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 毫秒
1.
好读书、读好书与会读书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博览群书是好事,问题的关键是读什么书,怎么读的问题.古今名人读书的经验中总结出读者不仅要好读书,也要读好书,更要会读书,学以则用才是根本.  相似文献   

2.
读书趣话     
我所讲的内容与其说是读书趣话,不如说是读书闲话为好,因为“闲”字显得比较随意,我想借这个讲坛,把自己读书的一点心得、体会和在座的朋友们交流一下。  相似文献   

3.
家庭读书活动要持久深入地开展下去,有必要建立“家读”的良性循环,这就是赋于“好读书、读好书、读书好”以全新的内容。能够开展“家读”活动的家庭和个人,一般说来都已养成一定的阅读习惯。然而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起步阶段,由于商品经济  相似文献   

4.
《出版史料》2007,(1):65-65
“每日所读之书,最好分两类:一类是精读的,一类是涉览的。因为我们一面要养成读书心细的习惯,一面要养成读书眼快的习惯。心不细则毫无所得,等于白读;眼不快则时候不够用,不能博搜资料。诸经诸子、《四史》《通鉴》等书,宜人精读之部,每日指定某时记得读他,读时一字不放过,读完一部才读别部。想抄录的随读随抄。  相似文献   

5.
羚子 《出版视野》2005,(1):44-44
最近读了贵刊2004年5期理歌的一篇题名叫《好读书,读书好,读好书》的文章,使我受到启发。古今中外,尤其中国,历代都有不少文人骚客写了大量“好读书,读书好,读好书”的楹联。我收集了一部分,从中可以看出,他们大都对仗工整,音韵流畅,富有知识性,科学陛,趣味性,使人读来朗朗上口,想来从中体味良多,教育颇深。我常常想,如果没有读书人,不知社会会是什么样子。  相似文献   

6.
读书时间     
天若有情天亦老。转眼间,已是数九寒天了。 数九那个寒天下大雪。雪夜里,最是读书的好时间。 读书,难道还要挑时间么? 也要也不要。真正的读书人,固然无论何时何地都要读书,都能读书,但什么时候最宜读书,或最合适读什么书,也还是有个说道。  相似文献   

7.
《出版史料》2011,(1):70-70
朱光潜曾经写过《谈读书》《再谈读书》文章,他说:"书籍是过去人类精神遗产的宝库,也可以说是人类文化学术前进轨迹上的纪程碑。……读书并不在多,最重要的是选得精,读得彻底。‘好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相似文献   

8.
据报道,国家发改委原主任马凯勉励青年好读书、读好书。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成立青年读书研究会,马凯出席成立大会并讲话。讲话中,他从自身经历出发,与青年们分享了他关于读书的心得体会,体现了他对青年干部加强学习、多读书、读好书的殷切期望。《中国青年报》发表雷振岳的文章说:发改委作为国家经济职能部门和政府宏观规划部门,  相似文献   

9.
怎样读书     
读书要读得好,主要取决于两点: 第一是要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结合得好。所谓智力因素,就是指感知、记忆、联想、想象、思维等能力。读书当然离不开这些能力,这些能力越高,当然对看书学习越有利。  相似文献   

10.
闲读偶记     
《欲读书结》(三联书店出版)是王蒙在《读书》杂志发表的专栏文章的结集.读书,各有各的读法.有的能把书读死,有的能把书读活、读死者,要么囫囵吞枣,要么寻章摘句,书是书,我是我,读毕掩卷,所得甚少.读活者,总把自己的思想、情感、认识、体验和书结合起来,参照、印证、分析、引申,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从而加深理解,开扩思路,进而得到属于自己的东西.这种读法,哪怕只抓到书中的某一点、某一部分,也会使自己获益良多.  相似文献   

11.
读书     
《军事记者》2009,(4):62-62
读书.当然必须是读好书.读能够滋养性灵、陶,钊青怀的好书,从中体味足不出户而神游天下的乐趣.这无疑是一种享受。古人黄庭坚说:“人不读书.则尘俗生其间.照镜则面目可憎,对人则语言无味。”常读书的人性灵有赖于书卷的滋长。正所谓“书能香我不须花”,而后达到人书交融、书中有人、人亦是书的境界。日子一天天过去,新书放成了旧书.然而书这种物件与其他的不同,它会日久弥香,带着一种沉淀的意味,每次与它接触都会从心底涌起一种融融的温馨,似是故人来。  相似文献   

12.
正如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各人的读书感受、体会亦不同.我的读书经历,概括为为三句话:爱读书,常不释卷;好读书,不求甚解;读好书,掩卷长思. 爱读书,常不释卷.余读书,自幼始,初如<十万个为什么>、四大名著等.文革时期,可读之书有限,父母下放边城,母亲在保山日报社做资料管理员,反倒能接触到各门各类之书,如哥白尼<天体运行论>等,那时正青春年少,求知欲强,青春作伴好读书,虽有些书只是半懂不懂,但却乐在其中,并逐渐养成了读书习惯,一直至今.古人有"三上"(马上、枕上、厕上)读书法,如今无固定读书时间,但亦沿袭此"三上"之法,只是把古人的"马上"变为"飞机上"、"火车上".  相似文献   

13.
读书与旅行     
<正>行千里路,读万卷书,是一种旷达的人生态度,有着超然物外的洒脱。读书与旅行,既是乐事,也是雅事,都是追求精神层面的愉悦,从而不断地提高自己的修养与素质。旅行就是读书,读山山水水、读人生百态、读风土人情;而读书就是心灵的旅行,在文字中旅行、在飘香的书页里游走、在先哲的思想里行吟。读书就是心灵的旅行,旅行首先要寻找心仪的目的地,读书首先要寻找自己喜爱的书。旅行目的地有很多,名山大川风景名胜、海外风光域外风情、  相似文献   

14.
据报道,国家发改委原主任马凯勉励青年好读书、读好书。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成立青年读书研究会,马凯出席成立大会并讲话。  相似文献   

15.
一个人要想写好文章,就得读书。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说明书读得越多,文章也写得越好。试想,如果一个人知识贫乏,又不愿读书求知识,他怎么可能写出好文章。我在这方面深有体会。入伍后,看到新闻干事写文章不费吹灰之力,而我一篇篇稿子投出去,几乎都“泥牛入海”,是何原因?知识贫乏世。我决心读书。几年来,我充分利用业余时间读了大量古今中外的书,政治的、军事的、经济的、历史的,还有散文集、杂文集、写作知识书籍等。愈是读书,愈感到自己的不足,愈有一种强烈的求知欲望。我边读书边积累资料,案头的资料越…  相似文献   

16.
“连字带空白一起读”。这是我国大学者金克木晚年的读书方法。他说:“读书也可以说是听古人、外国人、见不到面或见面听不到他讲课的人的话”。因之“听话也可以说是一种读书”。金克木这种读书方法,实际上是把书放在社会大环境下去读,读书和读社会上的大和事物结合起来。这种连字带空白一起读的方法,使许多大学者有着警世骇俗的发现。例如大文豪鲁迅在《狂人日记》中写道:“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写了两个字‘吃人’”!从“空白”处和“字缝”中看出问题的本质,这才是把读书和读人、读物结合起来,发现前人没…  相似文献   

17.
名人谈读书     
李大钊—— 在我们懒惰的人看来,多以为省出来的时间,只是为休息休息,哪知人家工作以外,还要读书。省出来的时间愈多,就是读书的时间愈多,使工不误读,读不误工,工读打成一片,才是真正人的生活。  相似文献   

18.
笔者平时酷爱“涂涂抹抹”,也 常有“豆腐块”、“萝卜条”之类的小 东西见于各类报刊,熟悉我的人们 总是问:“你的上稿率高啊,你是怎 么写的呀?” 其实,怎样写好稿,如何投稿, 名家们都已讲得很多很好了。在此 我只想谈谈自己的一点心得体会, 不管做什么事情,只有用心去做并 且锲而不舍才会有结果。写稿也如此,要全身心去投入,真情实感是天然的资源,正如诗云:“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要多读书,充分吸收各种有益的“营养”,“书到用时方恨少”,只有书读多了,心中装有一定的东西,写起稿来才会得心应手。要多…  相似文献   

19.
一个人要想写好文章,就得读书,唐代大诗人杜甫有句名言:“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说明书读得越多,文章也就写得越好。试想,如果一个人知识贫乏,又不愿意读书求知识,他怎么可能写出好文章。我在这方面有所体会。十年前,看到一位朋友写文章不费吹灰之力,而我一篇篇稿子投出去,几乎都“泥牛入海”,是何原因?知识贫乏也。我决心读书。十多年来,我读了大量古今中外的书,政治的,经济的,军事的,哲学的,历史的,还有散文集、杂文集、写作知识等。愈是读  相似文献   

20.
钱穆论读书     
钱穆有关读书的论述主要包括为什么读书、读什么书、如何读书这三个相互联系的方面。其思想特色在于:第一,融读书治学与修养德性为一炉;第二,集时代性与永恒性于一身。在复兴中国文化已被提上议事日程的时代,钱穆基于中国学术传统与自身学术实践的读书建议值得当今学界认真对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