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3中,选用了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一诗,将“画图省识春风面”的“省”注释为“曾经”,  相似文献   

2.
王玉侠 《语文天地》2012,(13):37-38
杜甫《咏怀古迹(其三)》一诗第三联"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月夜魂"中关于"省识"的读音和意义,新旧教材对其注解不一,旧教材注释为"不识"  相似文献   

3.
人教版教材把杜甫诗句"画图省识春风面"中的"省"注释为"曾经",这是值得商榷的。从各种辞书的解释来看,"省"没有"曾经"的意思,其本义是"察看"。从诗意来看,"省"应解释为"察看"。这样,符合训诂释词的普遍性原则。  相似文献   

4.
高中语文第三册《孔雀东南飞》一诗中有一句“便言多令才”,教材的注释为:“[便(bian)言多令才]口才很好,又多才能。便言,很会说话。便,敏捷。令,美好。”笔者不同意教材对“便”字的注释。“便”是个多音字,有三个读音:bian,pian  相似文献   

5.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杜甫诗《咏怀古迹》(其三)中,对“画图省识春风面”一句中的“省”字注释为“曾经”。根据这一注释,诗的颈联可理解为:“汉元帝凭借画图曾经识得春风面,可如今昭君骨留青冢,惟有魂灵会在月夜回到生长她的父母之邦。”  相似文献   

6.
冯乐华 《现代语文》2008,(8):141-143
现行部分《语文》课本在古诗文的注解中存在着“重义轻音”的趋向,对许多本应以古音来读的字词在教材中不加标注,在教学参考书中亦不加以说明。这一现象引发了一线语文教学的困境,教师们无所适从,在教学过程中只能“各自为政”。要么认为凡课本注释上未加注读音者,应一律视为“统读音”,主张以现代普通话读音替代古音:要么相信师承的“口耳相传”,对不负其责的注释不屑一顾,我行我素;要么单枪匹马地上下求索、自行钻研、独立考证。  相似文献   

7.
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2002年审查通过的人教版高中《语》教材(以下谈及均为该版教材,简称教材,),用术语“通”“同”注释的通假字共121个。长期以来,教材通假字注释术语运用十分混乱;新版教材仍相当混乱,亟待完善。[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苏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唐诗宋词选读》(选修)在“沉郁顿挫的杜甫诗”专题选用了《咏怀古迹五首(其三)》,对“画图省识春风面”一句的“省识”解释为“略识”。我很是怀疑。于是翻阅资料,众说纷纭而又顾此失彼的解释加深了我的怀疑。  相似文献   

9.
参阅几家对“用心一也”的注释,从“用”字的词性、意义并结合语境进行考察,认为“用”当为动词,为“使用”义,纠正了中学语文教材中对“用”的注释。  相似文献   

10.
翻读语文课本,在课文正文页下,都见有“注释”(亦称“页下注”)。对待课文的“注释”,有的学生不很重视,他们或许认为,读书主要是读课文,至于“注释”则可读,也可不读。他们不知道,其实“注释”是很重要的文字,它们是教材编者根据阅读要求精心编制的,扫清阅读障碍是一个目的,提示学习方法,培养探究能力是又一个目的,因此,“注释”也是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时,认真阅读“注释”是忽视不得的。  相似文献   

11.
在教学实践中,发现教材教参中个别注释和练习题的答案不够准确规范,特提出来商榷。苏轼《石钟山记》一文中“焉”一句,课文注释为:“[6968(kngkng)焉]这里指地(发出声响)。”“”是一个生僻字,一般工具书不收这个字条。翻查《新华词典》,“”有两种读音;读“kng”,意为“药石”;读“hng”,意为“象声词”。很明显,在课文中“石空”应读“hng”音,不知教材中为什么一直注音读“ksng”。王安石《游褒禅山记》一文中“何可胜道”一句,课文注释中对“胜”字注音为“shsng”。高一册教材中第六单元后的知识短文《掌握和使用工…  相似文献   

12.
“阿房宫”之“房”的读音一直是众说纷纭的话题,究竟如何读,教材也没有明示。现将本人探究的结果整理出来,与同仁们交流。  相似文献   

13.
《教育文汇》2005,(12):F0004-F0004
我读教材,你读教材,似乎都在读,合肥市永红路小学的“读”也有一般教师“读”的共性特点,而更多的则是“这一所学校”校本教研的个性特点。永小的“读”,不是敷衍的,应付任务式的,甚至“作秀式”的;更不是浅层的、表面的、单一的;而是一种自觉的、自主的、反复的读,多形式、多层次、立体化的读,是一种集阅读、反思、研讨、课堂实践,写作于一体的综合性的“读”;不仅语文教师“读”,其他学科教师都在“读”。不久前,参加省校本教研经验交流会的代表观摩了永小的“我读教材”活动,给予较高的评价。近日,永小已牵头申报了研究该项活动的省级教科研课题。  相似文献   

14.
“景”与“影” 必修五第二单元《兰亭集序》中的“景翳翳以将人”,教材注释为:“阳光黯淡,太阳快要下山了。景,同‘影’,日光。”笔者认为这条注释是不妥的。  相似文献   

15.
《杜甫律诗五首·咏怀古迹(其三)》(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五册)中“画图省识春风面”一句,课后注释为“(画图省(xing)识春风面]从画像上看可以约略看到她的青春容貌。……省识,不识”。“省识”这个词语,在这个注释中竟然作出了两个前后矛盾的解释:一为“略识”(“约略地看到”),一为“不识”。究竟哪种解释为对呢?这个注释把读者搞糊涂了。  相似文献   

16.
初中语文第五册《愚公移山》一课,教材在对“冀州之南,河阳之北”一句中“河阳”一词的注释时说:“河阳,黄河北岸。”并进一步解释说:“山的北面或水的南面叫做阴,山的南面或水的北面叫做阳。”对于这个注释,虽已经有人指出其错误,但,一是未能对原文及教材的注释作出具体分析;二是理由单薄,论证不力。为此,笔者认  相似文献   

17.
<咏怀古迹>(其三)是杜甫诗歌中最脍炙人口的篇章之一,同时因其能以寥寥数语包举人物生平且诗意苍凉凄楚,在众多的咏昭君的作品中被推为绝唱①,成为各种诗歌选本和教材的首选篇目.其中"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一联,在很早的时候就享有佳句之称.②不过,人们对这一联中"省识"两字的理解却存在着很大的分歧.而现行的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五册所作的注释,则是集诸分歧于一身,令人无所适从.  相似文献   

18.
“旋转”这个词儿,在几乎所有版本的语文教材中都出现过,有的课本还不只一次。记录这个词儿的两个多音字读音难定。  相似文献   

19.
方忻悟 《学语文》2008,(4):46-46
一、教材中“通”与“同”使用的混乱情况 翻阅近年几家出版社编写的中学语文教材,就会发现,在古诗文注释中,训诂术语“通”与“同”的使用情况各不相同。现以三家教材为例:  相似文献   

20.
东晋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是中学语文教材中的传统篇目。对该文中“落英缤纷” 一句的解释,大多数资料都是“落花杂乱而繁多”:其中的“落英”语文教材中注释为“落花”。其实,这样的译注是很值得商榷的。笔者认为,根据语义和语境,该言语中的“落英缤纷”,描纷的是鲜花料漫的景象,其中最闰键的词“落”只能解释为“初”、“始”之类的意思,“落英”就是“初开的花”,即初开的桃花;整个句子应该理解为“初绽的桃花绚丽繁茂”。其理由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