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中国儒家为先秦诸家学派之一。自西汉以来中国历代王朝皆以儒家学说作为社会政治伦理的理论基础。自佛教的传入与道教的兴起,中国始有宗教观念。西方学者将儒家或儒家学说译为“儒教”,以为是中国三大教派之一。但入华耶稣会士及古典哲学家却发现它是无神主义,而在关于对超自然力的崇拜和对人的终极价值的追求,以及是否存在特殊的宗教仪式等方面,他们仍断定儒家不具宗教性质。现代西方一些学者则从泛宗教观念肯定儒家为中国国教。西方学者的认识存在某些困惑和误解,其中有合理的因素与精深的见解。这有助于我们对儒家性质的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2.
首次提出了用以考察文化本质的群性文化和个性文化两个概念.认定两千年作为中国文化理论形态的儒家学说属群性文化,道家学说属个性文化.在近二百年受到疑惑、批判、冷落的儒家学说,此前有过两千年被尊重和信奉的历史.当代西方学者看重道家,是因为西方一贯的个性文化与道家吻合;而且资本社会人的异化严重,欲以道家思想济其穷.儒家学说与唯物史观有相通之处.当前和谐社会文化建设理当重新重视、继承儒家,亦可吸收道家文化.  相似文献   

3.
人类对自我的认识问题,人生问题,是中外思想史上最引人注目的一个重要问题,历代学者、思想家都把它作为揭示人类世界哲理的一个核心问题.纵观世界,在“人生哲学”这棵人类的“智慧树”上结出了丰硕的成果.尤其在中国,以儒家学说为主线的两千多年的思想文化,表现出了中国历代学者、思想家们重视人生,苦心于人生哲理的探讨,为中国灿烂的传统思想文化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在中国思想发展史上,对人类自我的探讨,三教九流,观点各异.但以儒家学说及其人生哲学影响最大,就其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以及系统性来说,也是各派学说所不及的.  相似文献   

4.
荀子兼采道、法、名、墨诸家思想于一体,却始终被视为儒家学者,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对"礼"深入系统的阐发。荀子思想在吸收先秦各家学说后所表现出的基本特征、发展趋向,集中体现和落实于关于"礼"的形上建构中。通过对"礼"的深入分析,不能不说荀子是儒家学说的集大成者。  相似文献   

5.
顾玉林 《唐山学院学报》2005,18(2):13-14,55
以先秦诸子的生命观和哲学思想为背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思维方法分析了儒家关于人的形体和精神的相关学说,指出儒家性命学说与道教养生学形神兼养的融通性。  相似文献   

6.
论儒家的和谐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儒家学说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世界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儒家思想涉及内容非常广泛,其中包涵着十分丰富的和谐思想.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挖掘儒家学说的思想精华并继承和弘扬,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特别是儒家学说中的和谐思想及其现代意义,更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和科学借鉴.  相似文献   

7.
随着宋明理学家们为儒家学说寻求终极根基根据的言论著述日趋系统,以及对人生之道的终极关怀越发强烈,学者们对圣人观或者说理想人格的探索和追求在中国哲学史上又掀起了一轮高潮。而王阳明作为心学的集大成者,在其"知行合一"、"致良知"等思想的基础上,进一步阐述了带有平民化倾向的圣人观,成为儒家关于圣人观学说发展的重要转折点,并对后世相关理论的出现或演变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8.
新安理学家程先、程永奇父子是朱子的及门弟子.程先以古稀之年从朱子学.程先排佛老,反对方士盗用儒家学说招摇惑众;重视儒家丧葬之礼,认为这关系到后世为人子者知慎终之义的问题.程永奇著述甚丰.其人性学说坚持孟子性善说,恪守程、朱关于人性二分法,论述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的辩证关系,为丰富儒家人性学说作出一定的贡献.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古代社会 ,儒家王权受命说主要根源于开国之君及其先祖的圣德与武功。不过 ,自先秦延及两汉的儒家“圣王革命”、“顺天应人”的王权受命理论在认识上 ,使得王朝的改换或传延被视为“天予人归”的必然结果。这一儒家学说对汉晋间政治既起着昭示警戒作用 ,更在一定程度上麻醉着统治者及其黎民百姓。在汉魏禅代、魏晋易姓的王朝和平过渡中 ,权臣在利用儒家这一学说时篡改了先秦儒家的由内圣而外王的真精神。  相似文献   

10.
儒家伦理道德学说是以小生产自然经济为基础,以血缘宗法关系为纽带,适应封建专制政治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儒家伦理道德学说渗透着大量的等级尊卑、三纲伦常。愚民礼教等腐朽思想,这些腐朽思想与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要弘扬的民主法制意识,自由平等思想及科学理性精神格格不人,因此儒家伦理道德学说作为整体来讲是不合时代潮流的。那种把儒家伦理道德学说视为中国现代化的“活水源头”的看法是荒谬的。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靠的是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指导,靠的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靠的是大胆创…  相似文献   

11.
为了弄清《淮南子》的文道关系,对《淮南子》之“道”作“形而上”和“形而下”的阐释。就形而上来说,《淮南子》之“道”是本体之道,《淮南子》称之为“一”;就形而下来说,是指具体的自然、社会中万物特殊的规律、法则。同时,《淮南子》也认为文艺是人的精神情感的表达,而人之“情”来源于人之“性”,“性”又本于“道”。这样就圆通地阐释了文道的关系,在本体论的视域中,赋予文艺以形而上的依据。把文、情、道纳入到一个统一的体系中,在中国文论史上第一次尝试性地进行儒道文艺观的融合,对后世的文艺思想有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先秦诸子学说为中国历代所重视。然对其观念的重视大大超过了对其思维的重视。而对其思维的研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是不待言说的。笔认为先秦儒道的思维,是人与对象的生命一体化的主体性、整体性、诗意性的心理过程。而将这一心理过程以诗意的语言及类比隐喻的方式予以表述,便形成了儒道化,儒道化正是其思维的结晶。本拟从思维的定位、思维的素质、思维的方式、思维的符号及其表达等方面对先秦儒道思维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13.
李铁荣 《闽江学院学报》2010,31(1):78-81,124
运用文本细读的方法分析“自然之道也”这一关键性问题的真正内涵,梳理出刘勰写作思路与推理方式的明线是:天地之文(道之文)一人类之文(《周易》之文)一六经之文(圣之文);暗线是:广义之“道”(老子之“道”)一《周易》之“道”一狭义之“道”(儒家之“道”)。明暗两线通过原文的中心句“道沿圣以垂文,圣因文而明道”而扭结在一起,得出的初步结论是:从论“文”的角度出发,刘勰是从老子之“道”开始,中经《周易》之“道”,而与儒家之“道”彼此和谐地融合在一起,呈现为儒道互补、阴阳相济的辩证之“道”的样式。  相似文献   

14.
从中国哲学固有发展特点出发,在对孔疏道论、器论分别剖析的基础上,强调孔疏重道论的目的是为其重器思想提供理论支撑,实现儒家修齐治平之理想;另外,还指出孔疏道器关系具有形上形下、有无、体用三种最重要的关系,体现了孔疏道器思想的深刻性、创新性。  相似文献   

15.
《中庸》是一部蕴含丰富生命哲学思想的儒家古典著作。开宗明义的“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三句话从天、命、性、道、教之间的关系谈起,既从本体论的层面探讨了生命的起源与发展,也从实践观的角度阐明了生命如何实现的问题。其中,“率性之谓道”承接“天命之谓性”和“修道之谓教”,蕴含顺应自然天性、激发主观能动性、展现自由本性等生命哲学思想的同时,也体现了十分深刻的教育意蕴。  相似文献   

16.
<庄子>对音乐的论述无形式上的系统,宇宙化的音乐是能表现"气化流行,生生不息"的天地境界"天乐".庄子讲求在"虽出人工,宛若天成"的艺术技巧修养的基础上,经过精神修养,实现音乐与宇宙的和谐为一.他强调适性之乐,注重音乐的个体娱乐性,而不是群体的政治教化.本文旨在通过<庄子>的道论,根据"法天贵真"的主旨,批判儒墨乐论,探讨庄子乐论的独特性.  相似文献   

17.
《文心雕龙》的研究者对《原道》篇提出了很多不同的观点,周振甫先生对于此篇的观点很有代表性,同时他也指出刘勰《原道》篇中的两处局限之处,一是刘勰“道”的观点偏向客观唯心主义;另一点为刘勰将“自然之文”与“人之文”相提并论。陈寅恪先生曾提出古典文学批评的一种态度——“了解之同情”,这种指导方法为现代文学批评者提供了一种独特的视野。从还原背景的角度出发,可以理解刘勰为什么有这种“不科学”的观点,《文心雕龙》的成书受《易传》的影响很大,同时还吸收了汉儒和魏晋玄学的思想,这些既是刘勰《原道》篇形成的思想根源,也导致其蕴含了两点被后人批评的消极之处。  相似文献   

18.
冯道的人生之道是儒释道三种思想的有机结合,儒家的入世济民思想是其人生之道的主干,佛教和道教思想是其人生之道的基础。佛教的禅定训练、随缘渡众的主张令冯道身心健康、智慧出众、以救民为己任。道教的乐观通达和圆融使冯道对人生世事持乐观的态度,以高超的应世技巧,与时变化,保身救民。正是依靠人生之道的支持,冯道才能在乱世长为将相,既保持自己的道德纯洁,又能以各种方式救济民众,保存文化。  相似文献   

19.
墨海玄珠     
作为一门艺术,书法当"艺"进于"道",并以对道的追求为旨归。正所谓"意,先天,书之本也;象,后天,书之用也"然而,当代书法已为物欲所蒙,玄珠渐遗。本文将从文字与书法的肇始入手,深入书法创作的内在要求来探讨书法之"道"。  相似文献   

20.
《管子》思想的一个很重要的特色,就是将道具体化为精气,认为人的身体与“精气一惠惠相关,并以此来回答《老子》关于人怎么能认识天道以及如何认识天道问题。因此“身体”成为理解其“精气说”一个重要的角度。本文正是立足于这样的认识,围绕身体和天道(精气)的关系,对《管子》的“精气说”进行一些粗浅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