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 毫秒
1.
汉语方言形成的原因是错综复杂的,有社会历史的原因,也有自然地理环境的原因.方言研究不但可以为推广普通话提供可资比较的语言材料和为汉语发展史的研究提供充分的语料依据,而且因为方言是语言与文化互动的结果,是文化的接触与扩散,对于研究民族文化关系史、民族学、社会学等人文社会科学,也有着重要的论证价值.因此,方言研究不仅具有语言学价值,也有着十分重要的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2.
介词“着”产生于魏晋时期,是近代汉语里较为重要的一个介词。后来随着汉语介词系统的发展,介词“着”的部分功能逐渐呈现出了没落的趋势、甚至消失。但是,在明末清初具有山东方言背景的文献《聊斋俚曲》里这个介词不但仍很兴盛,而且保留了其早期的用法。这种现象体现出了当时山东方言内部的地域性特征,具有鲜明的特殊性,对于研究汉语历史方言和现代方言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曹延杰教授所著的《宁津方言志》(原名《宁津方言志研究》) ,是《山东方言志》丛书的一个分卷 ,2 0 0 3年 2月由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标音精确、语料翔实、释义恰当、分析精到、求实创新 ,既是一部集知识性、科学性、实用性和可读性为一体的富有浓郁地方色彩的方言学专著 ,也是一部了解宁津乃至德州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历史以及风土人情的百科全书。在汉语方言中 ,宁津方言属于官话方言的冀鲁官话 ,山东方言的西齐片 ,具有较强的代表性。宁津方言内部有一定的分歧 ,内部差异主要表现在语音方面。该书从地域差异和年龄差异两方面…  相似文献   

4.
王蕊 《现代语文》2007,(10):83-83
高青县位于山东省淄博市北部,地理位置相对偏僻,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历来对其方言研究者甚少.高青方言属于汉语官话方言的冀鲁官话,在山东方言的分区中是属于西区西齐片.高青方言除了具有西齐方言一般性特点之外,另有独特之处,语音特点明显,比如其新老异读和文白异读.  相似文献   

5.
泉州方言是汉语中存古成分最多的一个方言.将泉州方言和泉州文化互为观照,可以使泉州方言的研究更为深入,同时也为闽方言的研究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6.
语言随社会发展而不断发展,分化和整合是语言发展的基本运动形式。方言流失是一定时期内语言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汉语方言发展的现状,它表明在汉语方言发展历程中,整合正处于主导地位。正确认识方言流失的原因,提出具体可行的方言文化保护对策,是保护方言文化的重要前提。  相似文献   

7.
民俗文化是广大劳动人民创造和传承的一种中下层文化现象,属于民族文化的一个部分.研究地域方言词汇的民俗文化内涵,有助于开发语言资源,为汉语史的研究提供重要的活素材,而且可以为社会学、民俗学、历史学、考古学提供借鉴,同时也有助于民俗语言学和民俗文化的研究.本文以山东临沂方言为个例,从夫妻称谓、婚丧词语、饮食词语三方面来说明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8.
方言文化既有着明显的地域特征,又是汉语大家庭中不可或缺的分支,有着重要的社会交际意义。人们的社会日常交际仍以方言或地方式普通话为主,在不少地区,包括一些官话地区,普通话仍然很不普及,方言依旧是平时最主要的交际工具,而对外汉语教学也势必会处在这种影响的包围之中。该文试图讨论方言文化对对外汉语教学造成的冲击以及解决途径。  相似文献   

9.
汉语自古就有方言差异。汉语方语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分合变迁,其演变路线错综复杂。考察现代汉语各方言形成的历史轨迹,可以汉语方言的形成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元的。现代汉语各方言是独立发展下相互影响共同作用而形成的层次复杂的综合体。研究汉语方言要重视这一客观事实,采取相应的理论和方法。  相似文献   

10.
汉语方言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岁月,它是民族社会历史以及文化演变的结果.由于汉语方言词汇长久根植于方言区人们的心灵深处,因而能够代表一定区域的文化传统,反映各地多姿多彩、风趣各异的民俗文化.  相似文献   

11.
南通历史文化作为一种地域文化,具有过渡地带文化的显著特征,这种特征可以从它的方言中得到反映。在审视以往关于汉语方言分区理论方法的基础上,结合南通特殊的地理环境和历史人文因素,探索南通地区各方言小片的形成及分异规律,提出了普通话推广与方言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12.
方言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受到它赖以生存、发展的自然地理环境和社会文化因素的深刻影响。内蒙古喀喇沁旗地形复杂、产业多样化而畜牧业发达,汉语方言喜用动物名称形容人或事物。在多民族聚居、大量移民迁入等多种社会因素影响下,喀喇沁旗汉语方言积淀了蒙古语、满语等少数民族语言的遗存,也杂糅了山东等地的汉语方言。在社会迅速发展背景下,喀喇沁汉语方言正濒临消亡。人们应该积极保护、传承这种“不可再生”、“弥足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13.
喀什汉语方言的形成是在清朝后期,属于中原官话南疆片。它在历史发展进程中不断受到多民族语言、多汉语方言的影响,在广泛的语言接触中不断产生融合,展示出别具特色的方言文化。  相似文献   

14.
代词是汉语方言中一个很重要而且较为封闭的的类别。方言受到地域、民族及文化的限制和影响很大,这使得方言具有了很强的差异性,也正是这种极强的差异性将同一文化区内相似文化的差异性展现了出来。对汉语方言的研究同时也是对文字本身及其所内蕴的区域文化的传承与保存。而这篇文章主要讨论的问题就是武威市凉州区张义镇方言中的三类代词的用法。  相似文献   

15.
民俗文化是广大劳动人民创造和传承的一种中下层文化现象,属于民族文化的一个部分。研究地域方言词汇的民俗文化内涵,有助于开发语言资源,为汉语史的研究提供重要的活素材,而且可以为社会学、民俗学、历史学、考古学提供借鉴,同时也有助于民俗语言学和民俗文化的研究。本文以山东临沂方言为个例,从夫妻称谓、婚丧词语、饮食词语三方面来说明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16.
方言难字(或本字)的考释是汉语方言研究的内容之一,这是从传统的语言文字之学到现代语言学一脉相传的,是历史比较语言学在汉语方言研究上的一个应用。搞好这项工作,有助于我们了解汉语方言分化演变的历史,弄清汉语方言之间的关系。对靖远方言里的一些难字(或本字)的考释提供了甘肃汉语方言在这方面的一些材料。  相似文献   

17.
新疆汉语方言形成的历史与新疆移民、屯田的历史紧密相连,不同的移民来源形成不同的方言特色。汉语在西域使用的历史可追溯到汉代,形成新疆汉语方言则是近二三百年的事情。文章从汉语在西域流传使用、新疆汉语方言的形成、方言分布、发展演变等方面概述新疆汉语方言的形成过程。  相似文献   

18.
关于安徽方言的分区的研究,既是安徽文化史研究的重要课题,也是安徽历史文化地理关注的核心内容。分析历史时期有关安徽方言研究和记载的相关史料,并辅以现代方言的相关内容,历史时期安徽方言的分区与行政区划和地理有着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9.
李珉知 《文教资料》2008,(33):212-214
方言和普通话都既作为汉民族的交际工具,又是汉民族的重要的文化财产.在外国学生学习汉语过程当中,因为方言与普通话差别较大,所以增加了留学生的交际难度.但是,如果留学生掌握汉语方言的词汇、文化等的知识的话,就能够扩大交际范围.本文要探讨汉语方言与对外汉语教学的种种内容.  相似文献   

20.
湘语是汉语最重要的方言之一,主要分布于湖南省境内.本文简要回顾了最近十年来湘语研究所走过的道路,重点讨论了湘语在单点调查研究、系列调查研究、分区问题研究、方言比较研究等方面所取得的成就.本文从一个侧面具体展现了改革开放以来,汉语方言调查研究辉煌发展的历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