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温州金融风波愈演愈烈,所表达的则是“温州模式”的终结。 这次温州危机的爆发有其直接因素。第一,2008年以来在全球的金融危机下,长期止步于“进出口贸易”的温州制造业急剧萎缩。第二,由于80后等新一代农民工成长、人口老龄化以及中西部发展差距的相对缩小等因素,温州失去了可以任意支配的廉价劳动力,“血汗工厂”渐渐失去了基础。第三,在四万亿元的投资之后,  相似文献   

2.
温州商报于2011年3月7日开出了浙江平面媒体中首个慈善新闻专版《商报公益》。这几年来,温州商报以专版为载体,推出“百名爱心人士结对百名贫困单亲家庭儿童”、“救助困难家庭‘水晶宝宝’”、“温州市慈善素食宴”、“爱心一公斤”、“寻找百名城市美容师”等一批有影响力的慈善新闻报道,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温州商报还依托《商报公益》专版,成立了“温州商报义工团”、“温州仁爱义工队”等专门为慈善事业服务的组织,建立“温州商报善基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网络传媒异军突起,报业竞争日趋激烈,晚报面临严峻挑战和巨大压力:下午出版的晚报,面对早上出的日报、都市报和商报前堵后追,到底还有没有优势?如何与之竞争?如今在温州,四张报纸同属一个报业集团,已是“一家人”,但彼此的竞争依然存在。温州晚报如果不找准位置,就会逐渐失去地位与影响力。历史的经验以及兄弟城市报业竞争的“前车之鉴”告诉我们:作为目前温州唯一一张下午出版的报纸,《温州晚报》求生存、求发展,仍要紧紧抓住时效做文章,而且还要把这篇文章做得比以往更好。抓住“时间差”晚报下午出版,与早报相比,零售时间短,读者…  相似文献   

4.
温州资本出现新“井喷”近来,温州企业在区域外的投资行为高涨,其资金数量之多,投资行为之众,形成温州资本的新一轮“井喷”行情:———2002年9月,温州资本以迅雷不及掩耳的态势集体下注巴中和自贡,35个温州老板与四川这两个地级市签下35单投资,总共砸下了15亿多元的巨资。基础设施建设、房产、工业、农业、教育……温州资本几乎是无孔不入。———苏州娄葑镇日前赴温州招商,当场签订了7个项目,投资达2亿人民币。———在新疆、甘肃、云南等偏远省区,善于跑马圈地的温州人同样将一个个“温州村”“温州工业城”搞得…  相似文献   

5.
作为地方文献的重要数据平台,“温州人著作数据库”日前已正式上网,对外开放。温州素有“东南小邹鲁”、“文献之邦”的称呼,遗留下来的温州人著述文献数量十分丰富。温州人著作数据库第一次把温州人著述作为专题进行研究和叙录。数据库内容分为作者小传与著作目录、版本等信息  相似文献   

6.
薛元 《新闻实践》2007,(5):14-15
面对网络等新媒体的挑战和平面媒体的同质化竞争,温州都市报精心打造品牌活动,相继举办“感动温州”十大人物评选、温州市8·10大型赈灾义演、新温州人歌手大奖赛、“超级老人”卡拉OK大奖赛等公益活动,在与读者广泛互动的过程中,贴近读者、赢得读者、影响读者,在寓教于乐中很好地引导了社会舆论,营造了和谐的舆论环境。  相似文献   

7.
“温州模式”,又称“温州农村经济格局”,是我国改革开放初期,温州人从实际情况出发,艰苦探索,勇于实践,自主走出的一种发展商品经济的独特模式。探索建立“温州模式”专题档案,是温州档案工作者秉承“敢为天下先”的温州人精神,在档案工作领域开拓创新的大胆实践和有益探索。今年是我国改革开放30周年,撰写该文,  相似文献   

8.
《新闻实践》2013,(3):22-25
这是一次非常接地气的活动 胡剑谨(中共温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长):温州商报承办的“品牌温州全国行”活动,是一次非常接地气的活动。这个活动富有成效,形成了品牌。记者组成的采访团首先是个宣传团。“两海两改”国家战略(“两海”指的是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战略和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战略;“两改”是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和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编者注)正在温州实施,这个时机走出去,很好地宣传了温州经济、社会和政府的三大转型。其次,这是个招商团。温州正在实施产业提升工程,记者出去宣传了温州新的政策。这也是个学习团。走到农村、社区是“走转改”,走到全国各地的温州商会也是“走转改”的实践,记者得到了学习和锻炼。  相似文献   

9.
最近,全国首份付费订阅的“数字报纸”——温州报业集团的《温州日报》《温州都市报》《温州晚报》《温州商报》在全国上线发行。这4张数字报与以往网络版的《温州日报》《温州都市报》等4张报纸最大的区别在于,一是图文并茂,  相似文献   

10.
在温州,有200多万人跨出家门、走南闯北,足迹遍布全国乃至全世界。为真实反映众多温州人在外创业这一独特的现象,温州日报自2002年9月起,开辟了“天下温州人”新闻专版,对在外温州人创业的心路历程,予以真诚的关注。 专版创办18个月来,报社派遣几十名记者奔赴全国各地深入采访,或约请外地报社记者写稿,至今已编撰稿件1000多篇,发刊75期,积极反映了在外温州人艰苦奋斗的业绩,在宣传贯彻中共温州市委全会精神——“把温州人经济转化为温州经济”等方面,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获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天下温州人是一个谜 ——设版的初衷 天下温州人是一个谜。 有土有水有空气的地方,就有温州人。  相似文献   

11.
不同的传媒、不同的权力监督机构,如何通过相互问的协作与互补,实现舆论监督效果的最大化?对于这个“不等边”的多边形,《温州都市报》、温州电视台、温州新闻网与温州市人大常委会通过“四合一”的合作尝试,在经过近两年时间的磨合与实践,取得了一定的社会效果。如今,无论《温州都市报》的“代表在线”专版,还是温州电视台的“实事面对面”栏目,都在受众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至2006年1月份,《温州都市报》的“代表在线”已经刊出106期(包括特别节目),温州电视台的《实事面对面》也已经播出120期,而由《温州都市报》就某个话题在网络上由人大代表与读者直接交流的内容,就有六十余个。这几个栏目在运作期间,  相似文献   

12.
温州三探     
山水风光与知名企业相结合的“温州经济探秘游”,吸引了大批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让游人们神往的是:究竟是什么神奇的力量,让温州民企在改革开放二十年中脱颖而出,以“温州模式”在全国独领风骚。  相似文献   

13.
袁寿省 《新闻战线》2020,(6):108-109
增强中国文化自信,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发展壮大的强大精神力量,为此鼓与呼,是媒体义不容辞的担当和责任。作为地方媒体,怎样在增强全民族“文化自信”中发挥积极作用?温州晚报在这一领域做了不少探索。2017年,其在温州晚报和“看温州”客户端同步推出《温州宝藏》全媒体栏目,取得良好的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14.
董约武 《大观周刊》2012,(19):76-77
温州是全国范围内“熟人社会”现象较为泛滥的区域,可以说已经发展到“畸形”的程度。温州人奢靡的人情消费风气长期以来是一个难以根治的社会陋习,本文作者为了做有关温州“熟人社会”问题的研究,对温州的人情消费状况作了初步的调查,为后续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5.
甘恬 《新闻实践》2013,(3):21-21
本刊讯在进入社会转型和变革的新时期,媒体如何开展社会活动,发挥好媒体在社会公共领域的能动作用,体现媒体责任和引领正确舆论导向?温州商报开展的历时10个月的“品牌温州全国行”大型社会活动,为此提供了实践探索的优秀个案。1月17日,由《中国记者》杂志、《新闻实践》杂志、中共温州市委宣传部和温州日报报业集团主办,温州商报承办的“媒体社会活动创新与实践”研讨会在温州举行。来自中央、省、市的新闻界领导、专家学者和温州商报的采编人员,围绕这一活动,就媒体开展社会活动的目的、意义、路径选择、运作模式,媒体开展社会活动与新闻产品创新创优,地方媒体走出去拓展新闻资源等主题进行了深入研讨。  相似文献   

16.
南戏诞生于800年前的温州,又称“温州杂剧”、“永嘉杂剧”或日“鹘伶声嗽”。温州作为南戏的发源地,在中国戏曲史乃至世界戏剧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研究戏剧化,不能不去研究南戏。元末被尊称“南曲之祖”的温州人高则诚作的《琵琶记》,就是我国学史和戏曲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800多年深厚的历史化积淀,熏陶了一代一代的瓯越民众。在新的时期更是焕发出勃勃生机。  相似文献   

17.
《代表在线》和《实事面对面》是由温州市人大常委会分别与温州都市报,温州新闻网和温州电视台等三家媒体联合创办的反映人大代表权力监督和新闻媒体舆论监督的栏目。两个栏目开办一年多来,在“效能革命”重塑“效能温州”、“诚信温州”的活动中,有效地配合温州市委市政府的工作,影响力很大,名声很响,温州人都说:它们辛辣尖锐的程度不亚于《焦点访谈》。本试图从新闻传播学关于舆论导向合力论的论述角度思考媒体如何联动才能产生舆论引导和舆论监督复合影响力的效果,从而使类似《代表在线》、《实事面对面》的运作模式得以在新闻传播中加以推广。  相似文献   

18.
温州都市报《温州“红领”成长计划解读》,记叙了大学生“红领”在温州非公企业这片土壤上生根、发芽、成长的经历,将枯燥的党建题材写得生动活泼,揭示了非公企业党建队伍如何培养新生代的课题,同时在就业形势严峻的背景下指明了全新的大学生就业领域,获得2008年度浙江新闻奖一等奖。  相似文献   

19.
近期关于温州“炒煤团”“哭着”离开山西的报道特别多,而很多分析人士也将矛头指向了银行系统.认为温州“炒煤团”的实力是建立在当地银行信贷的基础上。  相似文献   

20.
郭乐天,温州日报报业集团副社长、温州新闻网总编辑,主任编辑。1982年开始从事新闻工作,曾较长一段时间从事新闻管理工作。历任温州晚报编委、温州人杂志总编。2000年参与组建温州新闻网并出任总编,2003年任温州日报报业集团副社长。2002年被浙江大学传播研究所聘为副教授、网络新闻研究方向硕士生导师。 纸质报纸在互联网上“原汁原味”的再现,是“数字报纸”的表现形态之一,它以便捷的版面导航、丰富的阅读功能、快速的发行时效和低成本的生产方式,受到业内人士的重视,据不完全统计,在短短一年多的时间里,已有50来个报社或报业集团的近百张报纸加以采用。但是,目前“数字报纸”都是供网民免费阅读,尽管成本较低,但烧钱买吆喝的前车之鉴,仍使不少报社的老总望而却步,“叫好不叫座”已经成为困扰“数字报纸”进一步发展的瓶颈。 温州日报报业集团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针对遍及全国的温州老板和祖籍温州的全球华侨迫切需要了解家乡的信息和商机这一潜在市场需求,决定该集团旗下的《温州日报》《温州晚报》《温州都市报》《温州商报》从4月8日开始在全国上线有偿发行,探索“数字报纸”的盈利模式,推动“数字报纸”良性发展。为此,我们采访了温州日报报业集团副社长、温州新闻网总编辑郭乐天。[编者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