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她的采访对象多是文艺界大师、学者、专家,她的采访对象令多少记 者可望不可及,巴金、冰心、季羡林、臧克家、丁聪、马季……在她面前,时而 放声大笑,时而凝神沉思,敞开心扉、倾吐心声。她的人物专访见报后,好评 如潮,同时也成为报纸、电视台争相采访的明星。但是,如果以为她是某名 牌媒体的大记者,就大错特错了,这个与大师对话、与媒体“亲密接触”的人,今年只有13岁,她,就是人民大学附属中学初一年级的张苗同学。采访秘 张苗最近一次作为记者在媒体露面,是中央电视台的“夕阳红”节 目,荧屏里的她,活泼可爱、大方利落,…  相似文献   

2.
从"媒体崇拜"到公信力危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有才 《青年记者》2006,(23):41-42
“媒体崇拜”不是公信力 “媒体崇拜”在我国的产生有其历史根源,其基础是化缺乏对化的渴求,主流是信息缺乏对信息的渴求,尖端是思想缺乏对思想观念的渴求。在建国后到改革开放前的时间里,新闻媒体广泛刊登各种指示并要求受众进行学习,其宣传作用被广泛而巨大地使用,媒体已经不单纯是媒体,而是承担了一定“政府件”作用,很多人甚至要在媒体信息的字里行间读出国家政治的重大变动。在这种情况下媒体的地位被时局抬升,“媒体崇拜”广泛存在,对于普通民众而言,媒体是真理和正义的化身,是党和政府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报纸上这么说的”影响和左右着人们的社会生活。  相似文献   

3.
围绕王菲生产、锋芝恋、李湘夫妻关系、翁帆怀孕等等,这些“八卦新闻”被不少媒体大炒特炒了一番,余烬犹热。对此。引起了一些人.尤其是某些好为民众指点迷津的时评家们的批评。他们把媒体的这种报道说成是唯利是图、追腥逐臭、不顾社会效果,说媒体放着那么多的国计民生大事不去报道,却大肆渲染名人隐私,甚至是以揭人伤疤痛处为乐趣,格调低下。这些说法都没有错,低俗之风理应批评、制止。  相似文献   

4.
所谓“他者意识”,就是视“他人”为一种异己的、陌生的、危险的存在者。浏览报纸,发现有些媒体存在着强烈的“他者意识”。与社会学和哲学上的“他者意识”稍有不同的是,“他者意识”在本文有两层意思,一是指媒体自己置身于社会之外,以“他者”的眼光,在社会新闻方面主要是以猎奇、窥视的眼光,来观察社会,忽视自己是社会组成的一分子这样一种心态;二是指媒体在报道某些弱势群体时,把他们视作为“他者”、外来物,不纳入所在社群的这样一种潜意识。媒体作为社会理性、客观、公正的一面镜子,作为整  相似文献   

5.
万闻 《新闻知识》2004,(12):21-22
“我觉得一个新闻工作,站着就是一杆猎猎的旗,奔走着一条迢迢人生的路,智慧地思考着社会人生一卷大书,把个人的理想奋斗融入社会洪流中。”  相似文献   

6.
2010年1月,我带着"世博会"的采访任务在美国底特律采访北美车展.然而,海地大地震的消息让一切都发生了改变.地震发生48小时后,我已然踏上了前往海地的航班.那时的我不知道在那里我可以向谁求助,不知道自己在哪里落脚,更不知道自己是否会遭遇新闻中说的治安事件,心里只想着太子港.又过了一个48小时,夜幕中,我作为上海第一家媒体记者,进入了海地.从"世博会"到"太子港",我接受到的是被连降几级的落差,可是,就在这个克服千辛万难的过程中,我体会到了两者的共同之处,这份感悟和经历,实在难得.  相似文献   

7.
奥巴马走了,王紫菲红了.我一点也不感到奇怪.当天网络直播的时候,就有网友在twitter上说,这个姑娘一定会"火"起来.王紫菲本人感到惊讶,是因为她不够了解中国的媒体环境.  相似文献   

8.
"曾子的曾,孔子的子,墨子的墨",这个叫曾子墨的女记者以在镜头前知性、沉思的风格让人印象深刻.从"财经点对点"到"社会能见度",曾子墨在更加宽广的舞台上释放着自己的激情,并以独特的视角和思考践行着"拷问民生、叩问生命"的媒体责任. 凤凰卫视知名主持人曾子墨说:"我很享受现在的工作,也很幸运能够有一份自己满意、开心的生活."这份让她享受的工作,就是"社会能见度".作为该节目的主持人、记者,曾子墨想和她的同事一起,用镜头记录正在转型时期的中国,也许同时被记录的,还有她自己在转型中成长的身影.  相似文献   

9.
戴晓蓉 《新闻知识》2005,(11):91-93
关于媒体在司法报道中的角色定位,到目前为止在业界、学界都一直是个很有争议的问题:有部分人认为,媒体发挥其应有的功能,对于社会生活进行干预,对于司法行政等社会环境进行有效的监督,这种舆论监督是合理合法的,不存在所谓的越位现象;然而,也有越来越多的专家学开始纷纷指出,目前在我国,媒体在其影响力迅速扩大的同时,其角色功能产生了一定程度上的异化,  相似文献   

10.
宋伟龙  赵娅莉 《今传媒》2007,(10):56-57
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科学之树越来越枝繁叶茂,突飞猛进的科学技术在不断改变着社会的面貌,影响着人类的思想,同时也在直接或间接地改变人们的生活.媒体在科技传播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而电视又是当今多种传播媒体中影响力最大的"第一媒体".  相似文献   

11.
赵怡 《新闻窗》2006,(5):101-102
毫无疑问,在现代社会,作为把持大量信息资源的媒体具有其他社会平台不可比拟的强大话语权,这种话语权的拥有同时也要求着媒体必然具备高度的道德自律性和社会责任感,公益广告的发布是媒体对这种责任感的一种物化表现。它既表达了社会主流所倡导的某种道德倾向,重要的是同时又反过来影响着媒体本身在社会中的公信力,也就是媒体所表现出的公众形象,从某种角度理解,这种公众形象就是媒体在商业环境中的竞争力。当然,利用公益广告(活动)来树立和提升具有亲和力的形象是所有企业都殊途同归的一个渠道。  相似文献   

12.
《新闻世界》2005,(6):65-65
最近和一个女友在MSN上聊天.聊到有关女人爱物质的问题。她说女人还是实在一点好.是什么样的人就做什么消费.不要老想着什么物质。虽说,对于她所说的观点.我是赞同的,不可能以自己的经济实力.去做透支消费。但其实做个物质女人.又有什么不好?这个社会本来就是物质的明社会。若是女人什么都不想要。这个社会才是没发展的社会了。女友马上微笑着反驳,看来你得找个有钱的老公才能应付得了你这种观念。  相似文献   

13.
"解读"时代--中国媒体新闻报道的新跨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晖 《现代传播》2004,(3):6-11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中国社会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变迁 ,为适应这种变革带来的社会信息需求的变化 ,中国媒体的新闻报道也正在经历着一次新的跨越 ,其中最深刻的变化在于中国媒体正在进入“解读”新闻的时代。  相似文献   

14.
我有许多要好的朋友,其中,广播就是一位最好的朋友。算起来,我们已经有20个年头的交情了。二十年来,我和广播的感情与日俱增,从她那里学到了不少知识、得到了很多友好的关心和真诚的帮助。她给我带来了欢乐,使我的生活更加充实、更加丰富多彩。从1975年起,不论是在哪里工作,不论是出差,或者探亲,收音机都是时时伴随着我。听广播时间长了,竟对她爱得如醉如痴,忘乎所以。如果有一天不听广播,就好象缺少了什么一样。我爱听新闻节目,从中央台、省电台到地市台的新闻节目,我每天早晚都听。冬季,在瑟瑟的寒风中,我带上手套拿着收…  相似文献   

15.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话题从王天定怎么进人新闻行业开始: 干什么都执着 我的特点就是力争最好,不泪落后. 我一开始不是做新闻工作的,原来在河南武险县的金融单位工作月断戮较喜欢拍照片.1981拜开女翻洽武险县委通讯组提供照片,发稿,由于喜欢拍照,后来就周至武陆县委通讯组上班了.我干什么都A着,到了县委通讯组后,非常努力地发稿,由于在各类媒体上发稿多,武陟县还爹振越合我一级工资.  相似文献   

16.
“同志,麻烦帮我查一下迁移证存根。”一个女人的声音,我顺着声音看去.一副渴求的眼神出现在眼前。我忙着向她索取相关证件:一看,吓了一跳,身份证除人头像外,什么都不清楚,户口簿上的名字据说还是她自己填上去的,她说她这是第五次到档案局。大热的天,先帮着查查看,我这样想着。  相似文献   

17.
媒体的"尖叫原理" 从传统的定义来讲,谈到媒体,我们更多想到的是,媒体是社会的良知,没有一个健康的媒体,就没有一个健康的社会.但是,在媒体越来越商业化和娱乐化的今天,媒体到底是个什么东西?在大力提倡市场化和媒体产业化的今天,毫无疑问,媒体就是一个商业企业,作为一个商业企业,媒体社会良知的功能已经丧失.  相似文献   

18.
职业的性质决定着我工作的内容:采访与写作;读书与思考。因为这种职业,我可以真切地察看到这座城市的表情,把握这座城市的脉动,感受这座城市的欣喜与遗憾。久而久之,我觉得有许多话要向她诉说。我觉得我有必要提醒她应坚持什么,反对什么;哪些不应该忘记,哪些应弃之不顾。作为新  相似文献   

19.
"非典"时期的媒体传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非典”是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虽然人类为此付出的代价目前仍在估算之中,做出全面的总结与反思肯定为时过早,但是媒体毕竟在这场遭遇战中经受了前所未有的磨炼。将其中的成败得失加以及时透析和把握,无疑对于改进媒体参与社会危机处理,加快媒体构建全面创新体系,更好地发挥媒体的社会责任,都将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这也正如恩格斯所说,一个聪明的民族能从灾难和错误中学到比平时更多的东西。  相似文献   

20.
朱盛中 《新闻天地》2008,(12):35-40
现在,我们为什么都坐在阳光下,对记忆做一些抚摸?抚摸三十年的疼痛和欢乐?抚摸着这三十年的记忆,犹如抚摸着相亲相爱了三十年的恋人,激情像沸腾的热血一样在全身奔涌。别小瞧了那些凡人小事,鸡毛蒜皮,又小又轻,但就是令人忘它不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