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吴勇方 《海南教育》2014,(22):29-30
【课程的开发设置与实施】2009年,罗芳小学开始开发“体艺2+1”课程活动,基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明确提出的:“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让学生参与”是新课程实施的核心。它强调的是尊重人的天性,发展人的个性,开发人的潜能。它看重讲求提升学生生命过程的质量,重视学生的经历,  相似文献   

2.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渠道,学生创新潜能的开发、创新意识的培养必然要落实在课堂教学中。近年来,在现代教学论的指导下,本人对地理教学中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进行了一些尝试,现总结出来,以向大家求教。一、“开放式”教学,为学生创新意识发展创造充分的空间和可能创新意识,“就是人由于某种强烈的变革现状的意愿,在社会发展和个体生活的客观现实中,渴望发展,产生创新的要求,萌发创新的动机、表现创新的意向和愿望的一种心理潜能。”是人们从事创造活动的出发点和内驱力。我们传统的教学是以知识为本位,以教师为中心,以知识的传递和灌输为…  相似文献   

3.
当人类跨入 2 1世纪之时 ,知识经济扑面而来 ,“决定人类命运的最重要的因素是人的素质 ,不仅是精英的素质 ,而且是几十亿普通地球居民的平均素质”的思想成为全世界人民的共识。作为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基础教育担负着提高劳动者素质和为培养高级专门人才打基础的重要任务 ,基础教育必须从传统发展观的应试教育向可持续发展观的素质教育转轨。基础教育的培养目标也不再是以牺牲大部分学生为代价的、为培养少数升学者打基础的精英教育 ,而是成为所有的学生打基础的普及教育 ;在根本任务上 ,基础教育不仅仅为学生的知识构建打基础 ,而扩…  相似文献   

4.
人的教育是以人的潜能为发展基础,通过人性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统一的社会实践活动。非人教育是以社会需要为出发点,通过“价值限定”,实现人的“工具化”的过程。决定“人”的教育或非人教育主要体现在六大教育关系的处理上:一、潜能与发展关系;二、自我与需要关系;三、个性与共性关系;四、人与才关系;五、情与理关系;六、自律与他律关系。  相似文献   

5.
窦建岗 《考试周刊》2012,(72):69-71
随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改革的深入,提问在课堂教学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提问是惊奇与怀疑的开始,是教与学的纽带,是从“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转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手段之一,如果运用得当,那么对于巩固学生知识、启发学生思维开发学生潜能、培养学生素质都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20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造成了理性的解体和人性的迷惘,物质文明的迅速发展带来了人的异化和后现代主义的泛滥,个体的人作为物质存在的痕迹压倒了精神自我。在当代,传统的以“政治—伦理”为中心的社会向以“商品——市场”为中心的社会转型,这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大趋势,这一转型令传统统一的价值体系的根基分崩离析。当代学生处于这一转型社会,道德的成长遭遇着以下四个阻碍。  相似文献   

7.
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发展观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的社会主义发展观的演变经历了以“政治变革为中心”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再到以“人的发展为中心”的发展观的演变,这是对社会发展以人的发展为根本的准确把握,反映了当代中国发展理念的深化。  相似文献   

8.
基础教育的基本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的基础教育正处于一个极为深刻的转型与变革的时代,一个几乎一切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都面临挑战和发生变革的时代。这种变革不是零敲碎打的,而是整体的,不是表面形式的,而是根本的。在这种形势下,我们必须对基础教育的最基本的问题进行重新分析和理解。基础教育的“改革”是在什么背景下进行的,是一种什么性质的改革,基础教育是为什么打“基础”,基础的内涵发生了什么变化,为什么?在学习化社会中学校的任务发生着什么变化,学校是封闭的还是开放的?教育一直以传递“知识”为基本职能,或者说以知识的传递为教育的中心工作,然…  相似文献   

9.
申琼玖 《成才之路》2010,(15):53-53
随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改革的深入,提问在课堂教学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提问是惊奇与怀疑的开始,是教与学的纽带,是从“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转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的手段之一。如果运用得当,那么对于巩固学生知识、启发学生思维开发学生潜能、培养学生素质都有重要的作用。因而课堂提问的研究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  相似文献   

10.
在风起云涌的素质教育大潮中,如何培养高素质人才已成为当今社会的重要课题。毫无疑问,教育必须注重开发人的智慧和潜能。如何开发人的智慧和潜能,这是长期困惑我们的一个问题。在应试教育中,常出现教学时间的有限性和知识无限性的矛盾。要解决这个矛盾,必须变革课堂教学结构,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和体会,我认为:变以“单课”为单位的单篇教学模式为以“单元”为单位的整体教学模式,不失为使素质教育深入课堂的有效手段。 埃德加·富尔说得好:未来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而单元整体教学总的指导思想是使…  相似文献   

11.
说明:本课题是“九·五”无锡市列项课题,也是“九·五”江苏省《面向未来发展,开发学生潜能》的子课题,领题人是武和平,执行组长是林宣龙。成员是武和平、路小娟、林宣龙、邹丽琴。一、问题的提出伴随着新世纪的脚步,人类将逐步告别以机器大生产为根本特征的工业经济社会迈进知识经济时代,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更新和信息传输尤为迅速,而且它们在整个经济运行和发展中居主导地位,直接制约着经济的效益和规模。相应地,人们对新知识新信息的获取、占有和转化能力就直接决定着他的自身命运和社会价值;换言之,一个人投身社会后的生存和发展如何,…  相似文献   

12.
当代资本主义经过自我调整和变革,出现了一系列新变化,新特点和新发展,并未达到“垂死”,“总体崩溃”的地步,而是有着很强的生命力及发展潜能。但这没有也不可能改变其固有的社会性质和基本矛盾。发展的总趋势是资本主义死亡的必然性与发展过程长期性的统一,它的调整,变革,正是不断抛弃自我,为其走向社会主义创造条件的过程。  相似文献   

13.
试论基础教育的文化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基础教育中,知识的中心地位导致了人的中心地位的丧失,教师“教书匠”的角色导致学生对知识的领悟缺乏体验。基础教育的文化特性应体现以下教育理念:真正的文化教育是滋养人的心灵、启迪人的智慧的教育,是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科学素质的教育,是最大限度地发现并拓展学生潜能的教育。  相似文献   

14.
开放式思想品德课教学,是以学生自主学习、自我教育、主动发展、勇于创新为目标的新型课堂教学模式。主要着眼于学生道德主体的培养、身心潜能的开发,立足于人格的塑造和创新精神的形成。在教学内容上,变单纯的道德知识传授为道德主体的培养,全面关注“人”的发展,把培养“健康的人”“社会的人”“高尚的人”作为思想品德课的主要内容;在  相似文献   

15.
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以来,关于发展的认识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以“政治变革为中心”的发展观,这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进行初步探索的成果;第二阶段,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观,它满足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人们迫切需要发展经济的愿望;第三阶段,以“人的发展为中心”的科学发展观,这是对社会发展以人的发展为根本的准确把握。这一切反映了三代领导集体依据不同的时代特征,逐步深化了当代中国发展理念。  相似文献   

16.
随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改革的深入,提问在课堂教学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提问是惊奇与怀疑的开始,是教与学的纽带,是从“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转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的手段之一,如果运用得当,那么对于巩固学生知识、启发学生思维、开发学生潜能、培养学生素质都有重要的作用。因而课堂提问的研究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  相似文献   

17.
近读周德藩同志《素质教育 :以人为本》(载〈新教育〉周报 ,6、19) ,获益匪浅 ,感触良多。“以素质教育为主旋律的教育教学改革 ,日益高举起教育的人文旗帜 ,以人的发展为中心的教育时代已经来临” ;“以人为本位的教育 ,是一种更高层次的社会角色培养 ,是一种更高水平上对社会发展本位的包容” ;“以人为本位的教育 ,通过全面提高人的素质 ,开发人的潜能 ,形成人的个性和创造性 ,从而推动和促进社会和人的协调发展。”(以上摘自周原文)以社会为本的教育和以人为本的教育 ,最本质的不同 ,应落实到“人”上 ,前者以社会发展为本 ,因而…  相似文献   

18.
重建课堂教学价值观   总被引:212,自引:0,他引:212  
教育活动不可能回避价值问题 ,“新基础教育”研究也是以对当代中国社会发展和教育价值观变革的探讨为起点的。本文提出应重建课堂教学价值观。这一价值观的核心理念是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中课堂教学的价值观需要从单一地传递教科书上呈现的现成知识 ,转为培养能在当代社会中主动、健康发展的一代新人。它的主要内容为 :拓展学科丰富的育人价值 ;按育人价值实现的需要 ,重组教学内容 ;综合设计弹性化的教学内容。  相似文献   

19.
素质教育是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和人的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学生基本素质为目标,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动精神,努力开发人的指挥潜能的教育.是一种着眼于发展,着眼于打基础的教育,其根本任务是为每一个学生今后的发展和成长奠定坚实而稳定的基础.  相似文献   

20.
四川省教育委员会在全省推进的“让学生成才,让家长放心,让社会满意,树文明校风”的“三让一树”教育实践,是素质教育思想在我省教育工作上的具体体现,其目的是通过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以树立文明校风,最大限度地“让学生成才”。那么,基础教育如何使学生“成才”呢?它的具体涵义是什么呢?众所周知,基础教育是作为一个公民的最基本的要求,是从各方面为其发展打下较为广泛的基础,“是提高民族素质的奠基工程”。体现在广大学生身上,即为:为身心健康成长打基础,为进一步学习打基础,为将来步入社会打基础。由此,我们可以对“成才”作一简要的界定:“让学生成才”即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