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学生在解答应用题时,往往因为不重视审题,不会审题,而导致无从下手或解错题。因而,要想提高解答应用题的能力,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下面就我在教学实践中指导学生审题的几点做法予以介绍。一、“三读题”法读题是审题的前提,是基础,因此我要求学生至少“三读题”。一读:了解性地读,弄清题目情节,明白事理,了解大意;二读:理解性地读,边读边动手划出条件、问题、关键句,边读边思考;三读:分析性地读,精读深思,将应用题转化成文字题、实物图、线段图等,思考已知与已知、已知与未知的数量关系和如何列式等,对解题做…  相似文献   

2.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题教学是其中的一个难点。学生往往被应用题的复杂结构弄得糊里糊涂,不知所措,以致在解应用题时,总不免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分析原因,主要与缺乏正确分析题意的方法有关。针对这一问题,我在讲授应用题的有关知识时,更注重探索和培养学生解应用题能力的方法。 我教学生解应用题的一般方法步骤是:一读、二找、三分析、四解答;“一读”是指读懂题目的意思,明确题目的目的与要求;“二找”,是找出已知条件和未知因素及其基本结构;“三分析”,是指解剖题中条件与条件、条件与问题之间的数量关系;“四解答”即依题意列出算式和进行解答。在这四大步骤中,最关键的一步是分析。那么究竟怎样才能使学生学会分析呢?一般的教学方法是:用“画图法” 分析题意结构,再列出小标题、算式,然后进行解答,结果在低年级虽比较理想,但对高年级较复杂的应用题来说,“图解法”却不易明晰地表达其内在的复杂蕴含关系,学生也不易理解。说明形象的教学法不适应抽象思维的。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我经过琢摸,抓住小学高年级数学应用题题意结构的一般因素设  相似文献   

3.
在一步相差关系的应用题中,我主要采取“一读,二找,三想口诀”的教学方法。一读:主要是让学生读懂带有“比”字的关键句,以  相似文献   

4.
学生在解答应用题时,往往因为不重视审题,不会审题,而导致无从下手或解错题。要想提高解答应用题的能力,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下面介绍我在教学实践中指导学生审题的几点做法。一、读题法读题是审题的前提,是基础,因此我要求学生至少“三读题”。一读:了解性地读,弄清题目情节,明白事理,了解大意;二读:理解性地读,边读边动手画出条件、问题、关键句,边读边思考;三读:分析性精读,精读深思,将应用题转化成文字题、实物图、线段图等,思考已知与已知、已知与未知的数量关系和如何列式等,对解题做到胸有成竹。二、补…  相似文献   

5.
我们在小学就学过设未知数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七个字):审——设——找——列——解——验——答.“审”就是首先要审清题意:“设”就是设未知数,一般来说怎么问怎么设;“找”就是找等量关系;“列”就是根据等量关系列出方程;“解”就是解所列的方程;  相似文献   

6.
列方程解应用题是第八册“简易方程”这一章的主要内容.在小学阶段只要求学生初步掌握用方程解一至三步的便于用方程解的应用题,即用算术法解需要道解的应用题.本节出现的应用题有很多是以前学过的,或是与已学过的应用题有联系的.应该正确理解用算术法解应用题与用代数法(列方程)解应用题的关系.这两种方法都需要分析常见的数量关系,运用四则运算;都需要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问题并加以解决,这是它们的共同方面.它们的主要区别  相似文献   

7.
列分式方程解应用题与列整式方程解应用题的思考方法和步骤基本相同:审题、设未知数、找等量关系、列方程、解方程、检验、作答.但要注意两点:一是列分式方程解应用题是用分式表示数量间的等量关系;二是列分式方程解应用题既要检验是否为原方程的根.又要看是否符合实际问题的实际意义.下面以2006年中考题为例进行说明,供大家参考.  相似文献   

8.
小学生学好列方程解应用题的关键是在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的基础上,找出应用题中数量间的相等关系,正确列出方程。在学这部分知识之前,学生习惯了未知数不参加列式,用算术法解应用题的思路,得数即为所求。而用方程法解应用题时,未知数不但要用字母表示,而且要参加找相等关系列方程,所等并非所求。在解题思路上和算术法大不相同。相等关系如何找?方程怎么列?学生不习惯,甚至茫然失措。针对这种情况,根据小学教材的知识范围,我在教学中进行了一些尝试,把列方程解应用题如何找相等关系的教学分成几个类型来进行,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现介绍如下。 在教学中,要教给学生根据应用题中数量关系的特点,确定比较合适的方法来找相等关系。总的来  相似文献   

9.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应用题的教学既是个重点又是个难点。如何将解应用题的方法让学生轻松愉快地掌握,是摆在每个数学教师面前的一个课题,传统式的教学方法产生的恶果是学生两级分化在严重,程度参差不齐,使我们的教学因无法“两全”而陷入困境。为此,我尝试了“诱思探究”法进行教学,收益实在不浅。一、由浅入深,从易到难,“问题式”诱导思维是开发学生智力的关键。解应用题的第一关就是审题,如何审题是能否正确列出方程的关键,因此,我先让学生反复地去读题,然后将事先准备好的问题逐一展示出来。i.题中的已知量有哪些?2.未知…  相似文献   

10.
应用题数量关系的“连线分析”,是一种简便易行的分析方法。它可分“一画”、“二连”、“三分析”三步进行。一画。在审、读应用题的过程中,将已知数量、未知数量及关键词语,用线条画出来,并弄清它们的意义。二连。用线将已知数量中有直接联系的连结起来,并要求想一想:根据这两个数量,可求出什么数量?  相似文献   

11.
列分式方程解应用题与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类似.但要稍复杂一些.解题时要注意检验,一是要检验所求的解是否是原方程的解,二是要检验所求的解是否符合题意.解题时应抓住“找等量关系、恰当设未知数、确定主要等量关系、用含未知数的分式或整式表示未知量”等关键环节,正确列出方程,再进行求解.另外,还要注意从多角度去思考、分析.注意检验和解释结果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2.
列方程解应用题是中学数学的一个重点、也是难点。如何找出应用题中的等量关系从而列出方程是解应用题的关键,而部分学生、尤其是中差生,面对着应用题中给出的众多数量、最困难的就是找不出等量关系,不知应该用什么关系来列等式,如行程问题学生不知是通过路程来找等量关系,还是通过时间来找等量关系,我在教学中,  相似文献   

13.
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就是从现实生活或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学问题,用数学符号建立方程。这类问题大多难在如何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问题。解决这个难点的关键是找出题目中的相等的数量关系,即我们通常简称的相等关系。我在教学实践中探索总结了六种找相等关系的方法,遵循这些方法去找相等关系,就可以让学生顺利解决列方程(组)解应用题的问题。一、利用题目中的关键语句直接找相等关系有些应用题的文字叙述中就包含了能体现相等关系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初中数学应用题题型很多,如行程问题、数字问题、工程问题、面积问题、增长率问题等等.列出的方程有一元一次方程(组)、一元二次方程、分式方程,不管什么题型的应用题列出的是什么方程(组),我总结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步骤可以用七个字概括:审→找→设→列→解→验→答.其中找等量关系和列代数式是关键.  相似文献   

15.
根据等量关系列方程是我们解应用题的常用方法.但有的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是不等关系,怎样解这类应用题呢?我们可以仿照列方程的方法,根据题目中的不等关系列出不等式,再解这个不等式,便可获解.这类问题的特点,就是在表达数量关系时常出现“至少”、“至多”。“大于”、“小于”等词语.其解题程序可归纳为:审题——设未知数——找不等关系——列不等式——解不等式——检验并作答.列不等式解应用题,教材只在《代数》第81页出现一例,而数学竞赛中十分常见,近年来的中考题开始出现并渐渐流行起来,因而掌握其解法十分必要.下面…  相似文献   

16.
列分式方程解应用题与列整式方程解应用题的思考方法和步骤基本相同:审题、设未知数、找等量关系、列方程、解方程、检验、作答.但要注意两点:一是列分式方程解应用题是用分式表示数量间的等量关系:二是列分式方程解应用题既要检验是否为原方程的根.又要看是否符合实际问题的实际意义.下面以2006年中考题为例进行说明.供大家参考.  相似文献   

17.
小学里,我们学习了用算术方法解应用题,进入初中之后,我们学会了用方程方法解应用题,现在我们又学习了用函数解答应用题.用算术方法解应用题,关键是列算式;用方程方法解应用题,关键是列方程或方程组;用函数知识解答应用题,关键又是什么呢?关键当然是求出蕴含于实际问题中的函数解析式,然后运用函数性质去解答各种各样的实际问题.  相似文献   

18.
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是初一代数中的一个难点.有些同学在学习时感到困难的是如何从题目中找相等关系列方程,我们通过学习课本上的例题,现总结得出找相等关系列方程的几种方法. 一、列式法即将题中关键语言列出代数式找出相等关系列方程.  相似文献   

19.
抓基础 简单应用题是学好较复杂应用题的基础。教师应严格按照“读、找、想、列、算、查”即“读题目、找条件和问题、想解答方法、列式、计算、检查”的顺序教学应用题。不图快,不怕烦,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掌握应用题的一些基本结构和数量关系。 加问题 就是在原来简单应用题的基础上再增加一个问题,使之成为较复杂的应用题。如“一个林场用喷雾器给树喷药,2台喷雾器4小时喷100棵。照这样  相似文献   

20.
将集合、对应思想应用于小学数学教法,可以简化繁琐的思维过程,收到良好效果。我用“对应图”指导学生解分数、百分数应用题的尝试就是一例。一通过对具体事例的分析,使学生初步具有“对应”观念,并学会画“对应图”当进行第一类分数应用题教学时,就让学生初步具有“对应”的观念。如解“某校学生一年级有140人,二年级有170人,三年级有160人,四年级有180人,五年级有15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