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9 毫秒
1.
创造思维的一个突出而典型的特征,就是教师们常说的“不仅学会,还要会学”。什么是“会学”?最主要的是会思维。而要做到会思维,就要掌握科学化的、最优化的思维工具和思维方法。美国著名学者鲁特·伯恩斯坦说过:培养创造思维品格,必须善于运用12种“思维工具”,也有的中国当代创造思维研究专家提出要形成创新素质的“20个要素”。  相似文献   

2.
提起定向思维,人们总是想到思维定式的消极作用,把定向思维等同于思维定式。打开电脑搜索关键词“思维定式”,我们就会看到“破除思维定式”“打破思维定式”“冲出思维定式”等观点。总之,思维定式是“老鼠过街,人人喊打”。其实,定向思维与思维定式存在着很大的区别。思维定式是一种客观存在的心理现象,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是指运用已获得的知识经验,按照现成的方案或程序,用惯常的方法、固定的模式来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3.
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打通思路,排除思维障碍,是教师教学必须掌握的基本功之一。在我们大脑皮层中,象蛛网一样,交织着无数的思维渠道。如若思考之“水”不经常流入,一些渠道便会遂渐干涸,剩下的仅是些经常使用的“干线”。而这些“干线”会受思维定势的影响,于某种程度上使思考之“水”漏泄或堵塞,从而造成思维的发散性与敏捷性下降。  相似文献   

4.
明代学陈献章说:“古之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觉悟之机,一番觉悟,一番长进。”这里所说的“知疑”,就是发现问题。如果读一篇章,提不出任何问题,久而久之,便会养成惰性思维。反之,读书时能“知疑”.从知“小疑”到“大疑”.思维就会活跃.  相似文献   

5.
与常规思维不同,逆向思维是反过来思考问题,是用绝大多数人没有想到的思维方式去思考问题。运用逆向思维去思考和处理问题,实际上就是以“出奇”达到“制胜”的目的。因此,逆向思维的结果常常会令人大吃一惊,喜出望外,另有所得。下面,我们不妨通过一些实例来说明逆向思维的优势。  相似文献   

6.
吴婕 《天津教育》2002,(9):46-47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积极的、多层面的学习过程,包括观察问题、提出问题,并通过浏览书籍和其他信息资源,发现什么是已经知道的结论,哪些是还没有解决的问题,并依此制定自己的学习计划。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们会全神贯注地去“发现”和“创造”,学会思索并采取行动。行动引发思维,而且这种思维方式绝对不同于“仅仅接受、聆听和记忆教师讲解的内容”的思维方式,而是一种自己去领会、发现并运用所学的概念去获取新知识的思维方式。由于研讨中的思维方式没有更多的禁锢,使学生能产生更多的新的观点和看法,脑海里会时时带有“为什么会发…  相似文献   

7.
在数学思维的空间邀游,我们会收获惊喜:有时会有久别重逢的喜悦,有时会有“暮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感受,正所谓“愚者千虑,必有一得”.  相似文献   

8.
初一学生,由于受小学数学思维的约束,会形成思维定势,做题时往往受固定搭配,习惯用法等思维方式的影响,凭着经验或感觉去解题,当然,这有时会提高解题速度,但有时也会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歧路”。现就容易出现的三种思维定势举例,以引起同学们的注意。  相似文献   

9.
课堂教学中,教师千万不可打断学生的发言,而去机戒地完成所谓的预定任务。面对课堂中学生“异样的声音”,教师要以开放的心理对待,不能以“哪来的异端”为由一棍子打死,否则,不仅会压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甚至会扼杀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相似文献   

10.
数学作业是数学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业批改的效果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的提高。笔者最近对数学作业的批改,作了一点改进。即学生作业中出现问题不是简单地画上一个“×”,而改用“?”,让学生自己思考,发现问题。经过一段时间的实验,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讲,学生一看到作业中的“×”,往往会产生暂时的思维抑制,或多或少地影响学生的思维兴奋。学生改错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会相对降低,这就相当于在学生改措的“道路”上亮了一下“黄灯”。如果将“×”变为“?”,学生的大脑思维中就会产生若干个“为什么”。这…  相似文献   

11.
不仅人类认识和思维的发展同思维方式有密切的关系,而且不同的思维方式会导致不同的认识结果,进而又会引起完全不同的实践行为和后果。思维方式通常被理解为人类把握客体的方式。不同民族由于化背景,民族传统,生态环境等差异,可能会形成不同的思维方式,但整体性思维方式却是不同民族思维方式的共同发端。这种思维方式在中国表现为“天人合一”的整体宇宙观,在古希腊罗马表现为“万宗归一”的整体宇宙观。古代各民族千差万别的神话故事也无不蕴涵着一种带有神秘的整体观念。作为一种内在的整体观,“天人合一”不仅是一种理念,更是一种内在的情感。它关注的是事物的整体,结构,关系,功能,而不是事物的内部构成;表现在思维方法上就是重综合而轻分析。古希腊罗马“万宗归一”的整体宇宙观是“外在”的统一,一开始就内含着主客两分的意蕴,潜存着主客对立和“分析”的趋势。  相似文献   

12.
“一颗聪明的头脑转起来,他周围就会有无数颗头脑聪明起来。”校长要想让自己的工作充满活力,首先就要让自己的思维充满活力。如何才能让自己的大脑持续充满思维活力,除了自己在思想上要力戒出现那种“温水煮青蛙”式的麻木,还要善于通过“多听”、“多议”、“多看”等方式,去经常刺激和训练自己的思维,力求其活力常在。  相似文献   

13.
要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就必须对语文教学的全程实行优化。 一、优化教学观念 1、优化教育观:以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求知,学会生存,学会发展,人人成为社会有用之人”为最高目标。 2、优化教学观:以培养学生由“会学”到“会答”,由“会答”到“会问”,由“会问”到“会做”,以“会做”为终极目标。努力培养学生求新、求异、求深、求精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第一段]  相似文献   

14.
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浙江教育出版社)的每册书中都适当穿插“想一想”、“注意”、“探究活动”等栏目。如果教师受制于教材,没有对教材中的“想一想”加以合理的利用或处理,会影响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所以,教师要对教材中的“想一想”进行还原、解决、重新建构,让学生的现有经验与智慧相融合,从而使他们掌握数学思维方法,发展思维品质。  相似文献   

15.
传统的语文教学中,在“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模式下,学生习惯被动地接受知识,形成了一种思维定式,老师教的书上写的就是正确的。慢慢地,学生就会思维僵化,缺乏思考与创新,从而对语文失去兴趣。“尽信书,不如无书”,“学而不思则罔”,要让学生喜欢语文,就必须善于解放学生的头脑,活跃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兴奋点、兴趣点。  相似文献   

16.
课程改革使语文课堂的内涵更为丰富,有人认为,语文课堂应是“诵读场”,重要的是要“书声琅琅”;有人认为语文课堂应是“情感场”,重要的是要“情意浓浓”;也有人认为语文课堂应是“对话场”,重要的是要“议论纷纷”……但我认为,语文课堂更应该是“思维场”,重要的是要“灵思飞扬”。当然语文课姓“语”,语文课堂应以“学语言”为中心,要听、说、读、写并重,但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思维是语言的内核。脱离了思维训练而进行的所谓“语言训练”,常常会成为一种虚华的外在形式、费时的语言游戏。  相似文献   

17.
小学生解题中思维断层的剖析方翔所谓思维断层即思维的间断性、不稳定性与片面性.学生解题中出现的思维断层,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师生教学活动中的偏差.如果我们能认真分析其原因,并及时对“症”下“茹”,这类偏差就会得到有效的控制.一、思维特点的影响小学生的思维特...  相似文献   

18.
包志旻 《数学教学》2009,(12):37-40,F0004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学会生存》的报告中警告说:“教育具有开发创造精神和窒息创造精神的双重力量.”思维定势会形成思维的框架和桎梏,从而束缚创造性的发展.我们平时痛恨应试教育,其实质是痛恨学校使学生思维呆板的培养方式.“数学是思维训练的体操”,可以提升人的思维能力,数学使人聪明、使人“开窍”.纵观近几年高考数学试题,尤其是今年,虽然社会反响强烈些,但要选拔思维灵活、方式方法全面的人才,有效克服学生思维定势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9.
论历史课堂中的问题教学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问题教学法能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愿望,使其注意力高度集中,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能激发学生认识的冲动性和思维的活跃性,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造思维,真正促进学生由“学会”向“会学”的学习方式转变,使历史新课程改革目标真正落在实处。  相似文献   

20.
有一些化学试题按常规思维方法会“山重水复疑无路”,如果根据解题需要,灵活地运用虚拟法,就会“柳暗花明又一村”。现就虚拟法在解题中的应用举例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