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据"的学问     
对新华社的通稿经过“据”后见报,这是报社编辑常用的一种方法。它的优点在于:使容量大小不等、读者对象不同的报纸,根据自身的需要和可能,采用国家通讯社的电讯稿。然而,这“据”中很有学问。在高明的编辑笔下,经过“据”,电讯稿便去芜存精,变得短小精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社会效果。可在另一类编辑手中,则有可能“据”掉了电讯稿的“灵魂”,让人读后不得要领,瞠目结舌!请看典型一例:2005年8月22日某报刊发的消息《中国已拥有4枚地层年表“金钉子”》,是根据新华社电讯稿“据”成的。然而,当读完消息全文后令我很不满足,不禁要问:“中国的这…  相似文献   

2.
朱封金 《新闻前哨》2002,(12):41-41
时事编辑的新闻眼光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时事版的风格、读者群的定位。不同的新闻眼光,就会选择不同的新闻稿件,产生不同的效果。一位优秀的时事编辑在发现新闻上,总有其独到的眼光,善于从人们司空见惯的“普通事实”中,去发现有重要意义的新闻事实。新华社每天的电讯稿有一百多条,如何在这一百多条中选择稿件,是对我们时事编辑新闻眼光的一种考验。时事编辑如何才能“慧眼识珠”?一、要在常见的新闻中捕捉鲜活新闻。2002年4月29日电讯稿中,有一条稿件,引题是《国务院总理朱基签署第303号国务院令》,主题是《公布了〈国…  相似文献   

3.
今年2月,就两篇国际新闻未被采用的问题,我们总编辑专门向时事处查问,并同编辑人员一起研究了《解放日报》国际版的特点,详谈了自己对国际报道选稿标准的意见。这件事令我感触良深。长期以来,由于报社“老总”的眼光总是盯在国內报道上,时事编辑中形成一种传统观念,即把发国内电讯稿当作“硬指标”,惟恐漏发了稿件;把发国际电讯稿当作“软任务”,惟恐多占了版面。这种倾向十年内乱中尤为明显。当前,根据我国实行对外开放的新形势,总编  相似文献   

4.
对通讯社的电讯稿来个“据”,这是各新闻媒体尤其是报纸普遍采用的办法。这是因为:通讯社尤其是我们的国家通讯社新华社每天要播发大量电讯稿,它们中间仅有少量重要到中央及省、部级日、晚报都需全文照登的程度,而大多数是只供报社自行选择。各报则根据自己的办报宗旨,或予以全文采用,或作“据”处理,即对电讯稿去掉一些枝蔓,保留最主要最适合本报需要的东西。这样做,对自己的读者来说,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用有限的版  相似文献   

5.
随着我国新闻事业改革的不断深入,后起之秀的综合性晚报正迅速成长为新闻界的一支生力军.晚报因截稿晚(当天中午前),比日报(多为凌晨)消息在时效性上占很大便宜,特别是在重大国际新闻报道中,更显优势.与此同时,这也给晚报国际新闻编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在紧张的时间内、有限的版面上唱出“好戏”、“大戏”?一般来说,地方报纸(无论是日报还是晚报)的电讯稿件主要是来自新华社或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电讯稿件往往都经过了记者、编辑和有关领导的精心筛选、认真加工和层层把关,可以说,每篇稿件都有其重要性和可读性.但由于版面的限制,任何一张报纸都不可能把所有的稿件都刊发出来,这就需要各报编辑对稿件进行权衡取舍.虽然对同一稿件,不同的编辑有不同的看法,权衡起来有轻有重,但大致上还是有个相对的标准.作为晚报,取舍编辑国际新闻稿件起码应做到以下三点:  相似文献   

6.
夜幕降临,时事编辑匆匆走进办公室,一进入“角色”,便满脑子是版面加标题。时事编辑主要精力是处理好新华社电讯稿件。电讯稿不乏好标题,但也有一些标题需要时事编辑再加工。有些稿件经删节后,也需重作标题。因此,制作标题就成了时事编辑每天必唱的一出戏。同自由来稿一样,时事稿件的标题制作,也必须坚持题文一致的原则。为此,就  相似文献   

7.
编辑之我见     
作为一名业余写稿者,常与报纸、刊物的编辑们打笔墨交道。其中也不乏关系密切者。经过多年实践,我深切体会到:编辑们不愧为默默耕耘、辛勤劳作的“园丁”;是发现人才、扶植人才、促人成才、助人为乐的良师益友。在我的心目中,也始终将那些编辑们视为老师并予以敬重的。认识、了解、熟悉、结交编辑对于一个热衷于“爬格子”的人来说,实属一大益事。时间久了,交往得多了,对众家编辑也就很自然地形成了不同的印象。据我看,编辑大致分这样几个类型。一日“伯乐”式的。世人常道:“伯乐识骏马”。我回:“编辑爱良才”。在我所接触的编…  相似文献   

8.
2003年10月1日《无锡日报》3版以《普天同庆祖国华诞》为题刊出新华社9月30日发的由该社记者秦杰采写的一篇电讯稿,该稿劈头一句说:“普天同庆祖国华诞,众志成城高奏凯歌。”这标题和正文的“开场白”读来让人发懵。大家知道,10月1日是新中国的“华诞”,怎会是祖国的“华诞”呢?显然,作者是将“祖国”与“新中国”这两个词“合二为一”了。  相似文献   

9.
在《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召开的一次会议上,有编委指出该刊消息栏中有内容失实的问题,要求编辑引以为戒。该刊的消息稿一向以电讯稿为基础,技术上出些问题是可以理解的。因为电讯稿时间性强,常无严格的数据资料,以及科学鉴定和审查。这似乎难以完全避免。但是,作为一本科学期  相似文献   

10.
地方报纸报道国际新闻,都采用新华社稿件。那么,统一采用新华社稿,编辑就可以高枕无忧,版面就万无一失了吗? 今年6月20日早上,笔者发现将在当日下午见报的“世界新闻”版大样上,新华社一条不足200字的电讯稿——《南联盟黑山共和国废除死刑》被编排在了版面的右上角,标题做成了两行题,“废除死刑”四个字还用了55磅大黑。电讯稿内容如下: 新华社今日上午专电南斯拉夫联盟黑山共和国议会19日通过决议,废除死刑,谋杀及其他重罪  相似文献   

11.
看黄晨新编的《报刊博览》版上有两句“诗”:“早晨起来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立即联想到我们的编辑工作:编辑上班三件事,约稿编稿画版面。太平天国名将石达开为理发店题过一幅妙联:“虽云毫末技艺,却有顶上功夫。”编辑的日常工作也为“毫末技艺”,“约稿编稿画版面”可谓“雕虫小技”也,但此中更有“顶上功夫”。这“顶上功夫”体现在杜甫的名句:“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里,也体现在编辑的“辑”字里。我觉得编辑编辑,“编”和“辑”是一回事,也不全是一回事。说它是一回事,是按照《辞海》的解释:编辑是指新闻出版机…  相似文献   

12.
我觉得,编辑要追求三个境界:“保险”编辑、“生花”编辑、“司令”编辑。所谓“保险”编辑,就是经过你的手编出的稿件保证不出差错,保证准确无误,也就是让报刊用户和广大读者、受众放心。达到“保险”编辑的水平,是做编辑工作最起码的要求,否则,你编发的稿件错漏多,怎么算是合格的编辑呢?要成为“保险”编辑,必须把好五关:政治关、政策关、策略关、事实关、技术关。把好政治关,是编辑的首要任务,这是政治问题、导向问题、党性问题。新闻工作是很强的政治工作,这一点是任何人所不能否认的,也是否认不了的。有人说,西方新闻…  相似文献   

13.
编辑要多方位考虑选题河南教育出版社谢美光人们常说,编辑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为人作嫁”,一是“杂家”。既然如此,那么在考虑选题时,编辑也应该显示出这两个特点来,这就是当个“为人着想”的“杂家”:又要为读者着想,又要为作者着想,又要为经营者着想,当然也...  相似文献   

14.
“一朝天子一朝臣”,个中含义人所共知。而近年来,却也出现了“一朝编辑一朝作者”的现象,这颇值得引起我们的重视与深思。   所谓“一朝编辑一朝作者”,是指媒体中的一种不正之风,即有少数编辑在选用作者的稿件时,不是以稿件的质量作取舍标准,而是以是否为自己的熟人或“关系户”作为用稿准则,这便出现了“换了个编辑即换了一批作者”的怪现象,故被人们称之为“一朝编辑一朝作者”。   “一朝编辑一朝作者”,这“作者”队伍的构成,往往为三种人员:一是编辑的亲朋故友;其次为与编辑有功利牵扯的“关系户”。如我在甲报刊当…  相似文献   

15.
我是南昌陆军学院的新闻干事。记得初次来军报时,一些老新闻干事便来传经:“找编辑编稿,这是第一步,第二步也是关键的一步就是要找版面编辑。因为编辑编的稿件太多了,而版面有限,不找版面编辑落实,最终会前功尽弃。”我想也是这个道理。院校组编辑姜宁了解我这个想法后,也许看到我这个“朽木”可雕也,于是语重心长地告诉我:“你今后采写稿件,我给你制订一个标准,就是要写我们编辑不得不编发的稿件。”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什么是编辑不得不编的稿件呢?经过一段时间的采写实践和编辑的不断开导,我逐渐开窍了,注意从报纸上学…  相似文献   

16.
面对每天成堆的电讯稿,哪些稿件必发,哪些稿件应该发,哪些稿件可发发,也就是电讯稿的选择问题,往往令时事编辑“头晕”.的确,由于版面有限,时事编辑要做“强迫性选择”;由于要满足不同读者的方方面面需求,又要做“需求性选择”.而且,同地方新闻相比,时事新闻报道是零碎而不连贯的,难以预见和计划,选稿也因此成为时事编辑工作中极困难也极为重要的一环.新华社现在平均每天播发15万字、200条左右稿件.这些稿件范围广,内容丰富,题材多样,品种齐全,可供挑选的余地很大.要从这些稿件中去粗取精、滤沙淘金,准确、全面、恰当地选稿,必须遵循“三个符合”的原则,抓住“三个基本点”.  相似文献   

17.
谢顾问:一个老通讯员告诉我,“初学写稿要多写,登稿子要靠碰”。我一想也是,有时自以为写得不错的稿子报社不用,而不费大劲的稿子却被刊用了,这不是“碰”中的吗?不知这种看法对不对。84806部队车宗友辛宗友同志:恕我直言,“登稿子要靠碰”的看法是不对的,同时,对自己提高写作能力也并无好处。要知道,一篇稿子在版面上变成错字,是要经过编辑精。:筛选(有时选中的比例仅在1%以下)和删改,经过组长、部主任及社领导严格把关的,质量差的稿子即使一时蒙过编辑的眼睛,《终也会在层层审查把关中被淘汰。这就告诉我们,稿件见报…  相似文献   

18.
“署名文章”应署名盛祖宏以前在一些通讯社发的电讯稿中,常常是这样的开头:“××日报今天发表署名文章……”至今在电台、电视台的广播中,仍袭用“署名文章”的做法,不说出作者的姓名。署名文章本来署了名,转载或转播时为什么不给作者署名呢?如果说,过去在极左思...  相似文献   

19.
军报实习的日子,不知不觉就过去了。这些天来,亲眼看见一篇篇粗糙的稿子经过编辑之手,被打磨成能上版面的文章,心中对那些默默作“嫁衣”的编辑老师充满了敬意。结合自己的写作实践,我想换个视角看上稿,通讯员至少应该做到“三多”和“三少”。多写“好稿”,少争“头条”部队搞新闻的同志都希望自己的稿件能上“头条”。不少单位总结新闻报道工作,也无不是以“头条”论英雄。这无疑给“头条”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头条”是可求的吗?通过这一段时间的军报实习,我感到:“头条”可求,但不可强求。“可求”在只要对新闻写作执着…  相似文献   

20.
这篇文章的“触发点”来自2月28日河北日报社内部小报《党报人》上的一篇“读报评报”。文章说的是:2月23日《河北日报》上刊出了一则新华社电讯稿,用了这样的标题──上副题:我外交部发言人就美方称中国协助伊拉克修建防空系统事发表谈话指出;主题:美方指责中国是别有用心。这个主题有毛病:既可理解为美国的行为“别有用心”,又可理解为中国被指责为“别有用心”。同日《经济日报》此消息的标题──上副题:美称我协助伊拉克修建防空系统;主题:外交部发言人指出这是别有用心。这就不会产生歧义。《党报人》的这种讨论是很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