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正有一年春节,我从北京回老家汾阳过年,电话里和一帮高中同学定下初四聚会。初四早晨,县城里有零星的鞭炮声。我一大旱就醒来,开始洗澡换衣服,心乱,像去赴初恋约会。又是一年不见,那些曾经勾肩搭背、横行乡里的春风少年,被时间平添了些陌生。到底是有牵挂,一千人围坐桌边,彼此客气,目光却死盯着对方。一个同学捧着菜单和服务员交涉,其余入假装礼貌选  相似文献   

2.
1出生环境我是1918年2月14日出生,阴历是正月初四。我是家里最小的那个,前面有大哥、二姐、三哥、四姐,我是老五。我的祖辈,从远的来说要到南宋。南宋时代,有姓关的一家人为了躲北金人,从陕西挪到南方来,从南雄珠玑巷,到现在叫做佛山市的一个镇,九江镇。原来有五个兄弟,在东南西北各占一方,富有的是西方姓关的,我们家是北方的,是穷姓,只有替人家干活。  相似文献   

3.
冯国璋的生年,1979年版《辞海》“冯国璋”条说冯生于1857年,1980年出版的《民国人物传》第二卷李宗一:“国璋”传,说冯生于1859年1月7日,即清咸丰八年十二月初四日。两说互异。 据江苏都督府旧档,当过江北护军府民政顾问官的陈鸣绪,曾为贺冯国璋的寿辰撰写过一篇寿序,其文有“今年阴历十二月初四日,为公五旬晋六寿辰,适是授江苏都督任,大功甫就,不可无介寿之词以歌颂之”句,篇未署“民国二年十二月三十号癸丑年十二月初四日”。寿序提出冯国璋五旬晋六寿辰在癸丑年十二月初四,这是探讨冯国璋生年的重要线索。  相似文献   

4.
清朝,有一位姓钱的秀才,写文章最不简潔,人都管他中叫“罗嗦先生”。甚至他的妻子都嫌他罗嗦。有一次,这位罗嗦先生赴京赶考,临走的时候,他妻子再三嘱咐他:写文章无论如何不要罗嗦。他也答应了。到京后考试完毕,当他快要返里的时候,事先给妻子写了一封家信:“吾妻妆次:前日罗嗦而令不复罗嗦矣。吾在下月即将返里:不在初一,即在初二;不在初二,即在初三;不在初三,即在初四……(以下引者略);不在二十八,即在二十九。所以不写三十日,下月因小月之故也。  相似文献   

5.
1994年农历腊月21日,孝感市市长翁行德、大悟县委书记汪昌铁等市、县10几位领导,来到大悟县芳畈镇滚河村杨家冲看望困难户杨元强、杨汉舟等6户农民,分别将慰问款递给这些农民手中.这些大山里的农民见几级领导步行几里山路深入农户问寒问暖,还带来慰问款,个个受宠若惊,有的还激动得流了泪.市、县两级主要领导腊月下旬还到偏远山乡农家访贫问苦送温暖.这是一件好新闻,可是笔者当天因事外出,不知道这件事情,没有及时写新闻报道,也没有别人写这个报道.直到第二年正月初四,脱产干部回镇报到上班,互相串门拜年,在谈及农民生活时,我才得知年内翁市长慰问生活困难户的情况.  相似文献   

6.
二十多年来,在我从事新闻工作的日子里,一个问题始终在我的脑海里缠绕:我离法拉奇究竟有多远?[第一段]  相似文献   

7.
新建的大礼堂里,坐满了人;我们毕业生坐在前八排,我又是坐在最前一排的中间位子上。我的衣襟上有一朵粉红色的夹竹桃,是临来时妈妈从院子里摘下来给我别上的。她说:  相似文献   

8.
隆德的孤寂     
一个人穿行在行人寥寥的街道里,一个人在空无一人的教堂里呆坐,一个人在安静的餐馆里吃饭,却不感到突兀,因为身边的人们似乎也和我一样孤单有时挺羡慕那些旅行特别有计划的朋友,每次出门前都会做详尽的调查分析,一路无往而不利。但懒人也有懒福,比如我。  相似文献   

9.
张振波 《档案天地》2009,(9):61-62,60
我的父亲张志杰.1924年出生在深泽县一个农民家庭。1947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曾参加过解放保定、定州、高阳等战斗。后眼睛负伤,转业到安平县工作。195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2年任安平县邮电局工会主席.1962年回到原籍深泽县工作。2000年因病去世。到明年正月初四.是父亲去世十周年的日子。  相似文献   

10.
在我的经历里,有一件策划事件特别令我难忘,就是2002年足球世界杯总决赛阶段七匹狼和互通国际的合作。当时邓总的互通国际还处于初创的阶段,而我则在七匹狼企业里担任行销企划部经理。  相似文献   

11.
正(一)当我还沉浸在爱情里的时候,有一次给学生代课,她们翻看我以前的照片问我:老师你为什么要留齐刘海?没有刘海比较好看呢!我很厌恶齐刘海,觉得它不匹配我的年龄和性格。我笑着跟她们说:因为我先生喜欢。孩子们都只有十六七岁大小,瞬间很严肃地围着我教训道:老师,爱情里女人要做自己!我很真诚地看着她们,那一刻我的眼神里一定佛光普照;我听见耳边梵音悠扬,我神圣地盘坐在白莲花上,穿越了红  相似文献   

12.
刘蕾 《中国出版》2012,(13):51-53
2006年年初,一个十分偶然的机会,我读到了商晓娜的几篇青春文学的稿子。说实话,今天我已经记不起她写了些什么故事,但是从那些故事里散发出的灵动的文学感觉和透明的青春气息却一直印在我的脑子里。我记得在那些青春文学的稿子里夹杂着几篇描写低年级小学生的故事,粗粗一读,我立刻被那些故事和故事中的小孩吸引了。感觉他们与我以往的阅读经验里的故事都不太一样,我说不清楚有哪些不一  相似文献   

13.
2005年,是科举制度废除100年!光绪三十一年八月初四日,也就是1905年9月2日,随着千呼万唤始出来的一纸清帝谕令,在中国延续了1300年的科举制度最终画上了句号。关于科举的功过是非,历来是雾里看花,莫衷一是。今天的人们,到底该怎样认识和解读科举?一、科举废除为哪般自隋、唐开科考试,历经宋、元、明、清,在这漫长的1300多年里,对科举考试,特别是对八股考试,一直存有激烈的争论。北宋年间的王安石时代,清朝的康熙、乾隆  相似文献   

14.
二十三载的兰台生涯,有很多值得回味的东西,有的触及心灵,让我至今记忆犹新,给我增添慰藉和光亮,伴我且行且珍惜,一路追寻兰台梦想,执著前进……1991年8月,我毕业分配到锦屏县九寨区彦洞乡工作,任乡政府文书。进入工作岗位的头一件事,就是整理档案,通过清理乡里近几年积存档案,很快有了文书的样子。接下来,我又被抽派到区公所,集中整理所辖乡镇历年积存的文件档案。七八个新老秘书在一间大会议室里,埋头于乱糟糟的一堆又一摞的故纸里,弄得会议室里灰尘扑扑,霉味刺鼻。那时晚上没电,靠煤油灯照明,一天下来,鼻子里都是黑糊糊的。经过4个月努力,最终整理出档案2000多册。  相似文献   

15.
人文社是圈子里的称呼,说得规范一点,是人民文学出版社。它是中国当代文学出版的一座主峰,文化传播的一条大河。在我的书架上,立着一本本人文社出版的书。在我的通讯录里,有好几位朋友都在人文社供职。如果不避套近乎之嫌的话,我可以说自己曾多次拜访过这家出版社,在它的食堂里吃过饭,招待所里睡过觉,有着深厚的感  相似文献   

16.
房客     
在纽约,我住在一个不知道能不能定义为家的地方。我感觉自己就像住在过去房客的遗迹里。客厅里有两个沙发,沙发套脏得让人不敢细看,我只好去印度人开的小店买了一卷暗红色纱丽,铺在上面。数目不明来历不明的前房客们为两张床共留下了5个床垫,有一张床一度高到我几乎爬不上去。台灯有7盏,我把有暗黄色灯罩的高高的那盏放在床边。它大概有10斤重,底座是货真价实的红色实木,我想曾经的主人一定爱过它,但是这样的爱和许多的爱一样,  相似文献   

17.
刘畅 《新闻天地》2010,(9):66-67
我走过,我看见。贫困是一种真实的存在。但是我从贫困母亲的眼睛里,看到的不仅仅有哀怨的眼泪,更有一种对苦难的坚忍和对幸福的执著。每一幅图片背后都有一个令人感慨的故事。每一幅图片背后都有一份母亲的希望。——于全兴  相似文献   

18.
母校的感觉     
人民文学出版社对于我来讲,总是有一种母校的感觉, 因为我的第一部书,也是我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就是经由这家出版社,才得以问世的。如果说,五十年代我第一次在《人民文学》杂志上发表《改选》,算是进入“文学”的课堂,获得了一张入学证的话,那么,八十年代,终于在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冬天里的春天》,由写短篇小说到写出长篇小说,我相信,经过在这座文学课堂里的训练,也可以领到一张结业证书了。那一天,当我拿到样书,捧着那白纸黑字,装订成册的我的第一本书,走出出版社大楼,就在拐弯的南小街里,觅了一家清静的小酒馆,坐下来,要了一小瓶酒,给自己倒上的时候,有一种在大学里通过论文答辩以后的轻松。然而,又并不轻松。说实在的,经历  相似文献   

19.
张奂才 《今传媒》2004,(3):50-52
我真的没有想到这辈子还能做文化,当我42岁的时候,在深圳特区里,命运似乎格外惠顾于我,让我有一份做文化的工作。  相似文献   

20.
镜头里的世界很精彩,镜头外的世界很累很苦又很甜。从军20余载的我,却始终割舍不下这镜头里的世界,割舍不下相机情缘。我从镜头这边看世界,世界的那边都是我的兵弟兄。我坚持镜头贴近基层,为兵服务。于是,我的镜头里有了兵弟兄们在训练场上龙腾虎跃的身影,有抗洪抢险中一排健与美的黑脊梁,有了森林大火中伟岸的身躯,有了观礼台前威武雄壮的脚步,有了国旗下庄严有力的军礼。兵兄弟流汗,我跟着流汗;兵兄弟受冻,我随着受冻。我的镜头追随着军营的生活,我的心和我的战友们贴得很近很近。捕捉到每一个辉煌的瞬间,我都感到欣喜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