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封建时代的科举制度是学子们步入仕途的阶梯,考试、阅卷都非常严格。清代学子考状元,要经过乡试、会试,最后进行殿试。以清代末年最后一次科考为例,1904年7月8日(农历5月21日)殿试在保和殿举行。殿试毕,第二天由8名阅卷大臣(俗称“读卷官”)开始阅卷。这天  相似文献   

2.
现行初中《语文》第三册《故宫博物院》(以下简称《故》)一文第10段,介绍保和殿有这么一句:“殿前广场是举行最高一级考试———殿试的地方。”殿试在“广场”举行?使人生惑。查阅1987年版初中《语文》第三册《故》文,则为“这里(指保和殿)也是科举制度的最高一级考试———殿试的地方。”两文比照,殿试之所竟一外(殿前广场)一内(保和殿内),如此不同,孰对孰错?殿试考场究竟设在哪儿?查《辞源》(合订本,商务印书馆)“殿试”条(1914页):“科举时代,帝王于宫殿内考试贡举之士称殿试。”指出“殿试”在“宫殿内”。《…  相似文献   

3.
清康熙三十年(1691)辛未科殿试第一名状元为徽州府休宁县人戴有祺。而在此前的会试中,第一名会元则为徽州府祁门县人张瑗。戴有祺(?-1711),字丙章,号珑岩,休宁县瑶溪人,寄籍金山卫(今上海市金山县)。康熙二十七年举人,三十年状元,授翰林院修撰,逢父母相继去世,遂家居守孝,不复出仕。著有《文集》和《寻乐斋诗集》等。张瑗,字遽若,康熙三十年会元,由编修改御史,[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科举略说(二)唐代以后各朝的科举,主要是继承唐代的进士科。宋代科举基本上仍分常科与制科。常科考试分州府试、礼部试、殿试三级。州府试称为解试,礼部试也称为省试。殿试制度,是宋太祖时正式建立的。殿试是礼部考试后由皇帝在宫廷主持的最高一级考试。考生在殿试及...  相似文献   

5.
中国历代状元有多少?状元是中国科举制度的产物,科举起始于隋朝。状元又称状头,是数以万计举子的代表。唐载初元年(公元689年)首创殿试,把殿试第一名称为状头或状元,以后逐渐得以习用。中国科举史上第一状元是唐武德五年(公元622年)的孙伏伽,最后一个状元...  相似文献   

6.
明朝科举殿试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殿试实质上是对会试结果的确认和履行天子取士的形式。殿试的结果是将中式举人分为进士三等,并确定一甲三名名次,其间人为因素颇大。明朝的一甲进士,特别是状元,绝大部分学行可称,多以十享臣、诤臣见诸史册。  相似文献   

7.
《万历三十五年进士登科录》详细记载了明代进士殿试及名次公布等情形。当年三月十五日举行殿试,一早,贡士会试得中的称为贡士们就到内府即宫廷参()()加殿试,神宗皇帝在文华殿亲自策问他们。天以后,即三月十八日一早,文武百官3身穿朝服,依次班列;锦衣卫设卤簿(即仪仗)于文华殿殿阶两旁,由皇帝亲自在此主持传胪仪式(也叫唱名,就是按名册点名),宣布登科进士的名次。由鸿胪寺官员唱名,然后礼部官员手捧写有进士名次的黄榜在鼓乐声引导下,走出长安左门外张贴。仪式完毕,顺天府官员还要用伞盖仪从送“状元归第”。三月十九日,…  相似文献   

8.
明神宗时,内阁首辅(相当于宰相)张居正为使儿子在殿试中取头名状元,策划取赴京赶考的临川才子汤显祖为殿试第二名作为衬托,并派其堂弟张居直拉拢汤显祖。  相似文献   

9.
朱保林 《中学文科》2007,(10):132-132
糊名制又称“弥封”制,即在各级考试结束后,由专人将考生试卷上的姓名、籍贯及考官判定的等第部分用纸糊起来或者裁去,再交给考官评判,直到最后统计成绩时,才能拆封公布姓名,否则即视为作弊。糊名法创立于武则天即位初年,但没有在科举考试中普遍使用。宋太宗淳化三年(992年)糊名制开始实行于殿试,史载:“将作监蒲田陈靖上疏,请糊名考校,以革其弊,上嘉许之。”省糊名制开始于1008年,礼部侍郎周起,“患难贡举不公”奏请糊名法用于省试,被宋真宗采纳。[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改诗妙趣传说在一次殿试中,某位皇帝要参加殿试者先念错一句唐诗,然后再用第二句唐诗补救。第一位考生思索片刻,念道:“人面菜花相映红(崔护《题都城南庄》‘人面桃花相映红’),桃花净尽菜花开(刘禹锡《再游玄都观》)。”他用“桃花”补救了“菜花”。皇上听了点头赞许。谁知,第二位考生的两句诗更是赢得龙颜大喜:“少小离家老二回(贺知章《回乡偶书》‘少小离家老大回’)……”皇上听了龙颜大喜,说明他补的诗句有点意思。你能不能用白居易《琵琶行》中的一句话来补救第二位的“错”诗呢?巧说胜负体育用语奥妙无穷。胜与负(…  相似文献   

11.
独山石牌坊     
石牌坊座落于遂昌县焦滩乡独山村东南隅。据考证,独山村叶以蓄于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殿试得中第二甲第十九名进士,官工部外郎,于嘉靖四十五年(1566)病逝。其父叶泓渊因儿子显贵而受到皇帝的诰封,享受皇恩。至隆庆年间,叶弘渊仍受皇恩宠赐。当时遂昌知县池裕德为旌表叶氏名绩,宣扬皇恩广布,于隆庆三年(1569)立此牌坊。 整座牌坊由花岗岩构筑,三间四柱五楼,歇山顶脊,翼角起翘,脊饰兽吻。明楼脊高 8. 40m,基座宽 11. 72m,深 4. 13m。中部立抹角方柱,往两边夹抱鼓石。上下及两边额枋上均有雕…  相似文献   

12.
科举制度多年来一直受到人们的批判。但科举制度究竟是怎么回事?在历史上有无进步意义?许多人并不清楚。《山东历代状元》的作者马文卿同志特撰此文,揭示了历史真相状元,是对科举最高一级考试———殿试第一名的称谓。我国科举考试常以名列第一者为元,其中乡试第一称解元,会试第一称会元,殿试第一称状元。唐代,举人赴京应礼部试者皆须投状,所以居进士首位者又称状头。自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年)第一位状元孙伏伽起,到清光绪三十一年(1904年)最后一位状元刘春霖止,在长达1200多年的漫长岁月里,状元不仅成为读书人苦苦追求的最…  相似文献   

13.
叶德辉(186-1927),字免份,一作焕彬,号直山,别号邮园,又称哪座主人。叶氏原籍江苏吴县。后随其父迁至长按。17岁时,入湘潭县籍。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殿试中进士,官吏部主事。旋即请假回湘,并很快济身于湖南权绅阶层,成为湖南有名的大劣绅。在1927年大革命中,被革命群众镇压。但是,叶德辉作为一名封建学者,不乐仕进,一生致力于收藏古籍、潜心从事版本目录学、校勘学、史学和文字学的研究,且著作等身。近代著名学者杨树达先生曾称赞叶德辉“博洽渊如西庄(王鸣盛)……,信学林之伟业,旷代之鸿儒”①。他的《藏书十约…  相似文献   

14.
“金榜题名”是中国古代社会所有读书人最热切之愿望,而状元作为进士第一甲第一名,更是当时时代的宠儿。状元的产生要经过皇帝亲自主持的殿试,而决定其能否“蟾宫折桂”的则是状元殿试卷。殿试是科举制度金字塔的顶点,状元是古代知识分子精英中之精英,故而状元殿试卷无疑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与研究意义。  相似文献   

15.
《铜仁学院学报》2011,(2):F0002-F0002
吏部尚书东阁大学士张佐辰 张佐辰,崇祯十六年(1643)癸未科进士。未殿试。南明时官吏部尚书、东阁大学士。其人其事在《明史》、《南明史》中均有所记述。  相似文献   

16.
周永蔚 《新读写》2008,(3):46-46
1 科举记忆法 明、清时期的考试共分四级,分别是“院试、乡试、会试、殿试”。院试中榜者为“秀才”,乡试中榜者为“举人”,会试中榜者为“贡士”,殿试中榜者为“进士”。举人中的第一名为“解元”,贡生中的第一名为“会元”,进士中的第一名为“状元”。一个考生,假若能连获上述三个第一名的话,那他就是“连中三元”了。  相似文献   

17.
清光绪三十年甲辰,公元1904年,中国举行最后一次会试、殿试,这也是科举制度的末班车。因为八国联军攻占北京后的破坏,加上几年前“公车上书”的影响,这次会试移至河南开封举行,殿试时才回到北京。  相似文献   

18.
一真 《成才之路》2011,(21):I0016-I0016
1.童生 凡应考生员(秀才)之试者,不论年龄大小,皆称儒童,习惯上称为童生。2.院试 由省学政主持,童生参加,考中的称秀才.也叫生员,一般可称相公。(此二者只是预选形式,乡试、会试、殿试才是正式的科举考试。)  相似文献   

19.
《高中生》2007,(23)
曾国藩当年虽然中了进士,却是三甲检讨(检讨为一种职务),为此,他一直耿耿于怀。旧时殿试揭榜,鼎甲三人,为状元、榜眼、探花;第四名及其后若干名为二甲;剩下属三甲,次品,称"同进士出身",  相似文献   

20.
晏殊,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和政治家,抚州(今江西临川)人。景德初年,他刚14岁,就以“神童”的才名应殿试考中进士。这首词中的“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是脍炙人口的名句。这首词,作者借回忆旧时悠闲美好的生活,抒发了对美好景物与往事的流连,对时光流逝的怅惘,以及对美好事物重现的微茫的希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