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不知源自何时,教师有了“教书匠”这个别称。时下,不少老师也确实安心于做一个仅把教书视作一门手艺、当作一种谋生手段的了。然而今天,当教育改革发展的趋势呼唤着“学者型教师”时,有的老师迷惑了:有必要吗?有的老师茫然了:有可能吗?有的老师踌躇了:有途径吗?答案当然是肯定的。中学教师不仅有必要,而且完全有可能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开展教学科研,使自己由一个教书匠向学者型教师转变。一、教学科研是中学教师手中的一把双刃剑科研,过去往往被视作科研工作者的专利。然而,随着教育形势的发展变化,我们倡导中学教师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从事…  相似文献   

2.
在小学里,尤其是低年级的小学生,经常向教师打“小报告”,他们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我告诉老师去。”“小报告”的内容五花八门,有的是受害者的诉冤,有的是见义勇为的检举,不管大事小事,只要他们觉得有必要一说,就会向你报告,连我任教的体育课也不例外。这个时候你会发觉自己更像一个法官,  相似文献   

3.
在美术教育中,如果我们只注重技能的训练,而忽视创新能力的培养。那么我们最多只能培养出一些画师、画匠,而培养不出真正的画家。这本是针对目前教师在艺术教育中存在“重技能轻创新”的严重现象而提出的一个警告,意在呼吁我们教师在艺术教育中要重视儿童创新能力的培养,要正确处理好技能学习和创新能力培养的关系。然而,我们很多一线教师在理解这句话时有失偏颇,甚至走向另一个极端。有的教师疑惑了:那么技能还要教、要练吗?有的教师认为:技能不要教了,让幼儿自己去探究,探究有利于孩子创新能力的培养;有的教师认为:技能还是要教、要练的,有了一定的技能才能有创新……于是,在实践中,有的老师在技能的教学方面显得束手无策,始终徘徊在“教与不教、练与不练”的十字路口;有的老师还是“穿新鞋走老路”,让幼儿在枯燥乏味的模仿练习中学习;有的老师则完全放手。让幼儿自己“摸石头过河”,使幼儿走了很多毫无价值的弯路……  相似文献   

4.
一、激发课堂交往的“情”——转变教师角色 交往的课堂迫切期待教师角色的转变。 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他的教学魅力就在于他善于与学生沟通,善于激发学生交往的欲望,从课前的师生问候就开始实现他与学生的平等交往。上课伊始,他亲切地问候“孩子们好!”,孩子们礼貌地回应:“老师好!”,他又真诚地说:“孩子们真可爱㈠孩子们又该怎样回应老师呢?他顺势鼓励孩子们说出自己最真实的,最想说的话,有的说“老师真可亲!”,有的说“老师真和蔼!”,有的说“老师真好!”等。一声真诚的问候,既拉近了师生距离,激活了学生思维,又拉开了交往的序幕。在教学过程中,于老师也一直以朋友的身份,一再激发学生交往的情绪,与学生进行民主、平等的交往。他这样引导学生:“这么美的课文,老师也想读,给老师一个机会,好吗?”当老师成功的范读博得学生热烈的掌声时,他马上接着说:“老师读得好的地方,你可以试着学一学。如果你觉得不够好的地方,请你改一改,再试着美美地读一读,好吗?”这种友好、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很自然地形成了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交往场”。  相似文献   

5.
案例一 偏重预设的答案,缺乏对过程的驾驭 在一节大班科学活动“油和水”中,教师引导幼儿将油和水混合在一起,看看会发生什么变化?孩子们有的将油倒进水里,有的将水倒进油里,并用小棒进行搅拌,结果发现变混了,搅拌之后象牛奶,有许多泡泡……孩子们纷纷将自己的发现告诉老师.然而老师一直在追问幼儿:“油和水分开了吗?”孩子一脸茫然。  相似文献   

6.
有这样一个故事:老师在教室挂上名人画像,可同学们却觉得他们熟悉而陌生,产生了这样的疑惑:自己当不了雷锋,还是好学生吗?老师无言以对。后来老师把名人画像放下,换上“老百姓”,结果孩子们觉得很真实、很亲近,因而很快乐。这位教师感叹地说:不能再扼杀孩子们心中富有生命力的“平民思想”了。  相似文献   

7.
案例一:教学三年级“长方形的周长”。教师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今天是什么日子吗?”学生思考后.有的说:“今天是一个晴朗的日子。”有的说:“这是一个美好的日子。”有的说:“是世界环境日。”可这些答案都被老师一一否定了。看到学生实在猜不出来。老师提示说:“今天是一个和老师有关的日子。”终于有一个学生说!“是老师的生日。”  相似文献   

8.
欧金昌 《广西教育》2013,(36):54-55,58
薛法根对某些“时尚”的教育口号保持着一种本能的警惕,比如对“不做教书匠,要当教育家”这句话,他就有自己的看法。他认为“匠”者有“绝活”,有“匠心”。他说:“没有一点‘匠’的技艺、‘匠’的心思,却是难以做一个好教师的。”  相似文献   

9.
一天,一个学生向我告教师的状:“因为有点私事,今天我没上课间操,也没请假,班主任老师非得要罚我在操场上跑两圈。我对老师说,这是体罚。老师说,不跑步就别上课。校长,老师体罚学生对吗?不让学生上课对吗?”我回答道:“老师体罚学生不对,不让学生上课也不对。你违纪在先,虽然老师纠正违纪行为的方式不对,但动机是出于维护学校的纪律,也是对你的健康负责,不是和你故意过不去。你没有接受教师的批评,反而指责教师体罚,这就把事情闹僵了。要想解决问题,双方都应该冷静地想一想自己不对的地方。不出操却不请假对吗?如果有错误就应该向老师承认,能够承认自己的错误是勇敢者的表现。  相似文献   

10.
使每个教师成为课程研究者是当前课程改革走向深入的客观要求,但现实生活中许多中小学教师却无法完成由“教书匠”向研究者的转化,教师参与课程研究的积极性不高、兴趣不浓,原因何在?真是“教师还不具备作为研究者的能力”吗?  相似文献   

11.
有这样一个案例:在一节教学生写数字的课上,当教师写完“5”这个数字让学生评价时,学生大声地说:“不好!”教师没有表现出丝毫不快,随即请学生指出哪里不好。学生天真而又直率地提出了各种意见。有的说:“老师将横笔写长了。”有的说:“老师写下面的竖弯时,转弯的地方不圆。”任课老师虚心地接受了学生的意见认真重写了一次。  相似文献   

12.
例一:一位教师接手了一个全校闻名的“乱”班,成为该班的第六任班主任。第一次进教室的时候,班里的秩序相当混乱,有的学生在打闹,有的学生在玩自己折的纸飞机。老师费了很大的劲才使课堂安静下来。  相似文献   

13.
笔者曾读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个教师拿出一个广口瓶。放入若干个鸡蛋大小的鹅卵石,直到高出瓶口为止,然后问学生:“瓶子装满了吗?”学生回答说:“装满了。”接着,教师往瓶子里装碎石,摇了摇,又问学生:“现在装满了吗?”有的学生回答:“可能还没有。”随后,教师又往里面装沙子,使劲地拍了拍,又问学生:“现在装满了吗?”学生们大声回答:“没有装满!”最后,  相似文献   

14.
教师要成为一个研究者,这不是一句口号,而是一个由“教书匠”向“研究型教师”转变的过程。这个过程是艰苦的,需要一定时间,仅仅靠行政命令是不能完成这个转变的。我们的体会是:只有教师的“心动”,才会有教师的“行动”,有了行动,还要让教师“激动”,换句话说,让每一个教师成为研究者,必须让广大教师想  相似文献   

15.
写不写论文?     
写不写教学论文,这对某些教师而言是个问题。从事编辑工作近十年,接触过奋战在基础教育一线各种类型的老师。不说每天要收到老师们的来稿。单是要求发表论文的电话每天也要接到若干个,有的探讨论文应该怎么写,有的则寻求发表论文的“捷径”。更有人直截了当地提出要我把由“写”到“发”给一条龙包了。要几张钞票好商量。其中,大部分人是迫于职称晋升的需要,像热锅上的蚂蚁,急于寻找出路。在这种论文发表欲过热的情况下。人们开始发生疑问:做一名基础教育一线的教师,在肩担繁重的日常教育教学工作,背负沉重的升学率压力之外,有没有必要写论文?7月底,某个名牌大学的教授在《光明日报》上发表文章说:“近年来。在全国范围内,  相似文献   

16.
教师,词典上的解释是:教员。是一种职业,是混饭的饭碗。尽管教师愈来愈难当,淘汰出局的危险随时可能发生,但还算是没有风吹雨打日晒的饭碗。因此,教师被理解成只是一个职业,一个教书匠而已,重于教书,轻于育人。教的时间长,职业倦怠就出现了,对别人、对自己的贡献的动力似乎若隐若现,若有似无。常年照本宣科,有了“教困师”,有了“学困生”。当然。职业道德好的教师是数不胜数的,“毁人不倦”的老师也不在少数。  相似文献   

17.
幽默与风趣对教学是很有帮助的,尤其对中老年教师的教学很有帮助。新学期的第一天,年轻的女班主任带进来一位五十开外的老师,向学生们介绍说:“同学们,这位就是新来的语文老师李老师……”班主任的话才刚开了个头,下面的学生就接二连三地唉声叹气起来了:“刚走了一个老娘,又来了一个老爹,真没劲!”“除了班主任和音乐老师,净是些老古董,喂,你听说过老年班吗?我们班都快要成为老年班了。学校可想得真周到哇!”……这时候,李老师开口了:“同学们,我发个言,就算是给大家的见面礼吧。我恨死自己了。你们知道为什么吗?我恨自己已经老了,明知自己…  相似文献   

18.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然会面对“进”与“退”的选择。可以说,只有有了教师“退”出来的空间,才有学生“进”的地盘。如果教师利用自己的学科知识优势占领课堂,学生就可能仰视自己的老师,将老师当做一名自己无法达到同一高度的偶像,从而有可能不思“进”取。而当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让出一条道来的时候,冲锋陷阵的是学生,摇旗呐喊的是教师,最后的胜利却是学生。[第一段]  相似文献   

19.
李伟 《班主任》2001,(12):48-48
《班主任》2001年第二期刊登了浙江省吴明老师的文章《老师不能发脾气吗?》,读后感受颇深。吴明老师从自己担任高二年级一个新组建的班级的班主任的经历中,勿庸置疑地得出了“教师也可以发脾气”的结论,认为:“虽然教师不该乱发脾气,但是,如果‘气出有因’,那么就把你的愤怒表达出来。另忘了,老师是人不是神,学生更愿意接受人性、有血性的教师。”本人就这一观点,谈谈一管之见。  相似文献   

20.
张君香 《师道》2005,(12):41-41
前几天,听了一节课。课的最后一个环节是老师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理想,有个小男孩很动情地说:“我希望自己能驾着直升飞机,去天上转一转。”老师好像对这样的回答并不满意,于是开始了他的循循善诱:“驾着直升飞机就是为了去转一转吗?”二年级的小孩子机灵得很。马上就明白了老师的意图,马上齐声回答:“驾着直升飞机,去太空探索宇宙的奥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