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朱艳 《考试周刊》2011,(47):58-59
近日,听一老师的作文课,上课的内容是《自画像》。在课终的评议环节,老师发问最多的是:这自画像是你吗?面对老师的发问,学生一脸的茫然。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我试图还原本堂课,以求正解。师:今天我们上一堂作文课,题目是《我的自画像》。一、欣赏杜小虎自画像,学习画法师:你看杜小虎的自画像,哪些地方比较像呢?  相似文献   

2.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人们对一堂成功的历史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历史课再也不是老师照着书本念,学生跟着老师读,然后a、b、c、d一填了之。枯燥而乏味,最终导致了老师不愿教,学生不愿学的一种教学局面。让我们重新审视一下我们的历史吧,我们所进行的历史教学何尝不是丰富的,五花八门的呢?政治、经济、军事、文学、自然科学……当代的哪个事件、哪件东西没有历史的影子呢?哪个历史事件不是生动壮美的呢?为什么在历史课堂教学中不能让学生像谈明星一样大呼“哇——噻”呢?历史教学过程中实在没有理由枯燥乏味,其中关键在于教师的引导是否能让学生意识到历史的多彩、绚丽。笔者根据自身的教学体会,浅谈一下如何在课堂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3.
听课札记     
近日笔者有幸听了一所重点中学一位德高望重的、县历史学科带头人宋老师的一堂历史课,这一堂课充满了生活情趣,给笔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使笔者好像懂得了“学海无涯”的真正含义。宋老师的这一堂历史课的独特之处在于以一道富有生活情趣的历史探究题贯穿其中。  相似文献   

4.
曾经观摩一次全国小学语文教学竞赛,其中一位教师执教《船长》一文,整堂课一气呵成,教师、学生的发挥都很出色,堪称一堂好课。但听完课后总感觉少了点什么,和几位同行的老师一交流,再听专家点评之后,方知:听课时我们都产生的一个疑问——“船长为什么不逃生,而要与船共存亡?”怎么没有一个学生质疑呢?看似精彩的一节课,其实很不正常,...  相似文献   

5.
说起奖品,有哪个人不喜欢?对学生而言,能得到老师的奖品更是一件乐事。如今不少教师都利用学生这一心理特点,在奖品上“大作文章”。有的教师为了学生配合他上好一堂“表演”课,奖给学生贴纸、卡片等小礼物差不多花了半节课时间。整堂课看起来轰轰烈烈,然而牵引学生的心不是老师,不是知识,而是那些令他们着迷的奖品。奖品的诱惑力真的如此之大吗?  相似文献   

6.
教育改革应从教好每一节课做起,我们历史教师应该教好每一节历史课。教课不认真,整堂课都在讲与历史无关的闲话,或迟到早退,甚至任学生自由阅读,当然是一节不好的课。但是,教课很认真,讲的内容很多,又不停地写黑板,就是一节好的历史课吗?不一定的。不过,我们必...  相似文献   

7.
《历史教学问题》上展开了“上好一堂中学历史课的标准是什么”的专题讨论,我认为这个讨论很重要,很有现实意义。一个教师弄清了一堂好课的标准,并且能想方设法讲好某一堂课,就有希望讲好第二堂第三堂课。有好多教师问我怎样提高历史教学的质量,我总是劝他们花最大的精力讲好一堂自己最喜欢的课,然后从这堂课中来总结经验,摸索出教学规律和自己应该走的一条路子来。一个名演员,每个戏上都得见功夫,但总有那么几个“保留节目”、“拿手好戏”。一个好教师也一样,每堂课都得用力,但要有那么几堂课讲得特别出色。我们经常举行观摩课,就是做出一堂好课的样子来给大家看,让大家共同研究。这种“解剖麻雀”的方法,是我们总结教学经验的捷径,历史教学是由一堂一堂接连不断的课组成的,弄清了一堂好课的标准,总结了一堂好课的经验,就能更深刻地了解历史教学的全貌。  相似文献   

8.
教师“有惑”,焉能给学生“解惑”上海市嘉定区普通小学练苏芬一次随堂听课,这是一堂历史课。老师正在津津有味地介绍唐朝著名陶器“唐三彩”。冷不防一个学生发问了:“老师,既然唐三彩的色彩非常鲜丽,那么书上的照片为什么不拍成彩色的呢?那样不是更清楚,更形象吗...  相似文献   

9.
几年前.美国科学教育协会代表团访问上海.在一所著名的重点中学听了一堂特级教师经过精心准备的课.课堂教学内容精当、层次清楚、语言规范、板书漂亮,问题设计合理.学生回答精妙。这无疑是近乎完美的优质课。然而美国代表团对此却质疑:“课堂上老师提出了很多问题.学生们对答如流.既然学生都知道了,这堂课还有必要去上吗?”是啊.这就是我们要的课堂吗?  相似文献   

10.
每次语文课堂教学,我们总希望全班学生都能在老师的引领带动下思维活跃,情绪高涨,人人参与,尽可能让每个学生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但每次课堂总有部分受了冷落的学生,这种现象是怎么造成的呢?该怎么引导这部分学生呢?本文将结合实践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