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论"史德"     
本文论述了史德概念的由来,史德在史学活动中的地位,中国史学重视史德的传统及局限性,认为批判地继承重视史德的优良传统,加强学风建设,是新世纪史学发展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2.
史德、史才和史学是中国传统历史学家、历史学评论家非常重视的问题。从古至今都将此作为评品史家优劣的标准。在三千多年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史德、史才和史学的具体内涵与外延总是改变着,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征。笔者借用这一概念体系,是“旧瓶装新酒”,立足于传统,结合当前的素质教育对中学历史教师提出的全新要求,联系自己的教学实践经验,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来探讨如何提高历史教师自身素质的问题,希望能够抛砖引玉。古人云:“正人必先正己”,“教人者自教”。毫无疑问,提高历史教师的自身素质是当前历史教学改革的关键。我们…  相似文献   

3.
尽管章学诚提出的“史德”,能促使史家写出真实可信的历史,但尚不足以解释何以许多史家倾其一生研史、治史,最终形成中国古代史学蓬勃发展的局面。笔者以为“史德”的另一面,即“史家的责任感与使命感”才是这种情况形成的真正原因。本文探讨了“史家责任感与使命感”形成的原因,同时阐明提倡这种道德对现代史学发展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刘知几的“三长”、梁启超的“四长”说是我国古代、近代史学研究中对史家提出的标准要求。重视支德是我国史学研究中的优秀传统。随着时空的转换,当代历史研究凸现出新的特点,遇到了新的问题,因而对史家的史德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从选题、史论、史评、文贵等6个方面阐述了当前史学研究中的道德问题。  相似文献   

5.
清代史学家章学诚说:“文史之儒,竟言才、学、识而不知辩其心术以议史德,呜呼可哉?”按照章氏之说,史家只有具备了史才、史学、史识、史德四长.才算全面合格。然以现今之时代要求,即使具备了史德、史才、史学、史识、史观、史技、史法等.也只表明一个人具备了成为优秀历史教师的条件。是不是一名优秀的历史教师.还要看“史艺”.  相似文献   

6.
史德、史才和史学是中国传统历史学家、历史学评论家非常重视的问题。自孔子始,其后的司马迁、班固、刘知几、章学诚,近现代的梁启超、郭沫若、翦伯赞等人都十分注重德才学三方面的修养,并一致将此作为评品史家优劣的标准。在三千多年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史德、史才和史学的具体内涵与外延总是改变着,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征。笔者借用这一概念体系,目的绝非是重弹阶级社会中史家陈腐的老调,而是“旧瓶装新酒”,立足于传统,结合当前的素质教育对中学历史教师提出的全新要求,联系我们的教学实践经验,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来探讨如何提高历史教师自身素质的问题,希望能够抛砖引玉。 一 国务院颁发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  相似文献   

7.
王安石的史学思想有许多值得深入探讨、研究之处.首先,王安石的史学思想具有强烈的经世精神,借鉴历史为我所用.其次,王安石对许多历史人物的品评具有开放性和创新性.再次,王安石出于对史学经世致用的要求,关注史学的求真,尤其对史家能否具备秉笔直书的史德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8.
王安石的史学思想有许多值得深入探讨、研究之处。首先,王安石的史学思想具有强烈的经世精神,借鉴历史为我所用。其次,王安石对许多历史人物的品评具有开放性和创新性。再次,王安石出于对史学经世致用的要求,关注史学的求真,尤其对史家能否具备秉笔直书的史德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9.
论史魂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文针对当前史学和一些历史学者在某种程度上的自我迷失,发出了史魂归来的呼吁。史魂即史德。史学只有保持自己独立的科学品格,史学家只有保持自己独立的学者人格,史学才能求实存真,实现历史的公正。真正的史学家,具有超越世俗的纯真与虔诚,其终极目的则在于追求更高层次的真、善、美。史德能催生出学术的永恒,学术永恒的追求也可以规范、造就纯正的史德  相似文献   

10.
章学诚的《文史通义》与刘知畿的《史通》在史文关系、史学批评原则与方法、史家自身修养上的总结达到了史学理论的共通面向,尤其是双方在秉笔直书、辨证史义、论世知人等方面的史学批评理论的互补与融合,为后世史学、史学理论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研究领域。同时,二人关于“史学三长”到“史德”概念的发展衍变及对史家自身“天职”问题的探讨,不仅为史家自身批评素养理论提供了准绳,更是为后世史家不断反思和提高自身修养提供了参考标准。  相似文献   

11.
心中的史家     
不管人们是否有思想准备,中国和整个世界都正处于一个崭新的历史转折点。在即将逝去的一个世纪里,现代科技的进步促使整个世界的面貌发生了极大的变化,新的知识结构和思维模式日渐明晰。在这样的时代氛围下,史家必然会面对一些全新的问题:如怎样把握当代的现实;如何对中国历史进行系统全面的再认识与评价等等。一言以蔽之,就是史学意识在广泛现代化的背景中应如何进行变化、调整以及坚守。史学现代化的核心是史家的现代化。刘知几曾说史家需三长:史才、史学、史识。到了清代的章实斋又增加了“史德”一项。作为一个有志于成为史学研…  相似文献   

12.
从刘知几到章学诚,都强调史学家主体的素质修养,他们在这方面的言论,概括起来就是所谓“史家四长”,即史德、史学、史识、史才。梁启超接受了这一说法,而又着重强调和阐释了“史德”修养的具体要求及其重要性,为史家修养融入了新的内涵。在新的历史背景下,当代学人作出了有明确针对性和现实意义的阐发,史家修养论不断演变丰富。对于今天的史学研究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伏尔泰的史学启蒙开启理性史学与理论治史的觉悟,导正了史学发展的方向,引领走进理性正道。伏尔泰的《风俗论》是包括东西方各国,乃至非洲美洲涵摄在内的真正世界史。伏尔泰《风俗论》重视人类精神方面的研究,开了历史研究的新蹊径新风尚。《风俗论》对史学时弊进行解剖分析:王公贵族、达官政客充当学者,历史书充满阶级偏见是弊端之一;宗教迷信使人失去理性,历史学沉迷于圣徒圣事是弊端之二;史德缺失,随心所欲臆造历史是弊端之三;历史学重视对精神文化的研究,提高了历史学的文化品位。  相似文献   

14.
“史学概论”是我国史学界正在积极建设与发展的新兴学科之一。1983年以来出版的这类著作已有四、五本。近读陕西师大出版社新出版的赵吉惠著《史学概论》,是我至今所读过的几本“史学概论”中,颇具特色和新意的比较好的本子之一。(?)集中了作者“十年来关于史学理论与方法问题教学与研究的主要成果”。这是一部思想内容丰富、理论性强、给人启迪、新颖独特的“史学概论”。这部书的主要特色之一,提出了一个比较完备的理论框架与学科教材的理论体系。中国史学自80年代始,进入了全面反思与更新观念的改革新时代。随着理性史学到科学史学的发展以及历史学在社会生活中地位与作用的提高,历史学家开始把精力转向于对历史学及历史研究活动本身的审视、反思和总结。于是逐渐形成了独立的以历史学、历史认识及史学活动为研究对象的分支学科。诸如历史文献学、历史编纂学、历史哲学、史学史等。但是,对于“史学概论”是否能成为独  相似文献   

15.
张宁 《历史教学》2005,4(1):35-38
对于历史研究而言,反设事实(或称假设历史)在进行因果分析、区分偶然和必然的过程中起着着重要的辅助作用,并且是史学鉴戒功能的逻辑基础.作为一种独立的方法,大胆假设的前瞻分析与固守事实的回顾分析相配合,能够有效地克服事后观察所带来的认识盲区,建立更具普遍性和开放性的社会理论.  相似文献   

16.
“怎样把历史课教‘活’,如何给历史注入时代的活力,让历史也有现代气息?”长久的思考和实践,使我有了一点感悟,一点收益。以“观点”为历史和现实的联结点梁启超在倡导“史学革命”时,曾狠批过封建旧史学有四大弊病,其中就有两句说到封建旧史学“知有陈迹而不知有今务;知有事实,不知有理想。”亦就是指封建旧史学记载的仅仅是过去的事实,而不去研究这些事实有什么借鉴作用,更不从纷繁的事实中摸索历史发展的规律和线索。作为资产阶级史学观的倡导者方能重视“今务”和“理想”,更何况我们从事唯物论史学教育的人民教师?虽然当…  相似文献   

17.
吕思勉是我国现代史学大师,十分重视史学的求真。他认为史实失真的主要原因有:历史真相本身不容易看透,只能靠观察者和记录者去推测;史事在传播的过程中失真;史事失真由今古之别铸成;史家的史识和史德造成史事失真;记载者认为大家都知道的史事不记载;古史“层累与剥蚀共同作用”;记录历史偏重文学笔法;史官要秉笔直书很难做到等。  相似文献   

18.
师专历史教学有三项基本要求,即讲授历史基本理论、传授历史基本知识、培养学生学习研究历史和进行历史教学的基本技能。为了实现这三项要求,我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总结制订了“在中国古代史教学中培养学生专业素质的十面方略”,广角度、多环节培养学生的史才、史学、史识和史德等方面的专业素质。这个教学方案已实行多年,对于提高历史专业学生的专业素质起了积极的作用。其内容分述如下:  相似文献   

19.
“史德”论是章学诚关于史家修养的重要理论.“史德”论要求历史撰述中正确处理好史家主观与史实现客观的相互关系,它是建立在史家“气平”、“情正”的基础上。“史德”论的实质是要求维护封建主义的“天理”、“名教”。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全球史观”是国内外史学理论界谈论较多的话题之一。“全球史观”不仅反映了20世纪世界历史发展趋势,具有明确的时代性,而且突破“欧洲中心论”的束缚,重新建构世界现代史体系;不仅重视世界整体与局部、中心与边缘的关系,关注历史的横向发展,而且强调科学革命的重要性,注重科技对世界历史的影响。同时,“全球史观”所建立的全新的、开放性的思维也有利于克服传统史学研究方法的弊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