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试图对孙少安形象进行全面阐述,从亲情、爱情、事业三方面分析,透过普通人现实生活的点点滴滴,把握路遥在这部现实主义巨著中所蕴涵的精神内涵:亲情中渗透的儒家思想的“仁爱”、“济世”;爱情中的悲剧和喜剧的交叉;事业上在苦难中保持那自强不息、昂扬不屈的品格。  相似文献   

2.
路遥与陈忠实分别创作了《平凡的世界》和《白鹿原》等代表作品 ,为陕军的崛起作出了贡献。他们的创作同中有异 :路遥多反映普通人的奋斗精神 ,用一连串的奋斗者形象 ,体现他对社会和人生的理解 ,陈忠实则在一个又一个富有内蕴的人物身上展现自己对传统文化与道德的诠释 ;路遥作品多以直线式结构叙写故事 ,陈忠实的作品多以网状结构展开情节 ;路遥坚持传统的现实主义 ,按生活的本色 ,再现陕北农民艰苦的生存环境和他们的抗争精神 ,陈忠实以现实主义的表现方式 ,在对历史亦真亦虚的描绘中 ,表现出传统文明与道德的无形力量  相似文献   

3.
论路遥的农本文化意识的表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论述了路遥深受儒家农本文化的影响,以家庭为窗口展示农民的家庭伦理与善良品质,在城乡交叉地带表现两种文化的互动,在逆境中展示人的力量等创作特点,同时也指出了路遥在妇女观上的保守。  相似文献   

4.
路遥小说聚焦于"城乡交叉地带",反映了乡土中国在社会现代化转换中表现出来的质疑与困惑。在逃离与回归的轮回中,路遥对"现代性"行为作一种"合理而不合情"的道德批评,实质上反映了乡土作家面对社会变革所产生的现代性焦虑。  相似文献   

5.
讴歌亲情是文学创作中一个永恒的主题。亲情类文学作品的渲染苦难与悲情和表达"子欲养而亲不待"的伤心和遗憾已经是作家的惯常模式。从古代韩愈的《祭十二郎文》、李密的《陈情表》到当代路遥的《平凡的世界》、史铁生的《我的地坛》和阎连科的《我与父辈》莫不如此。  相似文献   

6.
路遥是一位具有强烈的主观情绪的现实主义作家,他的作品中几乎都是作家根植于对人生的经历与生命的体验。在他的作品中,我们不难窥视到苦难意识在作家的创作心理中主要表现为一种强烈的、持久的、难于摆脱的心理上的苦难情结。本文主要从路遥的具体作品中分析这一苦难情结。  相似文献   

7.
作为出色的现实主义作家,路遥站在青年人的角度上观察世界,用自己的作品来反映不同时代之下生命的抗争。在当前的文化环境中,路遥的《平凡的世界》依旧表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和感染力,为无数青年读者的前进指明了方向。本文对小说《平凡的世界》的温情叙事风格进行了分析,在鉴赏路遥的文学作品的同时,探究了这种"温情叙事风格"与"现实主义"之间的联系,在对文化作品的核心情感特点进行分析的同时,为后续文学作品的创作风格研究提供经验上的支持。  相似文献   

8.
亲情是中国人的情感核心,可是,亲情在新的时代却出现了新的不和谐的因素,尤其是父母与女儿之间。本文立足池莉小说《心比身先老》,通过主人公康珠遭遇的亲情问题提出反思。  相似文献   

9.
路遥创作的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抒写了一曲献给传统女性的赞歌。传统女性不仅将丈夫视为人生伴侣,同时对其怀有一种母性爱。因此她们在婚姻生活中表现出善良纯朴、无私奉献、牺牲并且不求回报的特点。这种传统女性形象的塑造源于路遥所受的历史文化环境的熏陶和童年经历的坎坷。但是传统女性主体意识的匮乏,反映了路遥在女性问题上的保守性与封闭性。  相似文献   

10.
正亲情散文是以亲情为写作题材的散文,此类散文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善于捕捉身边的人和事,倾吐内心的真实。爱,是亲情散文永恒的主题。在小语教材中,有许多亲情散文,虽然表述的对象不同,但浓浓的爱意却始终洒满在字里行间。《第一次抱母亲》、《月光启蒙》表现出的是母子亲情,《地震中的父与子》表现出的是父子情深,《桂花雨》表现出的是母亲对故乡的深深眷恋,而《爱如茉莉》表现出的则是夫妻之间那份朴实而又真挚的情  相似文献   

11.
综探贾平凹亲情散文的意蕴,主要包含三个层面:祭父篇,是对男性农民型人格力量的深刻体验;哭母篇,是对女性传统妇德的永久感悟;对小妹的赠言和对女儿的祝辞,是对新时期转型青年的本真关注。其亲情散文系列的总体价值,在于从对历史的祭奠中,表达对伦理的衷心祝福。  相似文献   

12.
渴望母爱与反叛父权的矛盾,虽然使得“五四”女作家难以整合出富有典型意义的母亲形象,但并没有造成创作中母亲形象的失落,而是使得“五四”女作家把创作的重心放在抒写“五四”女儿对母亲的复杂情感上。“五四”女作家首先从女儿角度充分感受母爱的温暖,抒发对母亲的感恩之情,并且把母女之间诚挚的天然亲情升华为抵挡人生风雨的精神庇护所;其次,抒发了觉醒的“五四”女儿常常陷入反叛封建父权与维护母女亲情的矛盾痛苦。“五四”女性文学闪动着眷眷女儿心的青春风貌是现代女性文学无法重复的珍贵源头  相似文献   

13.
雍晓芬 《双语学习》2007,(5M):103-104
亲情是中国人的情感核心,可是,亲情在新的时代却出现了新的不和谐的因素,尤其是父母与女儿之间。本文立足池莉小说《心比身先老》,通过主人公康珠遭遇的亲情问题提出反思。  相似文献   

14.
中国当代文坛存在着两种截然对立的创作倾向。路遥、张承志、梁晓声等的创作,体现着对人类永恒精神的追求,对人间的深层次的关切;王朔小说及新写实小说则表现出对人的价值与命运的忽视、冷漠。这两种倾向的对立,表现在文学创作中为理想主义的建构与消解之间的对立;对苦难的体认、超越与漠视、放弃之间的对立。在物质利益至上的观念日趋强化的今天,路遥、张承志等的创作追求,尤为难能可贵。  相似文献   

15.
以往对路遥作品的为数不多的评论,大都从现实主义的角度来谈论其作品的社会意义。这里试图从另外一个角度,即从路遥的经历和人生态度这一视角.来探讨路遥小说的苦难主题,阐述了路遥小说的苦难情结,以及苦难中所凸现的伟大品格,此外对路遥小说苦难主题的独特性表现和价值所在也进行了剖析。  相似文献   

16.
路遥对黄土地上民俗生活样态的书写,反映了陕北独特的生活面貌。作家通过大量的民俗元素构建了小说人物的活动空间,以陕北民间故事神话传说为原型,塑造了高加林、孙少安、孙少平等一系列典型的人物形象,借用民俗场景展开故事情节,表现了20世纪80年代中国社会变革中"立体交叉桥"和城乡"交叉地带"的农村生活。路遥是一个对史诗性追求非常自觉的作家,将宏大的历史问题表现于琐碎的民俗生活中,蕴含着深刻的现实精神。  相似文献   

17.
这是一篇讴歌父爱的小小说。作者以写实的手法,叙写了“我”教父亲学电脑的一件小事.凸现了父女间那血浓于水、感人肺腑的伟大亲情。 一直以来.母爱为人们所赞颂。父爱.又何尝不值得赞颂呢?在我们的印象中,父亲总是深沉的.而父爱更是厚重而无言的。本文中,父亲让女儿给自己买台电脑.他向女儿学电脑的目的.并不是想自己在电脑方面有多大的发展.而是为了和女儿聊聊天.听女儿说说话,从而了解女儿的近况。  相似文献   

18.
母女好朋友     
女儿常说我是她的好朋友.在女儿的心目中,我不仅是抚育她成长的母亲,还是一个可以敞开心扉交谈的密友.亲情融入信任,使我们母女关系和谐、融洽.  相似文献   

19.
小学语文教材内容非常丰富,有表现亲情的美文,还有表现生命的可贵、生活的智慧以及人与人之间友爱互助的佳作,还有对科学和真理的执着追求,对生命的思索的文章。小学语文教师如果能够运用小学语文教材中亲情教育的内容,对小学生正确认识家庭和了解社会,懂得分辨善恶是非,会有很大帮助。一、什么是亲情教育亲情教育是小学生情感的源头教育,在学生健康成长的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亲情教育拥有十分强大的力量,它能够影响小学生日常的行为及意  相似文献   

20.
为人们奉献出《人生》、《平凡的世界》等辉煌作品的路遥,当然有其深刻的创作体验的。《路遥文集》(2)收入几篇关于他小说创作的谈话和文章,由此出发,我们大致可以梳理一下他的创作总的发展脉络。一、“选择我自己体验最深的生活题材来来现”。路透在《答(延河)编辑部》“你是怎样从生活中获取题材”时说,“我常常选择我自己体验最深的生活题材来表现”。《见《路遥文集》(2),以下路遥语均见此书)这是创作的至理名言。不过问题是路遥对此是怎样认识和理解的,又是怎样坚持实践的。第一、路遥认为,真正意义上的小说不是故事如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