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华山 《科技文萃》2004,(11):186-188
清朝以前,中国历代王朝都没有国歌. 我国最早的国歌,可以追溯到清朝末年,当时有人编过一首<颂龙旗>,有词无曲: 于斯万年,亚东大帝国!山岳纵横独立帜,江河漫延文明波;四百兆民神明胄,地大物产博.扬我黄龙帝国徽,唱我帝国歌!  相似文献   

2.
清朝以前,中国从没有过国歌。19世纪末,清政府与各国交往日多,许多场合没有国歌可唱,有失天朝体统。光绪年间,曾以外国歌曲谱填了一首歌,以代国歌:一统旧江山,亚细亚文明古国四千年!最可叹,犹太、印度与波兰,亡国恨,读之心寒。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清政府派遣李鸿章赴俄罗斯和欧美等国访问。  相似文献   

3.
“学士”一词,早在我国周代就已出现了.但它始终没有学位的意义。直到清朝未年,由于受西方学位制度的影响“学士”一词才与学位联系起来。当时的清政府把西方学位制度中表学位中的一级“学士”一词的意义借用了过来,于是“学士”一词才有了表示学位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遍读纳兰词,就会发现纳兰词与梦有不解之缘。冯统同志编校的《饮水词》是至今收纳兰词最多的本子,共收词三百四十八首,而其中带“梦”字的词就有一百一十一首,此外还有几首不带“梦”字,但也写到作梦的,共计约占总数的三分之一。这些词可分三类:一类是并非写作梦,而是用梦作比喻的。如“秾华如梦水东流”(《于中好》)、“人生南北真如梦”(《水龙吟》)。这类词约有二十余首。第二类是写别人作梦的。如“寂寂锁朱门,梦承恩”(《昭君怨》)、“梦里靡芜青一剪,玉郎经岁音书远”(《天仙子》)。这类词约有十首。第三类是写自己作梦的,约有八十首,占《饮水词》总数的四分之一稍弱。这类词中有几首是写“寻梦”的,其余全是写作梦的。可见纳兰性德的梦是极多的。 他一年四季都在作梦。“梦回酒醒三通鼓”(《菩萨蛮》)写的是春梦;“亲持钿合梦中来”(《鹊桥仙·七夕》)写的是夏梦;“梦里砧声浑未歇”(《清平乐》)写的是秋梦;“梦好莫催醒,由他好处行”(《菩萨蛮》)写的是冬梦。尤其是在春天,他的梦更多:“一春幽梦逐游丝”(《浣溪沙·古北口》)、“一春幽梦有无间”(浣  相似文献   

5.
莫斯科时间12月8日下午,俄罗斯国家杜马对有关俄罗斯国旗、国徽、国歌和军旗法案进行了一揽子投票,前苏联国歌的旋律被作为俄罗斯国歌获得通过。虽然通过的只是旋律,但是包括普里马科夫在内的一些著名活动家已经分别在尝试为新国歌填词。 这样的话,普京总统在发表新世纪致辞时,俄罗斯将再次奏响那首曾经被前苏联人民唱了近半个世纪的动人旋律。 有调无词 俄冠军尴尬面对领奖台 自苏联解体近10年来,最令俄罗斯难堪的恐怕就是其国家的象征之一——国歌了。在国家的根本大法《宪法》中只有“国旗、国徽、国歌由宪法性法律确定”区区几个字,实际生活中国歌则是“有曲无词”,甚至连曲调也常受到反对派的质疑和攻击。  相似文献   

6.
和中国人不一样,丹麦人有两首国歌。一首国歌叫《国王克里斯蒂安》,歌词写作于1779年。这首国歌被创作出来的时候,丹麦和挪威还被笼罩在一个强大王国的权力帐篷之下。因此,这首歌颂国王克里斯蒂安的国歌,实际上多多少少也包括了挪威在内。歌词大意是:  相似文献   

7.
短文四则     
李华 《语文天地》2008,(2):22-23
我国历史上出现过哪几首国歌19世纪以前,我国历史上从未有过国歌。直至清朝末年,清政府才制定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首国歌,取名为《巩金瓯》。歌词是:"巩金瓯,承元帱,民物欣凫藻,喜同胞,清时幸遭。真熙,帝国苍穹保,天高高,海滔滔"。  相似文献   

8.
所谓诗(词)眼,是指一首诗(词)或一句诗(词)中统帅整诗(词)中心最精炼传神的一句、一词或一字。诗(词)眼是把诗词思想性和艺术性统一起来的“聚光点”,是诗词创作艺术构思者的“焦点”,其作用在于揭示全诗词的主旨。如《春夜喜雨》这首五言律诗,全诗扣住了一...  相似文献   

9.
短文四则     
我国历史上出现过哪几首国歌19世纪以前,我国历史上从未有过国歌。直至清朝末年,清政府才制定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首国歌,取名为《巩金瓯》。歌词是:"巩金瓯,承元帱,民物欣凫藻,喜同胞,清时幸遭。真熙,帝国苍穹保,天高高,海滔滔"。  相似文献   

10.
国歌是国家主权和尊严的标志,能反映民族的心声和意志,除我们所唱的国歌《义勇军进行曲》外,中国历史上还另外产生了七首国歌。1896年,我国清朝政府派遣北洋大臣、直隶总督李鸿章作为外交特使赴西欧和俄罗斯等作礼节性的访问,在欢迎仪式上要演奏来之宾的国歌。可腐败无能的清政府当时根本不知道国歌的意义和作用,哪儿会有什么国歌,于是就临时找了一首适合清政府口味的七绝诗,改编配以古曲作为国歌临时使用。当时也没有歌名,歌词为:“金殿当头紫重,仙人掌上玉芙蓉,太平天子朝天日,五色云车驾六龙。”这首歌哪有半句体现炎黄子孙自强不息的伟大精神和神圣尊严,更  相似文献   

11.
自20世纪末,“现代性”问题就成为西方学术界关注的核心,也成为中国学术界探讨的一个热点问题。从词源学上看,在5世纪末,拉丁语的“modo”(最近、刚才)演变成与“antique”(古代)对立的“modemi”(现代)一词。到了11世纪末,“mordemiras”(现代性)一词出现,它的基本含义是指当前的历史时期或时代,它源生于“modemus”,但“现代性”概念则形成于中世纪的基督教,有“现存世界的末日”之意,预示着新的世界的来临。到了16、17世纪,伴随着“古代人与现代人”的争论,“现代性”的概念开始被广泛使用。然而,对于什么是“现代性”。  相似文献   

12.
沈亚丽 《学语文》2010,(3):17-18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学语文(以下简称“初中语文”)中收录李清照词三首,即《如梦令》(七年级上册)、《武陵春》、《醉花阴》(九年级上册),这三首词是易安居士的代表作,破收入中学语文教材无可争议。但细读课本,却发现版本和注释上均出现了一些较严重的问题。今不揣浅陋,就这些问题作一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3.
李白林 《学语文》2005,(6):37-37
在两宋词坛,柳永是一个引人注目的人物,他的词极负盛名,在中国词史上留下了一篇篇闪烁灿烂光辉的佳作。柳永的词雅俗共赏,《醉蓬莱》(见卷首)就是这样一首“天下皆称妙绝”的雅词。  相似文献   

14.
曲惠勤 《学语文》2013,(6):47-47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入选了宋代著名女词人李清照的两首词《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声声慢》(寻寻觅觅)(见卷首),二词都是李清照词乃至宋词中的杰作.其共同点是以写愁动人,但描写重心和具体特点又有相当大的差异。《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写的是生离之愁、闲愁、有限之愁。这首词作于重阳佳节,此时,李清照已经与赵明诚结婚,赵明诚在外地为官,夫妻分居,离愁满怀。李清照写了这首词寄给赵明诚,“明诚叹赏,务欲胜之。一切谢客,忘寝食者三日夜,得五十阕。  相似文献   

15.
“突现”一词的意思本是“突然出现”。例如郑振铎《取火者的逮捕》:“一点点的小事都足以使他深思熟虑的焦虑着,何况这不平常的突现的一星红光。”(《汉语大词典》)然而,在当前的报刊、杂志中,却时常见到“突现”以新的面孔亮相于大众面前:虽已入秋,老人光着上身躺在病床上,锁骨异样突现。(蒿连升《千里驱车为助老》,摘自1999年10月20日《经济日报》)因此,“两国论”的提出突现了台湾问题的紧迫性。(《台湾:要害在于“国家化”》,摘自2000年3月11日《环球日报》)然而,随着陈运鹏的退休,中国游泳出现了群…  相似文献   

16.
倪培森 《初中生》2007,(4):26-27
“难得糊涂”一词是由清朝文学家、书画家郑板桥(公元1693~1765年)首创的。郑板桥名燮,字克柔,号板桥,“扬州八怪”之一,因诗、书、画皆工,人称“三绝”。他于乾隆元年(公元1736年)高中进士后,因无后台背景,又不愿意拍马奉迎上司,在山东范县、潍县做了十几年知县后便辞官回家了,靠卖字画和教书为生。  相似文献   

17.
国歌是国家主权和尊严的标志 ,能反映民族的心声和意志 ,除我们现在所唱的国歌《义勇军进行曲》外 ,中国历史上不同时期曾有七首国歌。1896年 ,我国清朝政府派遣北洋大臣 ,直隶总督李鸿章作为外交特使赴西欧和俄罗斯等国家作礼节性访问 ,在欢迎仪式上要演奏来宾的国歌 ,可腐败无能的清政府当时根本不知道国歌的意义和作用 ,哪儿会有什么国歌 ,于是就临时找了一首适合清政府口味的七绝诗 ,改编配以古曲作为国歌临时使用。当时也没有歌名 ,歌词为 :“金殿当头紫阁重 ,仙人掌上玉芙蓉 ,太平天子朝天日 ,五色云车驾六龙。”这首歌哪有半句体…  相似文献   

18.
宋代杰出女词人李清照,谙熟音律,巧于词作,长于词论,其词现存70多首。不但在宋代女词人中首屈一指,就是同当时许多著名的男性诗词家的词作比较,也毫不逊色。明代词评家杨慎说她:“使在衣冠,当与秦七(观),黄九(庭坚)争雄,不独雄于闺阁也。”清代词评家李调元也曾这样评李清照:“词无一首不工,其炼处可夺梦窗(吴文英)之席,其丽处直参片玉(周邦彦)之班,盖不徒俯视巾帼,直欲压倒须眉。”历代词评家都从李词的风格气度着眼,以精当的语言称赞了清照在词作方面的成就,  相似文献   

19.
从《东坡乐府》三百四十多首词中来看,专写女性美的(即所谓“绮罗香泽”)不下五十多首,而其中最多的是送别朋友。应酬官场的近百首小令,几乎每一首都要称赞歌女舞伎准人)。所以,在东坡全部词作中,不洗“绮罗香泽”之词超过一半以上,其他咏物的也有三十多首。现试举几例加以说明。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中外文化的频繁交流,“国乐”在世界各地的推广和发展颇为迅速,专业的“国乐”团体纷纷涌现。“国乐”的研习人数也与日俱增,“国乐”的专业研究、表演水准呈普遍的提高态势,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了欣赏、学习、研究“国乐”的广泛群体。笔者认为,“国乐”曲调优雅、柔美,“声韵兼备”的艺术特色;“国乐”那独特的民族亲和力;“国乐”所提倡的“天人合一”、“心物一体”的哲学美学思想;其民族乐器“易买好学、携带方便”的特点,以及在促进中外文化交流,调节社会过程中所发挥出来的独特作用,是“国乐”得以推广、传播、发展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