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持续两年之久的人文精神论争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初,它始于《上海文学》1993年第6期发表的《旷野上的废墟一文学和人文精神的危机》一文。其导火索是发轫者所认为的文学危机。这场论争引发了很多层面的歧义。本文对这场论争的核心问题进行了考察和梳理,并对其人文思想背景进行了深入考量。  相似文献   

2.
人文精神问题的讨论与20世纪90年代相伴而生,从人文精神危机与90年代的社会转型、人文知识分子、文学的关系可以看出建构真正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人文精神,要在继承我国优良的"人文关怀"传统的前提下借鉴西方的人文主义精神,要立足现实,同时,建构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人文精神还需要一个优秀的团队.  相似文献   

3.
90年代初期的社会转型加快了文学市场化的进程。由此引发的人文精神论争,成为90年代文学的重要思潮之一。论争的中心是人文精神丧失与文学商品化之间的矛盾问题。在经历了10年左右的时间后,冷静地回顾与反思这次论争,是整体评价90年代文学价值的一个重要尺度。  相似文献   

4.
20世纪90年代是中国乡土文学的多元化时期,我们试图从现代性的震动、后现代主义的整合和"人文精神"的反思来分析它多元化的原因  相似文献   

5.
李燕  李红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07,22(3):100-103,108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使人的个性化对传统道德规范的冲击渐趋明朗,在现代社会里,人文精神将成为人自身和社会充分、全面、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和内在动力.图书馆作为读者信息需求的场所,以信息资源建设作主要内容,更应该立足于当代社会现实,以"一切为了方便读者"为图书馆管理的出发点,把图书馆建设与人文精神相联系,突出图书馆的人文精神,即图书馆的人性化,体现人的个性化,人的全面发展,人性的真善美.  相似文献   

6.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汉唐人文精神之拓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文精神的讨论是近年来的一大文化热点,然而,由于对中国人文精神的发展源流缺乏严格学理意义上的系统的清理与概括,故使讨论缺乏必要的学理基础。中国人文精神从殷周之际初步生成和春秋战国时期确立后,到汉唐时代得到了多方面的拓展。在这一时期,人文教养得到了空前的重视。这一时期的人文观念和人文教化,始终体现着这样一种精神,那就是为了张扬自强不息的人的主体性而特别强调人禽之别和文野之分,而这正体现着中国古典人文精神的一种“原始的圆满”。  相似文献   

7.
本通过对艺复兴时期人主义传统的梳理,明确20世纪90年代关于“人精神”论争双方均有失偏颇,并凸显人重建的迫切性。而王安忆的小说正是建构了一种迥异于论争双方的人价值体系,即尊重每一个个体的价值选择,涵盖现实关怀和终极关怀的双重价值体系,这样,在当下价值失范、信仰缺席的化语境中作出独特的探索和贡献。  相似文献   

8.
发轫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的城市社区建设,是对中国社会转型和城市化迅速发展过程中暴露的人文精神危机所作出的积极回应。现代社区建设的棱心就是要培育社区人文精神,用社区人文精神组织建设社会,实现社会和谐健康有序发展。  相似文献   

9.
20世纪"转形"问题论争是马克思经济学在西方经济理论界命运多舛的最为贴近的写照。20世纪初,"转形"问题论争主要限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研究"学术"圈内,以"补充"马克思经济学既有理论为基本出发点。60年代初以后,参与论争的学者的数量及其多样性以及所考察理论问题的广泛性,使得这次论争成为经济理论历史上最为显著而漫长的论争之一。80年代中期以来,"转形"问题进一步演变为新古典主义、新李嘉图主义和新马克思主义学派之间"三足鼎立"的论争态势。"转形"问题在西方经济学界论争的时落时起,与马克思经济学自身的"隐没"和"复兴"有直接关系;"转形"问题以各种方式的解决和再解决,以及各种经济思想流派之间的交锋和再交锋,体现了马克思经济学在西方经济学界曲折发展的世纪历程。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90年代以来,思想随笔发展迅猛,其主要原因是:文学生态环境的日益宽松、80年代的文化热和90年代初人文精神大讨论、二三十年代小品随笔的大量再版、读者对滥抒情散文的拒斥。  相似文献   

11.
高职院校应更加重视培养学生人文精神,而语文教育是高职院校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在高职人文素质教育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文章针对目前高职院校语文教育的现状,分析了其产生此现状的原因,阐述了利用语文学科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重要性,并提出了高职语文教育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方法与途径。  相似文献   

12.
本文分析了当代中国大学生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缺失的主要原因.并从怎样加强对大学生的人文精神、科学精神教育,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统一地融入课程体系之中等三个方面提出了教育对策.  相似文献   

13.
“人文精神”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学界广为关注的论题。学者们对于人文精神存在三类不同理解方式:或者从西方思想中的“人文主义”来界定它的内涵;或者把人文精神归结为中国古代的人文传统;或者立足于人类来理解。文章认为,对于人文精神的理解,应当以中文语境的意义为基础,综合把握西方文化中的基本观点,立足于个人与人类的自由。  相似文献   

14.
"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教育在延续人文传统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可是,语文教育失落人文传统是一种比较普遍的现象。要延续人文传统性,重建精神家园,就必须充分利用语文教材中"人文教育"资源,同时在教学时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引导学生走向生活。  相似文献   

15.
和谐不仅是当代中国社会的价值取向,也是传统中国的文化精神。在经历了一个历史的发展过程之后,和谐价值观所包蕴的和谐思维凸现了整体、辩证、对话、融通、公正和人文等诸多特征,它们为素质教育研究与实践打开了新颖的却又是历史的视窗。素质教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必须用中国的文化精神和思维方式采构建素质教育的文化理念与行为路径。  相似文献   

16.
徐复观认为中国的文化归本于心,心是一切文化的价值根源,亦是道德、艺术的价值根源。心之所出为性,所以徐复观对中国文化的考察落实于中国的人性论史上,对中国艺术精神的考察也是根基于此。徐复观认为中国文化中的艺术精神,穷究到底,只有孔子和庄子所显出的两个典型。本文所要谈的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艺术精神。孔子所代表的儒家心性是仁善,以此心性为基础的儒家的艺术精神则为美善合一。而儒家的艺术精神主要体现于音乐上,乐曲中出,即乐由性出,所以有乐合同,有仁善之音。而儒家艺术精神是道德与艺术在最高境界中的合一。  相似文献   

17.
大学语是目前高校普遍开设而又难以提起学生兴趣的一门公共课。它的目标定位目前说法不一。华东师大确立“人精神”为其根本属性,为此,我们尝试了以作家为中心的专题教学模式。实践证明,这种教学模式可有效实现激起学生兴趣,传播人精神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当代中国风俗油画表现的内容是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和风俗人情,贴近底边社会群体的生活实际与精神面貌,表明艺术家对人文精神的强烈关注,对人类生活现状的同情与人性自觉的渴望,凸显了民俗文化中的人文情怀在当今物欲社会中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9.
沈从文"特别"的经历,形成他独特的思想和气质。因此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作家们都热心政治作品的意识形态色彩愈来愈浓时,他却回避政治和权力干预,倚仗自然神灵,专注于"人性"的研究和描写。从审视民族、地域文化出发,自觉地充当现代中国文化的批判者,为此,他在作品中建构了城乡对峙的整体结构来批判现代文明在进入中国的初始阶段所显露的全部丑陋之处。作品的背后隐伏着作者很深的悲剧感。当今社会,存在有物欲横流的一面。在那里,灵魂扭曲,道德沦丧,人性泯灭。在此情况下,研究沈从文的"人性"确实是具有现实意义的。  相似文献   

20.
辽宁当代工业文学创作在中国当代文学中占有重要地位。作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实践的重要"想象",辽宁作家在多年创作流变中与全国的创作互为表征,积累了值得借鉴的经验。在尊重辽宁作家的较强现实主义精神和"工业"情结的同时,在新的历史语境下,应倡导作家避免工业环境对人性的遮蔽,扩大工业文学叙述里的场景、空间,深刻领悟"工业题材"概念的意识形态化特点以及这种文学在对当代中国"想象"的特殊作用,增强创作工业文学的史诗意识与叙事艺术的变革力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