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阮孝绪《七录》列"佛法录"为外篇第一、"仙道录"为外篇第二,他的这种分类方法不仅受时代影响,更与他个人的思想倾向密切相关。阮孝绪出生在玄学世家,长于有天师道信仰的家族,本人崇信佛教,因此对佛道之书颇为重视。他打破王俭《七志》之例,将佛、道二录纳入"七录"之限,使二家之书与经史之书并列,抬高了二教的地位;他将"佛法录"列在"仙道录"之前,申明了自己的信仰所在。  相似文献   

2.
清人姚振宗《七略别录佚文》虽以“佚文”为名,但并不从辑佚学的角度“以搜辑佚文为事”;而是从目录学的角度“推寻端绪”,努力复原《别录》的体制,其《七略别录佚文》也成为最接近《别录》本来面目的文本。具体而言,他将《七略》《别录》作为“二书”分别写录,揭示了两者一为校雠学、一为目录学的学科分殊;分析《别录》成书始末,显示《别录》存在两个版本,一是“随竟奏上,皆载在本书”的单篇叙录,二是“时又别集众录”而成的第二个版本。以此为据,可知第一个版本只有基于校雠分工的简单分类,第二个版本则完整地承绪了《七略》的分类体系。此外,姚振宗收录《战国策》等八篇相对完整的叙录,也反映他的灼见。然而,姚振宗也存在以荀悦《汉纪》“为《辑略》之文”、因没有认识到《汉志》班固注兼取《别录》《七略》而将班注全部移录为《七略》佚文等方面的不足。  相似文献   

3.
魏晋南北朝是我国目录学发展的重要时期,无论是官修目录还是私撰目录在系统目录的建设上都卓有成效.官修目录以苟勗《晋中经簿》,李充《晋元帝四部书目》为代表,奠定了四分法目录的基础,私修目录以王俭《七志》、阮孝绪《七录》为代表,补充官修书目,其成就甚至压倒了官修书目.《七录》是魏晋南北朝书目成就的集大成,把系统目录建设推到了这  相似文献   

4.
阮孝绪《七录·序》是我国现在最早的目录学理论文篇,它明确将目录本身作为研究对象,系统梳理了目录发生、发展的历史流变,并在《七录》中设立簿录类,成为我国书目之书目的最早见存。《七录·序》以著录和分类为研究重点,在著录上强调书目要通记有无,著录图书存佚,讨论图书聚散;在分类上重视责实立名,要求根据文献发展的具体状况决定目录的体系,认为图画之篇,宜从所图为部等等,在我国目录学史上无不启迪后世而导夫先路。但是,《七录·序》对书目的提要和序言几乎没有任何讨论,因而虽有荜路蓝缕之功,却遗未臻完备之憾。  相似文献   

5.
(六)政书 政书,是以事类为中心、记载典章制度的史书。这种史书体载,今天又称典志体。 1.“政书”类目的设立 “政书”这个名称,运用到目录学上,最早见于明代钱溥编撰的《秘阁书目》。钱氏之前,史部著录此类史书的类目尚无定名。南朝梁代阮孝绪编撰《七录》,设立“旧事”类,《隋书·经籍志》因之。《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  相似文献   

6.
<正> 魏晋南北朝是我国目录学发展的重要时期,无论是官修目录还是私撰目录在系统目录的建设上都卓有成效。官修目录以苟勗《晋中经簿》,李充《晋元帝四部书目》为代表,奠定了四分法目录的基础,私修目录以王俭《七志》、阮孝绪《七录》为代表,补充官修书目,其成就甚至压倒了官修书目。《七录》是魏晋南北朝书目成就的集大成,把系统目录建设推到了这  相似文献   

7.
图书分类是目录学研究的主要对象。以此,结合古代图书多种分类法并出的特点,着重探究南朝梁阮孝绪《七录》对两汉《七略》以来的六分法和魏晋以来逐渐盛行的四分法两者都进行了扬弃和改造,为中国图书目录分类由六分到四分的转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8.
在目录学的研究中,易混淆目录和目录学这两个不同的概念,从而导致言目录学之作用,实际却充之以目录之功能。为了弄清目录和目录学的作用,本文就此问题试作四点论述,请同行专家和师友们斧正。一目录是目和录的合称。目指篇名,即书的篇或卷的名称。录指叙录,即书的内容,作者事迹,书的评价,校勘经过等之简要文字说明。目录一词,最早见于《七略》:“《尚书》有青丝编目录。”这里指《尚书》一书的目录而言;两汉刘向校书时的“条其篇目”、“录而奏之”  相似文献   

9.
李佳宇 《兰台世界》2017,(7):115-117
西汉刘向受诏主持中央藏书的整理工作,为各书写定叙录,而这些叙录被另编一书成为《别录》,时间应该在郑玄之前的东汉时期,原因有三:一者,距刘向时代最近的《汉书》并未提到《别录》一书;二者,阮孝绪《七录序》关于《别录》的叙述存在疑点;三者,《别录》一书在郑玄时才见录于文献典籍。  相似文献   

10.
论述我国古代目录学家王俭及其代表作《七志》在目录学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认为其开创了用传录体编写叙录的先河。通过分析《七志》的类目设置及王俭所出生的琅琊王氏家族和其本人的经历,揭示《七志》产生的时代特征,即“以孝为先”、“以孝掩忠”,用抽象的“德”取代具体的“忠”是其真实写照。  相似文献   

11.
近现代的许多目录学著作,对于“目录”一词的解释,大体都认为:“目”,是指篇目,“录”是指叙录,篇目和叙录合起来组成“目录”一词,如: 余嘉锡《目录学发微》:“何谓目录?目指篇目.录而合篇目及叙言之也”(中华书局,1963年版第16页). 王重民《普通目录学》:“目是篇目,指书的篇或卷的名称.录是叙录,即书的内容和  相似文献   

12.
汪浩  赵子夫 《图书馆学刊》2013,(11):112-114
《七略》《七志》《七录》作为我国目录学的鼻祖,不仅对当时的文献学发展影响颇深,也对后世目录学发展影响深远.从《七略》《七志》《七录》出现的历史背景着手,分析了3部书各自的特点及对目录学发展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目录学在中医古籍整理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录学是在对文献典籍的版本进行校勘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门对文献典籍集合整序的学问。目录学的发展源远流长,早在西汉年间,刘向父子就编制了第一部系统目录《七略》。目录学家王重民先生说:“目录学就是阐述编制和使用目录工具的理论和方法的科学”。它通过对文献的主要信息进行简略描述形成的书目信息,能对文献进行揭示与报道。  相似文献   

14.
佛学经录在中国古代书目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是在书目发展过程中出现较早的一种专科目录。本文承《佛学经录的起源及其奠基之作——中国佛经目录学新探之一》(见《图书馆界》1985年第4期),对佛教经录的初步发展和现存最古的佛教经录《出三藏记集》作一探讨。一、佛学经录的初步发展产生佛学经录的社会原因,是人们对日渐增多的佛经典籍有了“纲纪群籍”的需要,而佛学经录  相似文献   

15.
中国图书目录之起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中国图书目录起源问题,综合起来有四种说法:①校仇说,即目录起源于汉代刘向等校勘古籍的工作,如章学诚《校仇通义》主张此说。②篇目说,以姚名达为代表,他认为目录起源于“一书目录”,如《尚书》的青丝编目录(见姚著《目录学》)③书序说,就是说目录产生于《尚书》、《诗经》之序,或《易·序卦传》(见余嘉锡《目录学发微》)清人卢文弨也有相同看法。④管理说,此观点最早见于《隋书·经籍志》:“古者史官既司典籍,盖有目录以为纲纪。”近世甲骨文献的发掘,表明史官对龟册的管理过程中可  相似文献   

16.
刘歆继承其父刘向遗志,编成了我国第一部综合性的图书分类目录——《七略》,在中国目录学史上具有开创之功,他在校勘整理文化古籍的基础上创立了撰写叙录、总序、大序、小序等方法,对后世目录学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邓建 《图书馆学刊》2009,31(10):81-83
通过对正史艺文(经籍)志中的“目录之目录”——簿录篇和目录类进行考察,可以窥知中国古代目录学的发展流变。《隋书·经籍志·簿录篇》是中国古代目录学史上的首例“目录之目录”,表明中国古代目录学发展取得重大突破;从《旧唐书·经籍志·目录类》到《清史稿·艺文志·目录类》,“目录之目录”不断发展,渐次兴盛,展现了中国古代目录学逐渐走向鼎盛的轨迹。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古典目录学中史部之演化轨迹述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史部是古典目录学四部分类体系当中的一大部类。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系统叙述这一部类的形成和演变过程。文章着重指出,在处于初始阶段的两晋南北朝四部分类体系当中,还没有地理和谱牒两大子目;唐初编纂的《隋书·经籍志》,始将地理和谱牒这两类书籍列入史部,乃是借鉴了刘宋王俭的《七志》和萧梁阮孝绪《七录》这两部非四部分类目录的类目设置;在此基础之上,史部目录始得以逐渐完善。  相似文献   

19.
王俭出身于世家大族,他在图书目录学上的贡献主要是主持撰成《宋元徽元年四部书目》和《七志》,其中《七志》的修撰充分反映了王俭在图书目录学上的才识。其私人编目、著录今书、创立传录都是前人所无,无论在当时,还是对后世都产生过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20.
对《七志》“经典志”之《孝经》居前,结合其时政治背景作出合理解释,对王俭先道后佛、阮孝绪先佛后道的不同,联系当时文化大势进行了详确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