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英语专业八级考试的英译汉多为散文,也多有长句。英文长句的翻译一直是英语学习和考试的难点。张爱玲的散文《更衣记》是一篇自译作品,被誉为"妙语如珠"。本文希望通过分析其自译散文,从破折号的运用和拆译探讨英文长句的翻译技巧。  相似文献   

2.
本文依据翻译标准理论、科技文体翻译特点、具体结合翻译实践,探讨了教材参考译文翻译的要求和标准。得出外语基本功,专业知识和译入语素养是从事科技翻译的基本素质并提出了合理建议。  相似文献   

3.
政治演说可以说是一种极具特点的文体,所以针对此文体的翻译方略的探究,已有诸多学者对其进行过大量的研究,但都从未具体从文体方向进行过探究。本文就依据纽马克提出的"交际理论"和"语义翻译"策略,并结合三篇具有代表性的演说辞。从中通过分析演说辞的文体特点,探究出纽马克理论指导下的此文体翻译方略。  相似文献   

4.
高校网站作为对外传播信息的窗口,是读者获取信息的唯一渠道。因此,网站译文的好坏直接影响读者获取信息量的正误、大小,直接影响传播效果。在翻译时一定要遵从读者的阅读要求和习惯,将译文变通为目标读者易接受,易理解的文字,以达到最有效的传播效果。变译理论是在翻译目的论的框架下提出来的,是经过无数的翻译实践检验过的一种翻译变通理论。变译就是根据读者的特殊要求对原作进行变通和翻译的活动,适用于科技信息翻译、新闻翻译、故事讲述等实用文本的翻译。网站带有明显的宣传特点,属于实用文体,适用变译理论。  相似文献   

5.
所谓“辨体”,即从形式、题材、风格等层面把握各种文体的特点和不同文体之间的异同。骈文、古文和小品文的体裁特征是不同的;诗、词、曲三者是有区别的;而赋是介于诗文之间的一种文体;它既非典型的诗,也非典型的文。第二部分具体说明《古代诗歌与散文》的三个特点。《古代诗歌与散文》以“辨体”为基点,其显著特点是:在体例上以文体为经,以时代为纬,在内容上注重文体知识的系统介绍和文体类型的深入分析。与通行的中国文学史著述相比,作为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委托项目的《古代诗歌与散文》,对文体知识和文体类型给予了更为充分的关注。  相似文献   

6.
作为20世纪90年代"大散文"与"文体净化"论论争的一极,"文体净化"论强调散文文体的纯洁性、独特性,它提出的依据主要来自文体的历史演变、五四散文的创作传统及五四散文理论思想的发展,它的目的旨在维护和强调当代散文的艺术标尺。不过,倡导者在对艺术散文文体进行规范时,还应及时把握90年代散文母体中新的成长点——思想随笔的崛起。  相似文献   

7.
跨语境诗歌的可译与不可译是学界争执不休的话题之一。不同译者对诗歌语言、文体、风格以及文化思想内容的处理策略各不相同。由于不同文化语境的差异,翻译活动的可接受性与译文的充分性不可能完备,只能通过种种翻译策略实现译文语义功能的补偿。文章以语言、文体、文化这一译者最直观的三维译为链为切入点,通过对李白《长相思》一诗的两种接受性较高的英译进行了个案分析,对其中的翻译策略进行了对比研究,并得出了译者可通过语言的移情策略,文体归化策略,文化交际策略来实现翻译效果补偿最优化的结论。其新颖之处在于,打破跨语境诗歌翻译中翻译技巧研究惯例的局限,着眼于译者译为的整体翻译策略研究,为跨语境诗歌翻译寻找新的上升空间,突出了翻译补偿策略对翻译活动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翻译"目的论"认为,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目的决定整个翻译行为的过程,该理论使翻译标准变得多样化且更具灵活性,尤其对于政府网站的应用文体翻译实践及其策略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从目的论出发,本文分别从编译,摘译,改译等翻译方法,通过列举实例,说明目的论在指导该类文本的应用,为该类文本翻译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9.
作者运用语篇补偿翻译理论,分析了张培基《英译现代散文选》中的译文语篇与原文语篇的差异,从衔接性、连贯性、互文性和信息性几方面分析了张培基在《英译现代散文选》中所做的语篇补偿。  相似文献   

10.
对中国译学研究中译论脱离实践的倾向及对策进行了探讨。通过对一流翻译理论家的实际翻译能力的观察 ,探讨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关系。本研究涉及逻辑性、模糊性、衔接、重复与重叠、平衡、文体等领域。笔者认为 ,对翻译微技巧的深入研究有利于揭示出比较富于规律性的翻译原理。  相似文献   

11.
《前赤壁赋》是我国古代文学家苏轼的传世之作。早在20世纪上半叶《前赤壁赋》就已经被译介到苏联。译《前赤壁赋》并非易事,赋的特殊文体特点和作家独具魅力的文风都给翻译带来了困难。本文对《前赤壁赋》俄译本中的误译进行了对比分析,旨在为今后中国古典文学翻译提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12.
文体包括语体和风格。文体是大部分可译的,然而翻译中文体信息的流失比语义信息的流失更普遍、更严重。本文分析了文体信息流失在语言各层面上和语体风格各领域中的现象,并对如何处理好语义和文体这一对矛盾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3.
外宣翻译是外宣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外宣翻译的合理、规范和准确将大大提升中国的国际形象,推广中国传统文化.文章结合翻译实例,从文化语境顺应、翻译目的的动态顺应、语气的顺应角度分析了外宣文体翻译对原语的顺应,阐述了顺应论视阈下的外宣英译策略.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本科英语专业翻译教材可谓"百花齐放"。这些教材大部分是以翻译技巧为主要内容,用不同形式呈现出翻译"怎样译"的问题,从而出现了翻译技巧杂乱无章、翻译理论稀缺罕见的现象。本文以两本常见的翻译教材为例,指出翻译技巧的选用和翻译理论的不可或缺。  相似文献   

15.
形式的等值是诗歌翻译中整体等值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而诗歌形式是文体风格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因此,在诗歌翻译中注重文体风格的等值就不能忽视诗歌形式的翻译再生。《红色手推车》以语相为突出特点,本文将通过比较此诗的三种汉语译文理解诗歌翻译中通过语言语相再生实现文体风格上的等值。  相似文献   

16.
俄汉互译的方法包括直译、意译、音译、不译等。翻译方法是翻译界永恒的话题。翻译方法的恰当运用直接影响译文的质量。直译无论是在内容还是形式上都十分完整地保留了原文的特色,追求的是"形式和内含"的统一。意译的关键在于整体上把握原文的精神内涵,细节上无需过多讲究。音译、不译、释义等是对直译和意译的补充。本文以分类说明、举例论证的方式分析不同翻译方法的特点及运用。实践证明,译者对翻译方法的选择和对原文语句在上下文中的分析是得出高质量译文的条件。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介绍了归化策略的来源和意义,阐述了现代汉语散文的特点以及归化策略的应用对散文翻译的作用。通过分析张培基老先生散文英译的例句,进一步阐明归化策略在散文翻译中是如何应用和表现的。  相似文献   

18.
近现代汉语散文的英译在翻译领域鲜有关注,但由于该类散文独特的时代背景与语言表达,且具备散文文体独有的文学特质——意象与意境,因此潜藏着极大的翻译潜力与研究价值。为将其原语文本的特点与风格在译文中展现,译者可根据语域及所含要素—语场、语旨与语式的属性对原语文本进行考察,在译语文本中重构原文的形式与非形式系统要素,并从音韵、词层、句式、篇章、意象和意境等角度再现原语文本的风格之美。  相似文献   

19.
文章从散文创作的选材、立意、方法、作者的个性才情和读者的接受等方面入手,抓住真实/个性/自由/情趣四个特点,结合当代散文的发展态势散文文体进行探讨。真实性是散文安身立命的基础,真情实感是赢得读者的法宝;散文是最具个体化色彩的文体,作者的不同个性使散文风格千姿百态;自由是散文创作和接受的特点,也是散文魅力所在;情趣既是散文的点睛之笔,也构成散文的整体韵味。  相似文献   

20.
熟语是语言文化的结晶。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及语境要素等存在差异,绝大部分熟语在翻译时不能"直译"。熟语使用广泛,具有语言精辟、深刻、生动、鲜活等特点,探究熟语翻译的信息传递方式十分必要。通过对汉日熟语的定义及其各自所包含的词汇种类的研究,确认了汉语与日语间以熟语翻译熟语的相互对译的可能性。在分析熟语翻译复杂性的基础上,对于不同表达方式的熟语,要采用相应的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