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云大"2.23"血案犯罪嫌疑人马加爵于2004年3月15日在海南省三亚市被抓获,广大群众无不拍手称快.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各种媒体无不争相报道.有的媒体派出精兵强将,辗转万里,掌握新闻资源;有的媒体通过各种渠道挖掘新闻背景;有的则通过律师,预测案件前景;有的则发挥图片视觉冲击力,刊登大幅图片等等,不一而足.但也有的媒体在报道这起案件中却暴露出一些问题,应引起我们的思考:  相似文献   

2.
肖穗芳 《东南传播》2011,(3):120-122
突发事件的报道因其具有较高的新闻价值,成为媒体报道的重点.然而,如何做好突发事件报道的舆论引导却是一个需要认真探讨,并在实践中慎重把握的一个问题.本文从分析媒体在2010年3月23"南平校园案件"报道入手,指出做好突发事件舆论引导,不仅要控制报道的"量"与"度",更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要立足于有利突发事件的解决、立足...  相似文献   

3.
写新闻,经常涉及纪实新闻.案件经常成为新闻采写对象,新闻界习惯地称呼为"警方报道""警方报道"如何报道--案件如何纪实--如何纪实得好而精彩?一次"警方报道"对我很有启示.  相似文献   

4.
张朝萌 《视听》2022,(2):9-11
为了实现传统媒体转型,重构与用户之间的关系,重塑媒体商业模式和盈利模式,"封面新闻"在打造智媒体生态圈上下足功夫,率先在全国提出建设"智能+智慧+智库"的智媒体.以内容为支撑,用大数据、AI、音视频、区块链等技术加持拉动收入,推动媒体电商融合拓宽产业边界.未来,封面新闻可从区块链加密经济的应用、打造智能文化产业链等方面...  相似文献   

5.
如何做到民生新闻类节目从报道"小民生"向"大民生"方向的转变,无论在内容上、形式上,还是在新闻价值取向上,要从市民身边事,挖掘出值得社会关注、思考的点.以点带面,通过对百姓身边小事的报道,以小见大,彰显民生新闻的厚度、深度和高度.这有助于地方台民生新闻栏目发展,走精品化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6.
地市报的优势在本土新闻.笔者认为,做好本土新闻的"延伸报道",是把本土新闻做足、做好乃至做到极致的有效途径. 所谓的本土新闻"延伸报道",指的是对"本土新闻"的外延进行的报道活动.笔者认为可以从如下途径人手.  相似文献   

7.
在新闻竞争当中,历来就有所谓"抓准问题写新闻"之说.大量的新闻实践表明,抓住重大问题进行报道,是产生影响社会、震撼人心的好新闻之源.因此,在新闻精品生产的过程中,问题性新闻的写作,自然就受到了新闻从业人员的高度重视.关于这一点,在历届"中国新闻奖"的评选中,也得到了充分的展示.  相似文献   

8.
发端于美国次贷问题的世界金融危机,沉重打击了全球的金融和经济,我国也出现了企业不景气、消费需求萎缩、居民消费趋于谨慎等"连锁反应".在危机面前,新闻媒体特别是党报究竟应该如何作好经济新闻报道?报道应当采取什么样的主题、角度、尺度和精神?这些问题不仅困扰着业界的编辑记者,也吸引了研究者的关注.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复旦大学新闻学院与嘉兴日报社合作成立了国内首家"党报经济新闻传播创新基地",并于2008年11月29日举办了"2008党报经济新闻传播创新论坛".来自长三角地区二十多家媒体和高校的专家学者齐聚一堂,探讨经济金融危机大背景下党报经济新闻传播的应对思路和创新策略.  相似文献   

9.
原则一:时效性有时是相对的,不同案件的报道有不同的时效性,关键是不缺位,不越位. 对重大案件的报道,媒体应针对案件的性质,对报道时间作出正确选择.在操作层面上,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法律意识应放在首位,对于查处腐败大案的新闻,因办案的复杂性和对案情真实性的严格要求,时效性应无条件服从办案需要,做到"帮忙不添乱",这是报道查处腐败案件时必须坚守的新闻纪律.不能为追求一时的所谓"轰动效应"而越位,也不能因"缺乏"暂时的"时效性"而缺位.  相似文献   

10.
教育关乎政治,关乎经济,更关乎民生.据调查,在对民众调查的问卷中,教育问题是排在前几位最受关注的焦点之一,如此来看,做好教育类新闻的报道显然是赢得读者、赢得报业市场竞争的最主要手段之一.如何做好教育类新闻的报道?这里面的内容太多太多,在此仅就新闻发生时间与读者获知新闻时间尽可能做到"零时差"问题简要一述.  相似文献   

11.
"特约评论员",是指新闻机构约请有关权威人士、专家、学者就某一重大理论或现实问题发表重要评论时所使用的称谓.较一般评论更为显著,是新闻机构对外发言的一种灵活方式,往往在社会上产生较大的反响.最近,两会报道中,央视新闻节目"杨禹快评"受到了大家关注,这是央视两会报道中首次以"特约评论员"为品牌的节目.随着节目的热播,"特约评论员"重新获得大家的高度关注.  相似文献   

12.
10月24日傍晚6点05分我国研制的"嫦娥一号"卫星终于起飞,并发射成功.当晚中央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同时进行直播.卫星发射是很成功,电视转播也很成功,这是十七大后又一重大、重要新闻.当日进行客观报道为第一,但围绕"嫦娥"奔月如何做好此篇文章是大有讲究的,需要策划,需要认真构思与布局.  相似文献   

13.
气候变化报道以其专业性强、报道难度大,历来是对记者职业素养的"大考".要顺利通过这一考验,记者需会"翻译"、会"算账"、会"聊天"、会"说学逗唱",在增强新闻敏感性、拓宽采访领域、改进语言风格等多方面下功夫.  相似文献   

14.
我国的电台、电视台正广泛以"说新闻"方式报道新闻,但"说新闻"目前存在着语言不规范、新闻选材的流俗化、辅助语言的自然主义等问题.新闻从业者对此当引起足够的重视,让"说新闻"更成熟、更完善.  相似文献   

15.
什么样的报道记者不出头露面较为好;什么样的报道记者直接出面更有说服力,这都涉及新闻写作中的人称问题。有的同行说得好:人称运用得恰当与否,对新闻写作的成败大有关系。因此,在新闻写作时如何使用人称,也是值得探讨的一个课题。新闻写作中最常用的是第三人称。这种写法是  相似文献   

16.
全国"两会"报道是每年一次的重大新闻报道战役,集政治性、社会性、新闻性于一身,成为万众关注的新闻焦点和万众参与的舆论焦点,且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对社会生活和大众的思想、言行产生深刻影响.因此,每年一次的全国"两会"报道也成了各大新闻媒体体现能力、展示风采、服务大众的竞技舞台.本文旨在从"两会"报道内容的构成及其新闻价值分析两个方面作一些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7.
随着近几年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人们试着将其应用到各大领域,例如游戏、教育、旅游等行业中都出现了它的身影,2016年也被称为是"VR元年".媒体行业也抓住了这次技术革新的机遇,试图开创一种新型的新闻报道方式,即"VR新闻".目前,我国的VR新闻发展还不是很成熟,既有报道优势,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本文将结合目前VR新闻的发展状况谈一谈VR新闻在新闻报道中的应用前景和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2006年12月9日,由教育部新闻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上海大学传媒研究院、影视学院、美国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和上海<新民晚报>社联合主办的"21世纪新闻媒体·新闻教育发展"国际研讨会在上海大学举行.来自美国密苏里大学、英国伦敦大学、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日本上智大会、韩国水原大学等国外知名学府的专家学者,以及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传媒大学、清华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国内几十所名校的著名学者和中外媒体从业人员汇聚一堂,共商新闻教育大计.  相似文献   

19.
陈瑜伟 《今传媒》2007,(9):56-57
经济和物质活动的高度活跃和繁荣,使新闻在五彩缤纷中真相和假象、鲜花和陷阱并存.北京电视台纸馅包子事件、广州某报"伟哥之父心脏病发"失实报道等虚假新闻的不断出现,使规避报道陷阱,防范新闻造假失实,确保节目安全播出,成为摆在新闻从业者桌面上迫切需要重视和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做特别是对一比校大的经济政策的报道,找到点,谈变化、谈效果、谈对策、谈不足,做到以点带面,这样才好看.很多人认为,变化就是不同.只有当前和过去在效果上有了不同才有新闻可做,没有就做不下去.其实不然,没有变化依然可以做新闻,且可能做出更大的新闻,深度高度可能就在"没有"之间达到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