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南宋遗民词人的独特人格魅力,表现在他们对整个人生有了深刻的内省,佛教“如梦”情怀、虚空体悟、根绝尘念的观念,构成了他们人格精神的基础,他们接受了佛教义理的影响,吸收了其中的有益因素,在词作中大量援引佛教经典文献和禅宗语录,从而在“野云孤飞,去留无迹”的境界里消解了入世与归隐的两难选择,并因此影响到他们的情感活动、创作心理及其词作的主题趋向、审美特质。  相似文献   

2.
南宋遗民词人悲剧性的生命体验使他们更易领会佛教的义理,加上地域文化的影响,他们与寺僧结友唱和,广泛交流,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并从中对佛教义理也有了较多的认识与理解,这样,就使禅宗思想深刻渗透到了遗民词人的生活方式、行为习惯、社会活动的各个方面,他们的生活态度、价值观念和审美趣味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并体现在词作的思想意蕴中。  相似文献   

3.
清初遗民词人受地域文化、晚明禅悦之风和自身悲剧性经历等因素的影响,大多与佛教有着或浅或深的联系。他们或游览寺庙、或与僧人交游、或逃禅为僧,因而大多对佛教有深刻的理解,使他们的许多词明显具有佛教思想的烙印,主要表现在词人"如梦"情怀、虚空思想、引用佛教语汇、词的苦寒意境等方面。  相似文献   

4.
词人行事,多涉释教.赵熙明显受到佛道两家思想影响,他的<香宋词>常常描摹佛教事象.佛教事象渗入现实世俗生活题材,变凡俗现实而为灵异景象,词人生活在浓浓的道教氛围里.在词作中,词人作为抒情主人公常常幻化为道教神话世界里饱览世变的仙鹤、鸿鸿.释道思想渗入词作,使其词作别具陌生情趣.词人藉此能更顺利地完成其陌生化创作.  相似文献   

5.
明清易代,给当时的文人留下了深重的创伤。身心的苦痛使屈大均逃禅为僧,然其虽没有产生宗教式的皈依心理,但佛教的思想对其影响却很大,表现在多方面:"如梦"的人生幻境、"虚空"的思想观念、佛家语汇的引用、词作的苦寒意味。其自身独特的经历加上佛教思想的影响,他的词作流露出前所未有的悲怆之感,体现着独特的美学意蕴。  相似文献   

6.
自明末清初以来,最早在马六甲生活的汉传佛教僧众,都是冒着海禁之险,投身在化外之民斩荆辟棘的异域,照料开荒民众的生死大事。他们一代接一代,经历两百余年艰苦变迁,确保了汉传佛教在南洋华人垦荒的地区继续流传。今日回顾清代在马来亚弘法的汉传佛教僧侣,他们多数人默默无名,这些法师为了随顺文盲众多的垦荒社会,从赶经忏到提出开办佛教公司兴办实业,甚至有耍杂技和开动物园的,无所不为,俱是为了能深入民间广说妙法、建立汉传佛教在地方上的经济实力和社会影响,其贡献实不能以成败评价。后人可以为他们结论:"菩萨心肠是不能以著作等身评价的。"  相似文献   

7.
张先词作中大量题序的使用,对后来词人的创作产生了极大影响。姜夔对题序创造性地继承和发展,乃是词史上的重要创获。从"轴心时代"角度考察二者在宋词题序发展流变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在"情性"与"风貌"、"情理"与"内容"、"言文"与"形式"层面观照二者在题序审美、内容、形式等方面的不同特征,以期在题序流变的过程中对他们有一个明确的定位与认识。  相似文献   

8.
词作"卓然一家"的李清照,在词作主张方面也卓有建树,大胆提出"词别一家"之说,为区分诗词之别立下界石,特别强调了词之为体的合乐特点和文学上的要求。在词作的内容上强调"主情致",在表现风格上强调"文雅",在表现技法上强调"铺叙""典重""故实""浑然"等法度。本文主要在词的形式和技法上,对李清照的创作理论和创作实践的对接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9.
日本镰仓时期的宗教改革,与日本中世经济政治制度的变革、对宋交流及旧佛教自身的弊端等因素密切相关。由传统佛教与中国佛教融合而成的镰仓六宗虽未能完全摆脱旧佛教思想的阴霾,却使日本佛教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贵族化"到"民众化"的转换,从而确立起"庶民佛教"这一大众救济的宗教形态。"庶民佛教"不仅大大推动了古代日本佛教的民间普及,同时也促进了旧佛教的改良运动,引导了中世民众的思想解放。  相似文献   

10.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志怪小说在佛教的影响下形成了一系列新的故事类型。《搜神记》中的"动物报恩"故事直接来源于佛经"动物报恩"故事,又接受了本民族文化的合理改造。它的产生受到佛教观念、本土朴素道德标准和传统财富、爵位观念的共同影响。  相似文献   

11.
32集电视连续剧《上海王》是继电视剧《上海滩》以来的又一力作,它以哲理式的思辨将儒、道、释、法思想文化进行了一次比较与融合,以全新的形式诠释了中国主流思想文化的张力与中国式理想人格范式。  相似文献   

12.
《理想国》中“洞喻”的教化意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柏拉图在理念论的基础上区分了可见世界与可知世界并确立了灵魂转向的方向。笔者主要分析《理想国》中“洞喻”所叙述的“灵魂转向”所体现出的对本体性知识的专注、德性超越的内向性及其教化的本质。  相似文献   

13.
公元前500年前后,是一个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中华文明正是在此时形成了"儒、释、道"三条文化主脉,至今唯一存活的古老文明,对中国当代社会的发展仍然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如何继承和发展,是重要的时代课题.  相似文献   

14.
杜威与蔡元培都是世界历史上伟大的教育思想家,因受西方资产阶级人格教育思想的影响,杜威构建了其"完整人格"教育理念,而蔡元培则在中国大力倡导"完全人格"教育思想。拟从杜威与蔡元培人格教育思想的内容、特性来考察他们的异同及对当今人格教育的影响及启示。  相似文献   

15.
巨赞主要从救教救世革命精神的承袭、对僧尼现实人生关怀的角度对太虚的"人间佛教"思想进行实践,这是社会转型时期佛教改革思路的摸索与尝试,为大陆佛教的现代化进程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6.
儒法道释之间的互补及融合,是一个历史的过程,它们之间的互动关系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有深远的影响。儒、法、道、释的融合是一个完整的人、和谐的人的内在要求,是人的精神世界的欲求与自足,它反映着人的存在本质的复杂与深邃。  相似文献   

17.
彭华 《成都师专学报》2010,(2):14-18,40
古中国有儒释道“三教合一”之说,但三教实际上又不可等量齐观。就伦理道德层面的功能与作用而言,佛教和道教确实是不可与儒教比肩的。佛教在中国化的过程中,便在伦理道德上自觉地选择了“儒学化”这一路径。道教在后来的发展过程中,其走向与佛教基本上如出一辙,即在伦理道德上亦不约而同地走上了“儒学化”的道路。佛教伦理和道教伦理的“儒学化”,主要体现在阐述忠孝思想作品的撰写、忠孝思想的提倡、戒律与“五常”的会通、以忠孝作为宗派立教之本等方面。  相似文献   

18.
和尚恋爱在中国传统文学中是一个禁区.汪曾祺的《受戒》却将宗教与爱情,佛性与人性和谐地融为一体.(《受戒》消解了佛教作为信仰的严肃性,漠视佛教的清规戒律,张扬人性,倡扬人们充分地享受生活,回到“人间佛教”中,构建了一个“无有众苦,但受诸乐”的美好世界。这是《受戒》中体现的佛教文化意识,也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以儒家为主流,儒道佛教精神共同构成的艺术化的人生。  相似文献   

19.
青年尼采关注荷马问题。1869年,尼采在巴塞尔大学的就职演讲《荷马与古典语言学》,探讨的最重要的问题是“荷马作为一个人是否存在?”;尼采在1872年准备写作《荷马的竞赛》,最后只写了一篇前言,将希腊世界区分为前荷马世界和荷马开始的世界,荷马世界已经是有一种文明的目神精神作引导,前荷马世界是没有竞赛精神的令人恐惧的深渊;青年尼采以这样的区分来论定酒神精神是超善恶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