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2 毫秒
1.
读书,应该给我们的精神领域带来自在自得感。可如今,这种感觉正在逐步丧失在竞争激烈的今天,读书已经成了一种手段,被套上了沉重的枷索,成为学生们的一种负担。我们现在一谈到读书,有人就会给你开出一大堆的书目表,又是什么名著,又是什么经典,开给学生们读,要他们去读《史记》读《汉书》读四大名著,读托尔斯泰,读莫泊桑,好像只有读了这些名著,看了这些经典,我们的学生才是合格的,才是优秀的至于他们是否喜欢这些名著经典,是否愿意去读,开书目的人是不怎么关心的。而实际上也正是如此,他们每每是带着一种无可奈何与极其功利的念头在读书。一…  相似文献   

2.
<正>中学生应该读什么书?应该读经典读名著。可是这样的回答解决不了问题。不妨换一个角度,看一看读书对于学生成长承担着怎样的任务:首先是读完一本书,理解了书册的内容,由此获得读这本书乃至读这类书的经验和策略,通过一本一本书的阅读提高理解力、审美力、判断力和读写力,最后构建丰富的自我和人生。所以,中学生应该读的是能够开阔其视野、启蒙其人生、提升其读写的经典和名著。讲到经典和名著,多数人认为指的就  相似文献   

3.
<正>1.诚然,网络时代不可逆转,社交媒体给人们的交流带来了革命式的便利。从早期的QQ、博客,到后来的微博、微信及社交网站等,总有一项是我们经常使用并乐此不疲的。在忙碌的工作之余,阅读和交流的时间本来就有限,既然网络难以舍弃,读经典乃至读纸质读物的时间自然就少了。2.然而,经典的功能,特别是其对人性和品位的滋养,绝非浅层次的阅读和交流所能代替。以文学为例,从理论上说,经典文学之所以成为经典,就是其有着与一般作品不一样的  相似文献   

4.
要加强学生经典诵读活动的指导,给学生提供良好的诵读环境,提供丰富多彩的经典书目,让学生能够读进去,体会到经典的魅力。一、营造良好的氛围,提高学生的经典阅读兴趣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是学生学习的良师益友。教师在进行经典诵读活动的时候,要积极发挥引导作用,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师的引导作用不应该是代替学生阅读,而是引导学生阅读。教师要给学生提供良好的经典书目,让学生能够真正读进去,对文  相似文献   

5.
《江苏教育》2012,(Z1):21
最近读到报刊的两则消息,一则是《文汇报》3月5日的报道,另一则是《文摘报》摘发的《广州日报》2011年12月3日的一段文字。两则报道给我们这么一个结论:不阅读不行,阅读不深入也不行,只有深入阅读才可以。问题在于,当整个社会都处在比较浮躁的氛围中的时候,深入阅读谈何容易。然而,因其不易,才尤其要给力。如何给力?尝试着提一些想法。其一,阅读要深入,还要倡导读经典。提倡读经典,既是对这种成果和影响的巩固,又是提升全民阅读活动的重要指向。其二,如何读经典,恐怕少读、慢读、熟读加背诵  相似文献   

6.
趣话楹联     
师:前段时间,我到咱们学校听经典诵读课,你们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我非常愉快,十分开心。我把那天同学们背诵经典的场面写了一副对联。请看上联(课件出示),一起读。  相似文献   

7.
思想的张力     
经典是这样的书,我们越是道听途说以为我们懂了,当我们实际读它们的时候我们就越是觉得它们独特、意想不到和新颖。我们谈读书,谈经典,首先要追问的是,什么是经典?为什么读经典以及怎么样读经典?意大利文学家卡尔维诺在《为什么读经典》中进行了详细地阐述。我加一条,经典——尤其是西方的人文经典,它向人展现出一种特别的思想的张力,展现出  相似文献   

8.
谷底的名著     
一、名著与经典什么是经典?马克·吐温说:“经典就是人人都想读却都不去读的东西。”而今的年轻人却说:“经典就是人人都不想读却不得不读的东西。”看来“老马”的言论确已过时了。名著是经典吗?  相似文献   

9.
经典的能量伊塔洛·卡尔维诺在《为什么读经典》一书中列举了十四条经典有别于非经典的特质,其中第三条是这样概述的:经典作品是一些产生某种特殊影响的书,它们要么本身以难忘的方式给我们的想象力打下印记,要么乔装  相似文献   

10.
读写结合     
我读书.先从真正古典的书籍学起.并特别注意系统地读原著.我认为还是那些经典原著能给人打下扎实的文学功底.也能让人在读书的同时提高自身的品位.读古典经典原著必须养成做笔记的良好习惯。做笔记很费时间,但收益却很大.做笔记的同时。帮助了我们记忆和理解。正如钱钟书所说:“无数的书在我家流进流出.存留的只是笔记。”是的,他那样一个大学问家,但家里藏书并不多.因为他读进去了.  相似文献   

11.
一、承诵读之妙,悟经典真谛 说起语文学习方法,古人已多有论断,“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好书不厌百回读,书读深思子自知”,“文选烂,秀才半”……足见古人对诵读的重视。或许是“现代化”了的缘故吧!浮躁之气也深入到教学中,人们称古代的诵读为呆读死记,嗤之以鼻,更不屑一用,校园里没有了琅琅的书声,而代之以讲解、提问、讨论、总结……。  相似文献   

12.
【永恒的经典名著,让人受益终生】一提起经典名著,也许每个人都曾受益于它们。经典名著都是历史上那些伟大的作家写就的,经过了漫长的时间的筛选才留下来,深刻耐读,是我们每个小朋友都应该读的作品。因为我们正在成长,经典名著会给我们讲很多很多的故事,  相似文献   

13.
读教育经典看多了教育方面的报纸和杂志,往往眼花缭乱,有时不知听谁的,这很正常。这时,需要我们读一些经典——那些经过了岁月冲刷和历史考验的教育著作。①《给教师的建议》(苏霍姆林斯基),一本永远百读不厌的、把教育当作生命的智慧之书;②《学会生存》,跳出教育看教育的思想  相似文献   

14.
世人读书,大多以易懂为标则,以趣味、休闲为目的,故通俗书、普及书为其首选。然而若致力于学术研究,或有志于智慧提升之人则非读经典原著不可,尤其以做学问为业的研究生,更应回归经典、研读经典、把玩经典。  相似文献   

15.
思想的张力     
经典是这样的书,我们越是道听途说以为我们懂了,当我们实际读它们的时候我们就越是觉得它们独特、意想不到和新颖. 我们谈读书,谈经典,首先要追问的是,什么是经典?为什么读经典以及怎么样读经典?意大利文学家卡尔维诺在<为什么读经典>中进行了详细地阐述.我加一条,经典--尤其是西方的人文经典,它向人展现出一种特别的思想的张力,展现出一种具体而复杂的思想过程.  相似文献   

16.
《曹刿论战》是初中语文教材传统的经典篇目,记述了齐鲁长勺之战这一史实。作者取材精到,构思立意高远,既于叙事中提取历史经验,又于行文中生动刻画人物形象、无论是从丈学角度看其史料裁剪的艺术、比照映衬的手法、简洁精练的语言、生动的人物形象,还是从军事角度看其战略防御原则,都极具丰富的内涵,是学习的典范之作。如若从文中不同的角度来读,课文还会给人多元化的感悟。  相似文献   

17.
名著和经典是茫茫书海中出类拔萃的璀璨宝,是人类文化思想史上的丰碑。在酿造未来新文化、新思想的追求中,后来者必将踏着这些坚实的阶梯拾级而上。为了读懂、读细、读深、读精、读通、读透先贤们的名著经典,交流读书心得,切磋感受体会,充分汲取精神营养,智慧人生,本刊特新辟“名著与经典解读”专栏,拟陆续发表读书札记和读书散论杂谈。文章不拘一格,力避程式化,不高限于一般地介绍、评论原著的背景和内容,务求在解读和品味上下功夫,着重阐释作者对原著独到的理解和感悟,显现作者的独特视角和个性,言人之未言,在学理和方法等方面给读者以有益的启迪。文章不求全,随感而发,风格各异,长短皆可。热忱欢迎广大专家学者和读者不吝赐稿。  相似文献   

18.
以文艺学研究生的培养为例,指出研究生读书要明确两个问题:一是"读什么";二是"怎样读".阐述了研究生阅读经典的基本原则:有兴趣、有目的地读;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读;理论经典与文学经典相结合;精读与泛读相结合.  相似文献   

19.
近日,北京大学哲学系何怀宏教授在东南大学发表演讲,阐述了我们为什么要读经典。何教授说,经典是一些产生特殊影响的书.它们要么以自己一贯的方式给我们打下印记.要么以无意识隐藏在深层的记忆之中;经典的每一次重读都好像是初读,而每一次初读又好像是重温;经典带着长长的文化遗迹走向我们.它已不仅仅是一本书。  相似文献   

20.
在全国阅读教学论坛暨亲近母语教育研讨会上,有幸聆听到来自台湾的何绮华老师的一节班级读书会--《了不起的狐狸爸爸》。近80分钟的课堂教学给了我们太多的震撼和启迪。它迫使我们深入地思考这样一个再平常不过的问题:我们让学生阅读,引领他们读名著、读经典,其目的是什么?难道只是为了完成课标上145万字的阅读量?难道只是为让学生了解大量的故事情节,感受语言的魅力?难道只是为了让他们与大师会面,与经典对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