多集中于她的意识流代表作《到灯塔去》和《达洛维太太》。本文依据伍尔夫的生命观解读了她的短篇小说《邱园记事》。在伍尔夫看来,生命的精髓在于重要的瞬间。该小说熔光、形、影、色于一炉,以流动的画面展示人生剪影,并将生命中关丽一瞬所承载的内心积淀以幻影的形式呈现出来。小说中思想的闪光与色彩的闪光交相辉映,光色的无限播散默默地传递心灵的声音。  相似文献   

15.
弗吉尼亚·伍尔夫是英国现代文学史上重要的女作家以及著名的评论家。伍尔夫自身独特的成长经历和博览群书后的沉思冥想使得她的小说充满着对死亡的思考,并把它艺术化的表现在她的文学创作中。她对死亡的探讨从早期的迷茫到后期的超脱,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成熟的过程。通过细致深入地分析弗吉尼亚.伍尔夫的五部主要作品:《远航》、《雅各布的房间》、《达洛维夫人》、《到灯塔去》以及《海浪》,同时结合弗吉尼亚·伍尔夫的生平,可以更进一步地了解弗吉尼亚.伍尔夫对死亡这一主题的理解过程以及其对生活的独特领悟。  相似文献   

16.
论《到灯塔去》的“非个人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到灯塔去》(To the Light house)是一部经典的意识流小说,它以完美与和谐的艺术形式充分展示了弗吉尼亚·伍尔夫(Virginia Woolf)非凡的艺术功力。本文以《到灯塔去》为文本,提出了对“非个人化”手法在两个层次上的理解并探讨了伍尔夫如何娴熟的使用这一手法来揭示人物变化多端的内心世界,揭示人的本质。*  相似文献   

17.
伍尔夫是一位意识流写作的大师。作为女性,她对女性的生活、处境和生命的本质有着自己的独特的看法和体悟。本文仅以《到灯塔去》这部小说解读伍尔夫文本中的女性形象和她对和谐的世界与生活的理解。  相似文献   

18.
《到灯塔去》是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小说代表作。人们先后从不同的角度对其进行评论。但我们可以另辟蹊跷,选取作为边缘人典型的莉丽为阐述的主要视角,通过分析这个雌雄同体的人物形象,寻找伍尔夫的心灵轨迹。  相似文献   

19.
弗吉尼亚·伍尔夫是20世纪上半叶英国意识流小说的杰出代表,《到灯塔去》是她的代表作之一,在该作 品中伍尔夫致力于小说艺术的改革与创新,追求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将意识流技巧成功地运用于小说创作中。文本 中形形色色、有血有肉的人物构成了小说的艺术世界。  相似文献   

20.
刘亚波 《出国与就业》2011,(22):134-135
弗吉尼亚·伍尔夫,作为意识流小说的重要代表作家,非常注重小说的形式和技巧.她挑战传统的小说写作技巧,淡化小说情节描写,着重刻面人物的内心世界.在《到灯塔去》这部小说中,伍尔夫大量借鉴使用了许多艺术手法,如绘画、音乐、色彩等.小说中伍尔夫大量使用了光线和色彩来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本文作者认为伍尔夫对光线和色彩的运用能更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