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接受美学启示我们,教材、教师、学生应三者并重,尤以学生为主。尊重教材,就是以文本为核心,对文本研读、分析、感悟,做出独立的判断和评价。文本"召唤结构",会召唤读者,吸引读者去领会文本。在教学设计中,应注意到课堂教学中"召唤结构",激发学生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接受美学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末出现的一种文学美学思  相似文献   

2.
召唤结构是接受美学的重要概念。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是师生、文本和作者间相互对话的过程,学生的理解、欣赏和评价活动也有赖于课文中的召唤结构。为语文阅读教学提供有益的设计思路,一方面以召唤结构的理论为指导,提出召唤结构的内涵;另一方面从教学设计和课堂实施的双重角度,归纳阅读教学中召唤结构的不同类型。为切实提高语文阅读教学效率,可利用想象、对话、诵读及写作,建构出利用召唤结构的阅读教学策略。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多元角度论证了语文教学过程寓于教育性活动之中,并以此为基础,探讨了语文教学的四要素:教师、文本、学生和环境,论述其要素个性是:教育力结构、召唤结构、接受力结构和应答性。藉此为语文教学有效性提供新思路、新平台。  相似文献   

4.
接受美学理论学家伊瑟尔提出,文本是一个“召唤性结构”,其中存在着大量不确定的“空白点”,召唤、激发读者通过审美想象去填充。换言之,文本只是提供了一个模糊的图式框架,作为审美另一极的读者,在阅读中完全可能或可以进行再创造,从而获得生命智慧的增长。在语文教学中,同一个文本要关注到教材编者的意图、文本作者的情感、教师作为阅读者与教学者的不同角度解读、学生作为阅读者与学习者的期待视野,这种多元对话其复杂性与争议性自不待言。由此,在课堂教学中,文本的开发与重构至为重要,而为教学奠基的备课也就必须向深度开掘。  相似文献   

5.
新闻作品必须注重受众的接受心理,注重以文本的召唤力来吸引和激发受众的参与意识和再创造潜能。新闻召唤结构的营造包括结构的空白化、表达的含蓄性和意义的未定性等。  相似文献   

6.
神话类文本既具有神话的超验性、形象性以及崇高性等特质,又具有文学所特有的召唤性结构等。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根据神话类文本的特质展开教学,让学生复述、想象、思辨等。通过对神话类文本的教学,学生能领略到远古时代神话文本所独有的浪漫情怀和诗性气质,感悟远古文明的博大精深。  相似文献   

7.
意象追求象外、景外、味外的虚拟存在,其符号化特征为欣赏者发挥想象力提供了广阔的思维空间.接受美学认为文本是有待读者具体化的召唤结构,"空白"与"未定性"期待读者想象力的参与.在这个层面上审美意象与接受美学走向同一.意象符号的虚幻性、情意性、直觉性成为召唤结构自在的根据.  相似文献   

8.
"接受美学"的理论核心是以读者为中心,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所强调的"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相契合。不仅如此,接受美学中的"期待视野""召唤结构""视野融合"从理论的高度给予绘本阅读教学更多的启示。在绘本阅读教学中探寻有效猜读,呼应学生的"期待视野"。学生在阅读中展开丰富想象,填补文本的"召唤结构"。在教学中灵活运用文本,实现学生与文本的"视野融合"。  相似文献   

9.
《柳州师专学报》2016,(3):113-116
根据接受美学理论,把秘书学专业教学过程视为待学生主动填充的"召唤结构",确立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结合学生的"期待视野",调整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创造性地解读教材文本,鼓励学生主动填充教材文本与实践操作之间的空白,在价值理念、人生境界的引领下实现职业技能的习得。  相似文献   

10.
约翰·厄普代克的短篇小说《A&P》是美国家喻户晓的经典之作,该小说独特的文本召唤结构是其成功的重要因素,厄普代克巧妙地利用“空白“激发读者的想象。本文试图从接受美学的角度分析《A&P》的文本召唤结构及其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1.
美国新批评家兰色姆的文学批评理论是教育权力的话语产物。他反对传统学者脱离文本的教学和研究方法,指导学生在重视历史研究的前提下回归文本,是非形式主义的"回归文本论",同时也是一种积极的文学教育理论。他把文本分为"结构"和"肌质",两者彼此依存、交互影响,著名的"本体论批评"就是在结构之中进行肌质批评,找出诗歌言说。当下中国大学的文学教育严重脱离文本,实质上正处于美国新批评之前的历史阶段,因此补上兰色姆以及新批评这一课应是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2.
结构理论是源于韩礼德系统功能语法的语篇分析范式中的一个重要理论。语篇结构就是文章的宏观结构,即语类结构,是区分语篇与非语篇的依据。一般来说,在同一文化情境中,相同类型的语篇都有基本相同的语篇结构。通过对语篇结构理论的概述,并利用该理论分析英汉旅游语篇的差异,探讨语篇结构理论对旅游文本汉英翻译有重要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3.
文学教育活动有别于科学教育活动,这里没有话语霸权。文本、教师和学生都是活动的主体。文学教育活动是依靠语言来进行的。语言的模糊性和文本的“召唤结构”决定了文学教育活动只能是一种主体间性的教育活动。又由于各个主体拥有不同的历史处境和传统,文学教育活动只是一个永远没有终结的寻找适当语言进行沟通理解、对话的过程。  相似文献   

14.
伊瑟尔的文本空白理论强调作者与读者以文本为媒介的交流互动,揭示了文本意义由表象性“残缺”趋于实质性“丰满”的过程。究其原因,一方面,“残缺”对应作者创作,由文本的召唤性及作者的读者分身意识造成; 另一方面,“丰满”针对读者接受,与其在填补空白时所经历的二次否定有关,而位于文本虚构两端的现实与想象恰是勾连“残缺”与“丰满”的桥梁。张爱玲的小说以其富有的“空白”结构生动地体现了以上变化过程及其内部规律。  相似文献   

15.

While classic texts on the prison have long been an important resource for those teaching courses on corrections, prison life has changed dramatically since many of these works were written. For this reason, some instructors may choose to drop classic texts in favor of more recent works. This essay examines recent firsthand accounts of prison written by Ted Conover, Victor Hassine, and Leonard Peltier and argues that such works may be used in conjunction with classic texts to provide students with an exciting, contemporary, and theoretically sophisticated account of prison life. By comparing these recent works to a particular classic text, Sykes's Society of Captives, this essay illustrates this potential for symbiosis and demonstrates some of the ways in which new works provide opportunities to extend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classics. When used with classic texts, recent firsthand accounts offer instructors opportunities to illustrate and explain the significance of abstract concepts, to examine issues of continuity and change in corrections theory, and to encourage critical thinking on important issues.  相似文献   

16.
文章聚焦新课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实践领域,以问卷及访谈的研究方法,分析随意肢解拓展、歪曲、冲淡语文教学载体的文本缺席现状,从对文本处理规律的把握、教师引导阅读的作用和教师课程功力的提升三个角度,提出回归策略。  相似文献   

17.
The proliferation of new forms of media has given way to a multitude of new text structures, particularly texts designed to alter the receiver’s perspectives. Yet, little is known about the ways in which these novel text structures alter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receiver including one’s knowledge and beliefs. As such, the purpose of this multi-phase investigation was to explore the persuasion process when students read a persuasive message with an intratextual structure. Intratextual persuasion refers to a text structure in which two one-sided texts are presented together as a single message. As a result of reading an intratextual persuasive message, students’ perceived knowledge increased, and their topic beliefs strengthened differentially based upon students’ position on the controversial issue. Moreover, participants judge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overall commentary similarly, but they rate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wo opposing texts differentially based on their position. Implications for research and instruction pertaining to persuasive texts with complex argument structure are forwarded.  相似文献   

18.
“知人论世”是高中语文文学类文本解读的传统方法,基于社会一历史视域的解读,“知人论世”有其合理性与历史意义。但在现行教学实践中存在种种弊端。加之课程与教学语境下“文本细读”的提倡与实践,更有利于完成“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因此,以“知人论世”为切入点,在继承“文本细读”重视文本、语言价值的基础上,提出“循着文本的层次突围”的解读方法,旨在达到丰富文本内涵、指向学生个体阅读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GBTLC教学模式是建立在语类理论和语类分析实践上的一种教学方法.该教学模式目的在于引导学生掌握语篇结构,了解语篇构建过程,从而帮助学生创作属于某一语类的语篇.语类的起源、概念和定义,探讨了英语写作教学中GBTLC教学循环模式的操作程序、方法及步骤.  相似文献   

20.
情感教育在语文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是强化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结合语文教学的实践,文章认为实施情感教育应从以下四方面入手,即:进行情知结合的备课;引导学生进入创设的情感教育氛围;用情景教学法烘托情感;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情感活动,丰富情感体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