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现代道义逻辑开创者冯·莱特在道义逻辑起源问题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观点。他认为,道义逻辑是模态逻辑的一个分支,基本的道义概念可被认为类似于基本的模态概念。为了更深刻地研究道义逻辑与模态逻辑间的联系,还提出了条件逻辑理论,从而使得对遵义逻辑起源的研究呈现出多样性。  相似文献   

2.
IF逻辑全名为独立友好的一阶逻辑,于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由欣迪卡提出.欣迪卡发现在数学和自然语言中,不但存在传统一阶逻辑所刻画的量词之间相互依存的情况,有的时候还有不存在依存关系、相互独立的量词.为了刻画这种现象,他向一阶量词逻辑引入一个独立指针“/”,表示指针上面的量词与指针下面的量词不存在依赖关系.IF逻辑在句法上是对一阶逻辑的直接扩张,表达力相当于二阶逻辑.之后,Bradfield尝试将IF逻辑的思想用于表示计算机系统执行路径的相互独立,用模态之间的独立来表示事件之间的独立,发展出IF模态逻辑.IF模态逻辑是模态逻辑的一个新兴分支,还存在很多有待深入思考和探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IF逻辑全名为独立友好的一阶逻辑,于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由欣迪卡提出。欣迪卡发现在数学和自然语言中,不但存在传统一阶逻辑所刻画的量词之间相互依存的情况,有的时候还有不存在依存关系、相互独立的量词。为了刻画这种现象,他向一阶量词逻辑引入一个独立指针"/",表示指针上面的量词与指针下面的量词不存在依赖关系。IF逻辑在句法上是对一阶逻辑的直接扩张,表达力相当于二阶逻辑。之后,Bradfield尝试将IF逻辑的思想用于表示计算机系统执行路径的相互独立,用模态之间的独立来表示事件之间的独立,发展出IF模态逻辑。IF模态逻辑是模态逻辑的一个新兴分支,还存在很多有待深入思考和探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形式逻辑是关于断定的逻辑(Logic),辩证逻辑是关于描述的逻辑(Logos)。通过对性质判断的非反否定演算,将形式逻辑的断定否定演算,辩证逻辑的描述否定演算,认知模态逻辑的真假断定否定演算与规范模态逻辑的对错断定否定演算及其相互间的辩证否定演算,都归结为非和反的哲学否定演算。由此,所述四种相对独立的逻辑演算分支就可通过哲学的非反演算而内在地统一起来了。  相似文献   

5.
动态逻辑的证明系统揭示了典范模型的一些比较特殊的特征,即程序的不协调性。在标准的模态逻辑证明系统中,真值引理指在典范模型的世界里真的公式集.正好是由这些公式所组成的极大一致集,该公式集是由哪个世界来识别的,称之为公式协调性,相对于程序来说就称为程序协调性。使用协调的原因在于当公理和程序都是协调的时候,典范模型的语义和证明理论是完全一致的。在此给出了无穷的动态逻辑的证明系统,即命题动态逻辑的一个强完全性的证明系统.是相对比较简单的系统,这使得证明也相对比较简单,但却可以很容易地扩张为其它的模态逻辑。同时证明了该典范模型不是程序协调的.而是公式协调的。  相似文献   

6.
本文运用模态逻辑中的“可能世界”理论,对夸张做了有理有据的逻辑剖析,给夸张这一变异辞格找到了逻辑支点,并给人们构置夸张提供了可操作的“超过现实世界之实,不越过可能世界之度”的逻辑方法。  相似文献   

7.
因果必然性的性质是什么?因果必然性和归纳概率的关系如何?我们将给出因果陈述逻辑的自然语言系统,同时也对该形式语言的范围以及用形式化来界定的一般特征进行阐述。把因果陈述逻辑看作是一个形式语言,从而讨论这种形式语言的基本的性质。条件化模态逻辑的最大特点是把模态演算建立在演算的条件逻辑的基础上,它用条件蕴涵来定义可能、必然等模态算子,并在此基础上研究条件模态算子之间的关系,使它成为与古典模态逻辑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新的模态逻辑系统。  相似文献   

8.
︽广义模态逻辑︾出版○陈波弓肇祥教授的《广义模态逻辑》一书已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该书具有以下三个特点:一、内容详尽,涵盖面广。这主要表现在:1全书论述了模态逻辑、时态逻辑、道义逻辑和认知逻辑,几乎包括了广义模态逻辑较为成熟的全部内容,这在国内...  相似文献   

9.
可能世界是一个强有力的理论概念,它能阐明和解决许多哲学和逻辑难题,它是深入研究模态逻辑的基础,是研究自然语言逻辑的有力工具。  相似文献   

10.
现代模态逻辑的多元视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模态逻辑作为一个新兴的逻辑学科,产生了非常之多的模态系统,这些系统的起源是多元的;模态逻辑的历史发展经历了语形时期、经典时期和现代时期;在模态逻辑的现代时期,计算机科学的发展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对模态逻辑能够用来干什么以及模态逻辑如何付诸运用的期待。  相似文献   

11.
习得逻辑的研究对象是人们在生活的各个领域中伴随着语言运用能力的发展而自然形成逻辑智能的过程。习得逻辑有基础逻辑和应用逻辑两大分支。基础逻辑包括了语文逻辑和数学逻辑。应用逻辑可以分为日常生活逻辑、工作逻辑和学习逻辑。亚里士多德和皮亚杰分别是语文逻辑和数学逻辑的奠基者。诞生在20世纪70年代的非形式逻辑是应用逻辑走向成熟的起点。  相似文献   

12.
比较逻辑学是基于各类逻辑学的一门综合性理论学科,它以三大逻辑体系的平等对话为前提,突出比较意识、比较思维与比较方法的自觉运用,有自己特有的学科特性与学科视域、学科范畴。比较逻辑不在于“比较”,而在于“汇通”,“比较逻辑”不是或不仅仅是“逻辑比较”,比较逻辑有其特殊的“比较视域”,“比较逻辑学”理应成为一门独立学科。比较逻辑学可分为叙述的比较逻辑学、评价的比较逻辑学与汇通的比较逻辑学三个层次。  相似文献   

13.
1978年以来,经过20多年的奋斗,我国逻辑教学与研究取得了不斐的成绩,并已初步实现现代化,但仍存在着不当的逻辑观、普通逻辑和现代逻辑的地位、逻辑学学科归属等问题.树立正确的逻辑观,坚定不移地走现代逻辑教学与研究的道路、大力普及和推广现代逻辑知识、根据培养目标的不同,分别开设现代逻辑课程和批判性思维课程.  相似文献   

14.
用逻辑观念审视一百多年来中国逻辑研究的范式,可以把既往的研究成果和研究队伍,根据三种逻辑观念较为清晰地分成三大类别,论证了逻辑观念在中国逻辑研究中的重要作用;倡导文化逻辑观,拓展中国逻辑研究的研究领域和发展方向,是中国逻辑研究创新发展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5.
在各类逻辑课程的教学中,逻辑学教师容易忽视"逻辑"概念自身的内涵.这一行为所导致的直接后果是,学生学完之后仍不知逻辑为何物,而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也不自觉地偏离"逻辑"的内涵.根据学生的知识背景和各类逻辑课程所欲达成的目标,我们选择了三个不同的角度来引出"逻辑"的内涵,以期引起相关的讨论.  相似文献   

16.
每一个真值函数三值命题逻辑都可以翻译为模态逻辑系统S5。定义一般的三值命题逻辑的真值函数,并给出将任意的三值逻辑命题公式翻译成为模态公式的翻译方法。证明了每一S5模型,都存在有一个等值翻译的三值赋值。给出了一个将LP和K3翻译为S5的线性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17.
中国逻辑元研究的成果,是学术探索继往开来的新起点。西方学者的元研究理论.可作为中国逻辑研究的借鉴。《公孙龙子·名实论》、《荀子·正名》和《墨经》的名辩学说,是先秦第一层次的名辩元逻辑。《公孙龙子·名实论》和《墨经》总结正名的逻辑规律,《小取》的“推”式论证和《墨经》的“止”式论证,是先秦第一层次名辩元逻辑的范例。诸子百家争鸣辩论的应用逻辑。是升华先秦第一层次名辩元逻辑的对象逻辑。现代学者以先秦第一层次的名辩元逻辑为对象逻辑,经过创造性诠释和改造转型。建构第二层次的名辩元逻辑。创造性诠释和改造转型,对原生态的先秦名辩来说.是必要的。先秦学者用古汉语表述的名辩,不经创造性诠释和改造转型.不便今人认知与应用。对先秦名辩的创造性诠释和改造转型。融会贯通古今中外逻辑,建构适用于全人类的世界同一逻辑。汲取中国学者独创的逻辑精华。  相似文献   

18.
数学、逻辑、物理学、化学、天文学、地理学和生物学七大基础学科,是全人类共同的科学基本知识。渊源于西方的逻辑是全人类共同的思维工具,是研究中国古代逻辑的正确方法。中国古代逻辑是百家争鸣辩论和朴素科学认识的思维工具,元典是《墨经》、《荀子.正名》和《公孙龙子.名实论》。《小取》定义的推式论证(归谬法),是中国古代思想家逻辑敏锐性的典型例证。中国古代逻辑研究的最大困难,是古文献解读和中西逻辑比较研究科学方法的正确运用。借鉴希尔伯特元数学纲领和塔尔斯基语言层次论的观点,当今中国古代逻辑研究是对中国古代逻辑的元(后设)研究。中国古代逻辑研究与邻近相关学科的研究,必然发生相互作用和影响,借鉴彼此的研究成果与方法。当今用发达完善的西方逻辑方法和现代语言来从事中国古代逻辑研究,促进中国古代逻辑的现代转型,中西逻辑兼容,使中国古代逻辑转换为现代人易于理解和运用的知识形态,可继续发挥中国古代逻辑为现代人类服务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9.
说谎者悖论作为古老的逻辑之谜,深深地吸引着众多的逻辑学家、哲学家、语言学家去探究它.一般认为巴威斯等人借助情境语义学对说谎者悖论做出了相对合理的解释.尼科洛夫在模糊逻辑和直觉模糊逻辑中引入巴威斯等人提出的一些定义和结论,从而说明说谎者语句在模糊逻辑和直觉模糊逻辑中不产生悖论.  相似文献   

20.
对诸如未来偶然命题,二值逻辑解决不了,三值逻辑应运而生。如今,三值逻辑理论沿着不同路线已得到迅速发展,其应用范围也日益广泛。主要的三值逻辑系统有L3、B3、K3、R3、P3。它们都对二值逻辑的限制有所突破,都在某种意义上显示出"亦此亦彼"的性质,它们之间以及它们与经典二值逻辑之间具有内在的区别和联系,反映了各自产生的背景与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