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影响汉字发展演变的诸因素中,社会政治、文化、书写材料与工具、语言文字是四个极为重要的因素。社会政治因素,文化因素,书写材料与工具因素,我们分别撰文论述过,本文试从语言文字方面,来阐述它对汉字发展演变的影响。 另外,汉语中同音词特别多,汉语的词在语法上的变化很少,汉语方言复杂等特点,都影响了汉字的发展演变。B·A·伊斯特林在《文字的产生和发展》中说:“某一民族的文字体系特点不仅取决于这一民族的历史发展,而且取决于语言的特点。”  相似文献   

2.
本文分析了青海汉语方言谚语的修辞特点,认为青海汉语方言谚语因受地域、民族等人文因素的影响,具有语言材料“风搅雪”、雅俗并存等特点;文章还进一步分析了青海汉语方言谚语中常见的修辞格。  相似文献   

3.
语言随社会发展而不断发展,分化和整合是语言发展的基本运动形式。方言流失是一定时期内语言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汉语方言发展的现状,它表明在汉语方言发展历程中,整合正处于主导地位。正确认识方言流失的原因,提出具体可行的方言文化保护对策,是保护方言文化的重要前提。  相似文献   

4.
文章是对哈尔滨市民语言生活的一个社会语言学的调查报告。当前,随着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向前发展,我们发现俄语借词在哈尔滨方言中日渐衰微。哈尔滨本地区方言使用情况的改变,使我们看到语言受政治、经济、文化相互作用的历史过程,及在不同历史背景下语言的选择及其影响因素及其汉语作为强势语言的崛起。  相似文献   

5.
§0.“语言随着社会的分化而分化,这种分化有两条不同的道路,一条是由于社会之分化为许多地方性的组合而产生的地方方言(或地区方言,或地域方言),一条是由于社会之分化为许多集团而产生的社会方言。”(高名凯《关于社会方言》57、5《中国语文》) 汉语的地方方言较为人熟知,而汉语中因社会因素而分化的社会方言则还是一个较新的课题。本文要谈的杭州方言(地方方言)内部的两个支派,分化的因素正是诸如年龄,职业、文  相似文献   

6.
汉语方言地理学研究起步较晚,研究还不充分,文章从理论探索和实践探索两个方面介绍以往的研究成果。理论方面介绍方言地理学的研究内容,研究价值,影响因素和方言地图的底图、布点、坐标等问题;实践方面讨论贺登崧、岩田礼的研究以及关于方言分区、地理分布、方言地图的探索。学者们在方言地理学的“名称”“性质”“调查项目”“地图解释”“对非语言因素的看法”等方面还存在分歧,文章重点讨论了这些分歧。  相似文献   

7.
汉语方言调查研究近百年发展之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语方言的调查研究,现代汉语方言学,走过了将近百年的历程。本文按照时间顺序,以最重要的方言著作为纲,将现代汉语方言学的产生和发展分为“现代汉语方言学的诞生”、“现代汉语方言调查研究的发展”和“现代汉语方言调查研究的繁荣期”三个阶段,对汉语方言调查研究形成和发展的道路进行了梳理和评述。此外本文还讨论了在方言调查中,如何处理理论和事实、继承和发展之间的关系,提出要把理论和事实结合起来,在事实的基础上讲理论,在理论的指导下讲事实;继承“强调田野调查,强调语言事实”的传统,并在此基础上不断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汉语方言中,量词“头”用法十分复杂,它可以称量动物、人、植物等有生物,也可以称量无生物和抽象物,甚至在有些方言中发展成了通用量词。称量动物的“头”在跨方言分布中形成了不同的方言类型,并呈现出具有蕴含关系的连续统模式。量词“头”用法的方言共时分布不仅是历史各个时期“头”用法在方言中的继承而且是方言自身不断发展演变的结果。  相似文献   

9.
文章用编码度理论和汉外、汉语普方古综合比较的研究模式,讨论汉语的基本颜色词。上古汉语比现代汉语普通话和方言的基本颜色编码度低,现代汉语普通话与方言及方言与方言之间基本颜色编码度既存在共性也存在差异,是汉语颜色词的历史传承、变异和认知发展而导致的词汇创新造成的。上古汉语、现代汉语普通话和方言在“紫”与“褐”的发生顺序上是一致,但与基本颜色词理论的普遍发生顺序不一致,基本颜色词理论认为“褐”在“紫”前出现,而汉语正相反。  相似文献   

10.
普通话不存在语气词“在”,但在汉语史上以及现代的一些方言中“在”能做语气词,并表示不同的语法意义。文章以五寨方言为例,在考察五寨方言语气词“在”用法的同时,与汉语史上以及其它方言的用法做了比较,希求探究五寨方言“在”发展的历史源流。  相似文献   

11.
方言是每种语言必不可少的 ,汉语方言众多而且繁杂 ,从某种意义上说它增强了汉语的表达力。近年来 ,随着我国人民文化水平的日益提高 ,特别是普通话在全国的普及和推广 ,方言的影响越来越小 ,其中的利弊众说纷纭 ,有语言专家呼吁“救救方言” ,代表了部分人对方言的态度。本文从逆序词、同形词、同义词、反义词、多义词等几个方面对寿光方言土语的语汇作举例性的浅说  相似文献   

12.
本文探讨几个具有代表性的汉语助词“却”、“将”、“个”、“着”的起源、发展、演变的过程,从这个过程中去探求促使汉语实词虚化的动因:一是句法位置、组合功能德改变而引起的词义变化;二是从某个词义的引申变化导致的句法功能、组合功能的改变又反过来引起词义的进一步变化;三是其他因素如语言的接触、历史文化背景的变化以及方言等社会因素也会对语法化的发展过程施加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方言和语言史研究关系密切,四川方言和汉语史的密切关系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根据汉语史的研究可以对四川方言作进一步的说明,另一方面是根据四川方言可以更好地研究汉语史。四川方言在词义上有不少独特之处,用方言考释的形式解释现代汉语普通话中不使用的词语或者义项,可以把活的方言词语与古典文献用例两者结合,从而对汉语词义的发展演变提供活的方言证据,使古今贯通。对四川方言“挨”、“漮”、“篾”、“舔”、“争”、“鲰”之义逐条训释,即是尝试。  相似文献   

14.
我校广西文科中心贺州学院汉语方言研究团队建设正有序进行。目前该团队承担的2项国家社科项目、2项教育部项目,其中2项已完成研究工作,另2项正展开艰苦的田野调查与研究工作。此外该团队还承担了教育部重大攻关课题“中国方言文化典藏”之“广东怀集方言文化典藏”、“广西藤县方言文化典藏”2个子课题。  相似文献   

15.
辽宁盖州方言中,程度副词“通”主要用于修饰单音节形容词,通常和它所修饰的成分一起充当定语、谓语和补语。在上古汉语时期,“通”主要作动词使用,表示“到达、通到”义。随着句法位置、组合功能的改变以及词义的发展,其动词词性逐渐减弱、词义范畴不断引申,最终在明清时期发展为表“很、非常”义的程度副词。在现代汉语书面语中,“通”作程度副词的用法已十分少见,该用法主要保存在盖州方言等汉语方言中。  相似文献   

16.
“们”不但是普通话的复数形尾,而且在方言中尤其是北方方言中应用非常广泛。当前语法学界对现代汉语“们”的用法、性质、来源问题研究较为充分,这为进一步开展汉语方言复数标记“们”的研究提供了很好的范例样式和理论指导。在今后的研究中,要加大对汉语方言“们”字的田野调查力度,以此为基础,在先进语言理论的指导下,对“们”字进行全方位的研究。  相似文献   

17.
研究汉语,得从研究活生生的方言入手。泉州方言作为古汉语的“活化石”,同时承载着丰厚的闽南文化。林华东教授《泉州方言研究》就泉州方言作了深入的源流考察和理论阐释,在泉州方言语言、词汇、语法特点探索的基础上展开文化层面的系统分析,对语言的生存和流播以及泉州方言研究的方法论问题等作了富有见地的探索,提出了令人信服的见解。该书的出版,对于发掘和弘扬泉州方言乃至闽南方言、实践闽南文化生态的保护等,都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方言是每种语言必不可少的 ,汉语方言众多而且繁杂 ,从某种意义上说它增强了汉语的表达力。近年来 ,随着我国人民文化水平的日益提高 ,特别是普通话在全国的普及和推广 ,方言的影响越来越小 ,其中的利弊众说纷纭 ,有语言专家呼吁“救救方言” ,代表了部分人对方言的态度。本文从逆序词、同形词、同义词、反义词、多义词等几个方面对寿光方言土语的语汇作了举例性的浅说。  相似文献   

19.
马丽 《现代语文》2006,(8):84-85
众所周知,由于社会历史状况和自然地理环境诸多因素的制约,在不同地域里,汉语的发展是不平衡的,从而形成了互有差异的方言。汉语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汉语发展到现在,已有了现代汉民族的共同语,但仍然存在着相当分歧的方言。这种分歧既表现为不同方言之间的分歧,也体现为方言与普通话之间在语音、语汇及语法三方面的差异。  相似文献   

20.
闽南人移居菲律宾的历史悠久,并构成了菲律宾华人社会的主体,因此闽南话也成了菲律宾华人社会的通用语言。闽南话在菲律宾的多元语言文化环境中,具有适应性与传承性两个明显的特征。适应性主要表现在与他加禄语的互相借用,以及富有地域特色的新词与新义的产生,体现了海外汉语方言离开祖籍地之后的创新与发展。传承性主要表现在方言特征词、古语词与方言老词语的较好保留,体现了海外汉语方言对祖籍地方言文化的继承与保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