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 0世纪 2 0年代的诗歌 ,创造了“太阳”意象 ,表现出一种“太阳”情结。这种情结表现为“太阳”意象内涵的独特、丰富 ,其文化渊源乃中国古典文学的古葵意象、古典哲学的“阴阳”之道及古典诗歌颂日的传统。它对后来的诗歌创作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2.
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中国当代诗歌,正处在一种多元无序的迷惘状态。时代需要诗歌论工作者对之作出理性分析,以利未来中国诗歌的发展。为达此目的,不仅中国当代诗歌和中国古代诗歌传统的关系、中国当代诗歌和外国诗歌的关系需要认真探究,而且中国当代诗歌和中国现代诗歌这一“近传统”的关系也需要详加考察。本刊这里发表的一级文章,集中讨论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诗歌与20世纪三四十中国现代主义思潮的关系,表达了一代年轻学子对中国诗歌发展问题的热切关注和创新性思考。本刊欢迎国内外诗歌国论工作者继续来稿,围绕中国当代诗歌发展问题展开讨论。  相似文献   

3.
20世纪20年代的诗歌,创造了“太阳”意象,表现出一种“太阳”情绪。这种情绪表现为“太阳”意象内涵的独特、丰富,其化渊源乃中国古典学的古典意象、古典哲学的“阴阳”之道及古典诗歌颂日的传统。它对后来的诗歌创作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4.
中国传统文学理论中的“诗学”研究是近年来国内外广泛重视、日渐完善的一门新兴学问,随之而纵深研究的“剧学”以及“诗学”与“剧学”融会贯通的“剧诗学”是尚待建构的多元性、边缘性、前瞻性,充满活力与挑战性的文学理论新学科。因为“戏剧体诗歌”即“剧诗”文学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与文学艺术理论的基石,富有几千年诗歌与戏剧文学传统的华夏民族,自古迄今创造了数量巨大的“剧诗”文学作品;如今又与西方“诗歌体戏剧”即“诗剧”文学汇流在一起,形成了声势浩大、美不胜收的表演、造型、语言、综合性“剧诗学”主潮,日趋活跃在当今诗歌、戏剧、电影、电视、网络文学之  相似文献   

5.
余光中是一位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的诗人。本文主要从诗歌创作技巧这一层面上分析余光中诗歌所受到的传统文化的影响,这种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物化”的情绪,“消融”的文法,“和谐”的音韵。  相似文献   

6.
中国新诗以反传统为其肇端,外国的诗歌资源是现代新诗人的锐利武器,新的诗歌理念、形式、手法等都给当时的中国诗坛带来了新气象,新诗之“新”便体现于此。而中国传统诗学留给五四新诗人们的也决非一种历史包袱。他们站在中西文化的交汇处惊叹于二者的美丽,而出于历史的原因他们几乎不约而同地偏向于从西方诗学中汲纳创作资源。考察新诗人群体面对中国传统文化时既难舍也难归依的复杂心路历程,可知隐藏在“西化”外表下面的这些诗人群体对传统文化的深深眷顾与潜性发扬。  相似文献   

7.
从中国历代诗歌的发展轨迹和中国传统文化积淀的角度,审视中国历代诗歌表达思想、抒发情性的文化美学现象,着重探讨其中爱国之志的抒发,对中国古代诗歌理论“诗言志”的内涵和源流进行了一些探索。  相似文献   

8.
中国新诗以反传统为其肇端 ,外国的诗歌资源是现代新诗人的锐利武器 ,新的诗歌理念、形式、手法等都给当时的中国诗坛带来了新气象 ,新诗之“新”便体现于此。而中国传统诗学留给五四新诗人们的也决非一种历史包袱。他们站在中西文化的交汇处惊叹于二者的美丽 ,而出于历史的原因他们几乎不约而同地偏向于从西方诗学中汲纳创作资源。考察新诗人群体面对中国传统文化时既难舍弃也难归依的复杂心路历程 ,可知隐藏在“西化”外表下面的这些诗人群体对传统文化的深深眷顾与潜性发扬。  相似文献   

9.
作为中国当代诗歌的起点,"十七年"诗歌这种与政治及政治斗争的关系从建国初期便初见端倪且愈演愈烈。这种诗歌形式的出现,即是诗歌继承传统的结果,也是时代环境下的历史必然。文章分析了"十七年"诗歌发展蕴藏的内部传统与外部传统。  相似文献   

10.
忆君情悲满,肝肠尺寸断——谈谈中国的悼亡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悼亡诗整体数量多,意象选择主要是局限于“身边事、儿女情”,诗歌内容主要是突出妻子的“善”,诗歌的情感内容带着强烈的伦理色彩,诗歌的情感倾向主要呈凄婉、沉痛的氛围,抒情表达方式是由景到人,物我统一,“以素心为己心”。将鸟兽草木诸自然物象,作为人伦世界,理性世界相沟通之媒介。诗中多是景的描绘,情则蕴含在景中,情景交融,物我不分。这种特点是由中国化传统决定的。  相似文献   

11.
《诗经》是我国文学史上的第一部诗歌总集,标志着中国古代文学脱离原始状态,步入成熟时期,其中抒发情感的“诗言志”成为中国诗歌的开山纲领。然而,这种抒情却又是有节制、有限度的蕴藉含蓄之情,表达出一种情理兼容的“中和”之美,形成温柔敦厚的诗风,成为历代文论的批评内容,并且影响到后世诗歌的创作。  相似文献   

12.
新诗受西方诗歌艺术的影响很深 ,但这并不能说新诗就没有接受中国传统诗歌继承。只是这种继承有自觉与非自觉之分。新诗在传统诗歌继承方面已经有了一些成绩 ,但距离要求还有一定的路程。至于要继承些什么 ,本文已作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3.
郭沫若的《女神》中有许多关于太阳和月亮的意象,太阳意象体现了一种“壮美”,接近西方诗歌风格,是诗人对中国传统诗歌美学的突破;月亮意象则体现出诗人对于传统诗歌“静关”的继承性。《女神》之中“太阳”与“月亮”同辉,“壮美”与“静美”同在,这跟郭沫若重视“诗意诗情诗性”,不斤斤计较诗歌形式的诗学观念有关。  相似文献   

14.
传统的诗歌教学过多地看重意象体悟式解读,即从诗歌呈现的意象入手,让学生沉浸其中。反复吟咏,细细体味诗中的意境,从而参透作品,获得审美享受。这一方法虽然建立在中国传统的诗歌审美方式之上,重在践行古人所谓“涵泳”之说,但是。这种“涵泳”之法。对于尚缺乏深厚文化底蕴的中学生来说。常常陷入欲“深”而不达、费时又费力的窘境。加之眼下的课堂教学任务太重,要求学生掌握的信息量太大。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现代文学诸文体中,尤以中国新诗命运坎坷,争议不断。除了现代中国社会本身环境因素(包括政治文化因素)之外,从诗歌文体本身加以考察,我们就不得不特别注意“传统文化”的特殊效应。对于诗歌艺术的创造而言,漫长的古典诗歌的辉煌史恰恰成为新一代诗人创作的负担和阻碍;在抒情文体的语言资源方面,传统诗歌的“雅言”可资利用的部分也相当不足。凡此种种,都为中国新诗的发展造成了诸多不便。中国新诗的创造需要对这些负面的“传统”自觉加以克服与超越。  相似文献   

16.
王文元 《天中学刊》2006,21(1):110-115
起自20世纪初叶的传统文化解构风潮,其对象是已有数千年悠久历史的中国文化传统与社会秩序,文化传统尤甚。“解构”主要指打碎一切文化建构,其流行术语即“砸烂旧世界”。解构滥觞于尼采,尼采思想的核心是“破旧立新”。解构风潮对中国文化传统形成巨大的杀伤力。解构之祸不仅给中国人造成政治观、社会观、文化观的大混乱,更造成空前浩劫。呼吁尽快结束这种无谓的解构,因为文化大厦并不是在一种形态置换另一种形态的过程中建树起来的,而是在不同形态的扬弃、浸润、糅合的过程中成长发育起来的。  相似文献   

17.
研究海峡两岸非常著名的诗人洛夫先生的诗路历程,着重分析了洛夫写于不同时期的两首诗歌《石室之死亡》和《湖南大雪》,从对洛夫诗路历程的研究结论中得到启示:在全球化语境条件下,汉语诗歌全盘西化或逆势复古都是行不通的,唯有“传统文化现代化,西方文化本土化”才是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文化主流,“实现现代与传统、中国与西方接轨”必定是现代汉语诗歌发展的主要方向。  相似文献   

18.
对中国传统民居中的家文化偏向进行分析,得出几点结论:传统民居选址、布局的风水模式,反映出一种家之环境文化偏向;传统民居的对称组群封闭式布局,反映出一种家之伦常文化偏向;传统民居材质的“当下存在”和祠堂的“永存不灭”,反映出一种家之“弃祈”文化偏向。  相似文献   

19.
“白话诗”是对中国诗歌传统形式的背离,“第三代诗”是对中国诗歌传统内容的背离。这两度背离有着它们各自的历史必然性,各有价值。但由于后的背离产生于对传统的误识。因而不具备前的历史功效及地位。诗歌有着自身的发展规律,违背规律就会影响其正常秩序。诗歌的前景不在于彻底反叛传统,而在于根据时代需要对传统进行合理的吸纳和补充。  相似文献   

20.
很多学者已经敏感地注意到中国现代文学史的一个奇怪现象,即传统诗歌的缺席。似乎历史悠久的中国诗歌传统在“五四”以后突然中断,或者更准确地说,由西方诗歌移植而来的“新诗”几乎在一夜之间取代古典诗歌,成为文学的正宗。事实上,运用传统的诗歌形式——律诗、绝句、乐府、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