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采用社交回避与苦恼量表、缺陷感量表对201名有留守经历大学生和250名无留守经历大学生进行测量,以研究有留守经历的大学生的社交焦虑、缺陷感现状及社交焦虑与缺陷感的关系。结果发现有留守经历的大学生其社交焦虑的检出率为31%,缺陷感均分为2.96,低于理论中值3;社交焦虑和缺陷感在性别、经济条件方面无显著差异,但在内外向性格上有显著差异,其中内向性格学生社交焦虑和缺陷感比外向性格学生高;有无留守经历大学生在社交回避、社交苦恼和缺陷感方面均有显著差异并达到统计学标准;社交焦虑与缺陷感呈显著负相关。总之,有留守经历的大学生其社交焦虑严重,且社交焦虑与缺陷感与个体的内外向性格有关。学校教育应加强对有留守经历的大学生的关注与帮扶。  相似文献   

2.
采用自尊调查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和自编的一般情况问卷,对潮汕三市农村地区的760名小学五年级和初中一年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以探讨潮汕地区农村留守儿童自尊与社会支持的关系。结果显示:(1)母亲在外打工组留守儿童的自尊得分显著低于父母均在外打工组、父亲在外打工组和对照组儿童;(2)在留守儿童群体内,小学五年级学生的自尊得分显著高于初中一年级学生,而初中一年级学生在社会支持总分、主观支持和对支持的利用度维度上的得分均显著高于小学五年级学生;(3)留守儿童的自尊与社会支持总分、主观支持和对支持的利用度都有显著正相关。因此,家长和学校在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应培养他们善于发现和利用社会支持资源的能力,进行自我心理调整,以提高其自尊水平。  相似文献   

3.
采用生活事件量表(ASLEC)、简易应对方式量表(SCSQ)、症状自评量表(SCL -90)对湖南某大学具有留守经历的1787名大学生、具有流动经历的1160名大学生和3823名常态大学生进行测量,比较他们的心理状况,结果发现:留守经历大学生在生活事件、心理健康各维度上的均分显著高于流动经历和常态大学生;留守经历大学生的积极应对方式以及与父母关系的均分显著低于流动经历和常态大学生;留守经历大学生的生活事件、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水平呈显著相关,其中人际关系、健康适应、消极应对、积极应对、学习压力因子可有效预测留守经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4.
为了解留守经历中职生自杀意念的现状,以及探索社会支持和心理健康在留守经历与中职生自杀意念之间的作用,采用症状自评量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和自杀意念自评量表针对贵州某中职学校1551名学生自杀意念机制进行调查。结果表明:留守中职生心理健康水平和社会支持显著低于、自杀意念显著高于一般中职生;留守经历、社会支持、心理健康与自杀意念之间两两显著相关;留守经历与中职生自杀意念之间,社会支持的完全中介效应显著,心理健康的中介效应不显著;社会支持和心理健康在留守经历和中职生自杀意念之间链式中介不显著。在教育实践中,可借助父母、同伴、教师、政府和非营利性社会机构等一起参与完善留守经历中职生的社会支持系统,以此降低他们的自杀意念。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264名留守儿童和213名非留守儿童进行问卷调查,探讨了不同情况下,社会支持对留守儿童孤独感的影响.结果表明:留守与非留守儿童在孤独感上没有显著差异;同学支持和母亲支持对非留守儿童的孤独感有显著负向影响,而同学支持、父亲支持和教师支持同时对留守儿童的孤独感具有显著负向影响;高自尊组留守儿童的孤独感显著低于低自尊组;只有同学支持对于低自尊组留守儿童的孤独感具有显著负向影响,而同学支持和教师支持同时对高自尊组留守儿童的孤独感也具有显著负向影响.  相似文献   

6.
为了更好地了解牡丹江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抽样调查了265名中小学生,其中留守儿童81人,对照组184人。结果显示:在学习焦虑,对人焦虑、孤独、过敏、身体症状、冲动及心理健康总分上留守儿童的分数显著高于非留守儿童;在主观支持、对支持的利用度以及社会支持总分上留守儿童显著低于非留守儿童。因此,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应引起广泛的重视,而提高其社会支持水平是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的一个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7.
采用自我同一性状态问卷和青少年社会支持量表调查研究了366名在校大学生,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研究中的调查被试自我同一性状态处于转变状态,在部分维度上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和年龄差异;调查被试所获得的主观支持、客观支持、支持利用度以及总支持度均显著高于平均值,在客观支持、支持利用度以及总支持度上均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其中女生显著高于男生;本研究中调查被试的社会支持的各维度与其自我同一性各分量表和总量表中的获得维度均表现出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而与其他维度则表现出著显著的负相关关系或者没有显著的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8.
对安徽省某高校的2032名在校大二学生进行随机抽样调查,得到90后"留守儿童"大学生587人(占28.8%)。对照研究表明:90后"留守儿童"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领悟及社会支持总分、情感平衡总分等显著低于非留守儿童大学生;而90后"留守儿童"大学生中,家庭经济状况、留守方式、性别等对其心理状况均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9.
采用2×2的两因素实验设计及双因素方差分析的方法,以性别为调节变量,研究经济贫困与大学生社会支持的关系,并采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对587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表明:①经济贫困对大学生社会支持的整体水平无显著影响,且性别的调节效应也不显著;②经济贫困对大学生的客观支持水平有显著影响,且性别的调节效应显著,即男贫困大学生的客观支持水平显著高于男非贫困大学生、女贫困大学生;③经济贫困对大学生的主观支持无显著影响,且性别的调节效应也不显著;④经济贫困对大学生的支持利用度有显著影响,但性别的调节效应不显著,即女大学生的支持利用度显著高于男大学生。  相似文献   

10.
留守经历大学生早期适应不良图式的特点及对教育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1423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表明:有留守经历大学生在分离和拒绝、自主性及能力受损和未分类三大图式类别及其所包含的9个图式上的得分均显著高于非留守经历大学生;通过潜在剖面分析和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留守经历大学生分属"适应不良图式组"的人数比例显著高于非留守经历大学生,且与外出父母联系频率低且每次联系时长短的留守经历大学生更易归入"适应不良图式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