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 毫秒
1.
一缕飘香 《家长》2012,(4):22-23
"冷处理"不是置之不理,而是用一种冷静的方式把事情处理完。有好多次,朋友都说用了"冷处理"的办法来教育孩子。可我仔细一问,却发现她并不是"冷处理",而是没处理,至少是没把事情处理完。 有好多次,朋友都说用了“冷处理”的办法来教育孩子。可我仔细一问,却发现她并不是“冷处理”,而是没处理,至少是没把事情处理完。 那天,朋友又给我讲了一件事情。 朋友的孩子完成作业后,要穿溜冰鞋下楼玩儿,让朋友给他2元钱买水喝。在朋友给他钱的时候,孩子又提出要买口香糖。朋友没有同意,说家里还有口香糖。孩子一听便开始发脾气,还计较说朋友让他多读了5分钟英语。在这个过程中,孩子还用溜冰鞋敲地板。朋友给孩子讲了几句道理,见没有效果后,朋友说:“你又哭又闹,我不想和你说话,你自己好好想想哪里做错了吧!”这时,恰巧朋友的同事打来电话找她,朋友便出门去了。  相似文献   

2.
时金林 《师道》2002,(11):13-13
一次我到朋友家作客。不经意间,看见朋友的爱女胸前挂着一张显眼的封塑的小牌。近前一瞧,原来是一块类似“二道杠”的标志,上面写着“好孩子”三个字。孩子说,这是他们的班主任发的。两个星期评一次,根据平时的表现评比得来的。孩子说这话时脸上写满了得意与喜悦。我的这位老友也喋喋不休地告诉我,孩子为了评上这个称号,连续十多天上课、作业、答问等方面做得都很出色,这一次总算评上“好孩子”称号了,这也给我们争了光,谁不希望自家的孩子是个“好孩子”呢?不过,上次评比时,孩子没能评上,一回家就挺不高兴。为这个小标志,她…  相似文献   

3.
我有一个“臭朋友”。她哟,“臭”得要命!老是缠着我,我走到哪里,她就跟到哪里,吃饭跟,睡觉跟,连上厕所也跟,你说烦不烦?[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管洪芬 《家长》2012,(11):19-19
作为父母,为孩子挡风遮雨固然是爱的体现.但睿智地留一些“后果”让孩子承袒.让她吸取教训,懂得有错就改,懂得什么叫“成长”,这些又何尝不是一种睿智的爱呢?  相似文献   

5.
一个秋日的下午,阳光像顽皮的孩子在绿叶上跳动。刚把《三味书屋》教完,我靠在走廊的栏杆上小憩;虽然离开了课堂,但仍然玩味着“布衣暖、菜根香、诗书滋味长”的书屋“三味”。庄义姗同学走了过来,腻在我的身边,东摸西嗅的。突然,她对我说:“你是三味老师。”“你这孩子,不能乱说的,我哪三味了?”我问。“烟味,酒味,香水味,”她有意伸着鼻子向我身上嗅,“这都是你身上的,你不是三味老师吗?”  相似文献   

6.
刘寿华 《班主任》2009,(4):53-54
回到办公室还没坐下,几个孩子就跑来报告,田恬哭了。我赶忙到教室了解情况。田恬说:“赵虎把我的文具盒摔了,橡皮不见了,那是我爸爸从国外给我带回来的礼物。”站在一旁的赵虎一脸委屈地说:“我无意问碰掉了她的文具盒,我已经跟她说‘对不起’了,她还哭。”田恬听了,生气地说:“我也把你的文具盒摔坏,然后跟你说‘对不起’。”说着就要去摔赵虎的文具盒。我赶忙阻止了她。可是她的话却让我吃了一惊,也引发了我的思考。  相似文献   

7.
有一个流传甚广的故事:一位英国妇女,希望自己的孩子成才,可她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教育为好,便去请教伟大的学者达尔文。“达尔文先生,您是世界著名的大科学家,请问,我的孩子什么时候开始教育最好呢?”达尔文问:“你的孩子已经多大了?”“她还小着呢,现在才两岁半。”达尔文叹了口气道:“唉,夫人,你对孩子的教育已经晚了两年半了。”每一个父母无一例外地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才,古今中外,“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梦想,不知酿成了多少千古佳话,也不知又有多少悲剧因此而发生。现代科学研究的结果表明,几乎每一个孩子在刚…  相似文献   

8.
闫荣霞 《家教指南》2007,(12):42-43
朋友一家来做客。我们几个人话题三转两转就转到孩子身上,这一聊,我才发现朋友竟是不得了的“婆婆嘴”。 问题一: 当时,朋友一边爱怜地抚摩她孩子的脑瓜,一边问我:“你想好将来让孩子上什么大学了没?”我吓了一跳:“我孩子才12岁,现在就想着让她考什么大学?”  相似文献   

9.
刊载:我国的一位访问学者在周末到当地教授家做客。一进屋,问候之后,看到了教授五岁的小女儿。这孩子满头金发,眼珠如同纯蓝的蝌蚪顾盼生辉,极其美丽。这位学者带去了中国礼物,小女孩有礼貌的微笑道谢。这位学者抚摸着女孩的头发说,你长的这么漂亮,真是可爱极了。教授等女儿退出之后,严肃的对学者说,你伤害了我的女儿,你要向她道歉。学者大惊,说,我一番好意,夸奖她,还送了她礼物,伤害二字从何谈起。教授说,你是因为她的漂亮而夸奖她,而漂亮这件事,不是她的功劳,这取决于我和她父亲的遗传基因,与她个人基本上没有关系。你夸奖了她,孩子很小,…  相似文献   

10.
寒假里 ,一位从上海来的朋友与我闲聊 ,谈及教育孩子的问题。朋友讲述的一件往事 ,颇有启发 ,值得深思。他说 ,他的儿子上幼儿园时喜欢绘画 ,于是休息日就带孩子到少年宫去学画 ,果然有了长进 ,他的画还在区幼儿绘画比赛中获过奖。待孩子上学时 ,朋友买来画板、颜料等一大堆绘画用品 ,想发展孩子的美术特长。殊不知孩子一脸不高兴 ,推开绘画工具说 :“太累了 ,我不要。”这可激怒了当父亲的 ,“我花了钱是为你好 ,你还不领情 !”“你是为你自己好”,儿子也不甘示弱顶嘴说 :“每次去奶奶家 ,你总是拿了我的画给她看 ,她夸我时 ,看你的神气多…  相似文献   

11.
何自棠 《中国德育》2012,(16):66-67
常言道:老师和学生就是一对“冤家”,你追我走,你抓我藏,学生和老师又是一对难以割舍的好“朋友”。日常教学中遇到学习勤奋的学生,那真是老师的幸福,可如果碰上调皮捣蛋、懒惰而又不聪明的孩子,就会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还会影响师生关系。那么,老师真的要跟这帮孩子“较劲”了。  相似文献   

12.
让孩子爱你     
同事的孩子7岁,是个娇气的女孩子。但是,自从进了学校后,她发生了一些令人意料不到的变化。原来她每天早上总是赖床,不肯起来。现在,她会很早地起床,站在卧室外面喊“妈妈”。同事问孩子为什么这么早起来,她说:“我怕妈妈睡过了上班时间。”同事以为孩子是偶尔为之,但她坚持这样做。过了几天,孩子竟然在早上为她冲好了牛奶,她得意地对她说:“妈,请你喝牛奶。”同事觉得这事有些蹊跷,便问她这些天为什么天天叫妈妈起床,还冲牛奶给妈妈喝。孩子天真地说:“老师说了,7岁的孩子已是个大人,应该懂得爱自己的爸爸妈妈了。”同事在单位里说起这件事…  相似文献   

13.
一个学习成绩优异、温文尔雅的孩子,却爱玩“诅咒”他人的游戏,对谁不满就“诅咒”谁。父亲自认对儿子教育有方,可眼下,这孩子到底是怎么了?  相似文献   

14.
文静 《家长》2009,(11):16-16
朋友说起十四岁的女儿,满肚子的牢骚,说女儿冷漠,不懂得心疼父母,不知道为别人着想,心里头只有自己。朋友对我说:“你是文化人,又常看书写文章,给我出个主意,看看怎么教育孩子,让她有点爱心,懂得体贴大人。”  相似文献   

15.
婷子和我成为这么好的朋友,也许是因为我们在一起都觉得没有负担吧。一声怪叫,不怕对方会笑话;一个玩笑,不怕对方会生气……这种朋友的感觉不容易找啊。你可不要从她的名字“婷子”得出她“亭亭玉立”的结论来哦!她这个人,平时大大咧咧的,不知轻重,与女同学不懂得培养“细腻感情”,与男同学又不懂得“男女授受不亲”。又因外表接近“白雪公主的反义词”,故得了个雅号———黄脸婆。和她在一起,千万不要指望把秘密告诉她后,她会一脸庄重地承诺保守这个秘密直到老。相反,她会“啊——”地边惊叫边奸笑,紧接着你就会听到每个人的嘴上都挂着你的…  相似文献   

16.
《小学生》2006,(1):1-1
每个人心中都有把“快乐的钥匙”,但我们却常在不知不觉中把它交给别人掌管。一位阿姨抱怨道:“我活得很不快乐,因为先生常出差不在家。”她把快乐的钥匙放在先生手里。一位妈妈说:“我的孩子不听话,叫我很生气!”她把快乐交在孩子手中。男人说:“上司不赏识我,所以我情绪低落!”这把快乐钥匙被塞在老板手里。年轻人从文具店走出来说:“那位老板服务态度恶劣,把我气炸了!”一个孩子说:“我每天很不快乐,爸妈总是逼着我写作业,从来不让我好好玩一玩。”这些人都做了相同的决定,就是让别人来控制他的心情。  相似文献   

17.
最近接触韩国心理医生提出的“慢速培养”孩子的观点,禁不住拍手叫好。我很欣赏她的那句深刻而智慧的话:“希望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才的父母们必须要具备的一个条件就是凡事不能操之过急,要有懂得等待的智慧。”这对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父母乃至教育工作者来说不乏为一个良好的忠告。  相似文献   

18.
毛荣富 《上海教育》2008,(17):57-57
“无我”是一种很高的境界——大公无私,或是沉醉、痴迷于某件事情以致忘我。其实,“有我”也是一种境界,要达到这一境界也非易事。 在那个“极左”的年代,报上登了一名教师的事迹,说是孩子得了急病,她却因忙于班务而无暇顾及,结果致使孩子双耳失聪,终身残疾。报上说她“心中装着全体学生,唯独没有自己”。看了这则报道,我心中顿感悲凉,  相似文献   

19.
捡到校卡     
今天.早上第四节课下课后。我捡到了一张校卡。我告诉了吴尚恩,让她交给值日生。她想了想,说:“好吧。”过了一会儿,她又说:“你自己交吧。”“为什么?”我奇怪地问。她没回答.只说:“反正你去交就行了。”  相似文献   

20.
周末上午朋友来访,送她出门时,她忽然对我说:“该多注意一点孩子了,从她眼中我读到了忧郁。”回到家中,看着正默默玩着玩具的女儿,我轻声问:“小叶子,你星期天最想干什么?”女儿忽闪着黑亮的眼睛,望了我半天才轻轻地说:“我想你抱着我上街。”说完,竟扔下了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