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教育技术的发展重在人才队伍的建设,而人才队伍的建设离不开相应的标准和制度体系。建立教育技术职业资格认证制度可以引导教育技术人才培养与专业建设的规范化发展,提高教育技术人才队伍的素质与质量,促进教育技术学科与事业的进一步发展与壮大。教育技术职业资格认证制度的基本要素,如"是什么"、"为什么"、"谁"、"怎么做"以及指导原则,是我国教育技术职业资格认证制度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2.
师范院校构建教育技术开放实验室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等学校实验室是"知识创新的源头,人才培养的基地"。教育技术开放实验室肩负着培养未来教师教学技能的重任。文章分析了教育技术实验的特点及其常规教育技术实验对学生能力发展的制约因素,阐述了教育技术开放实验室的内涵与作用,提出了师范院校教育技术开放实验室的建设目标、原则,从而构建适合于学生能力发展的教育技术开放实验室。  相似文献   

3.
师范院校"现代教育技术"公共必修课的建设对提高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有重要作用.实践中,笔者在"现代教育技术"课程中引入了英特尔(R)未来教育培训项目的理念和方法,对课程进行了再设计,构建了一种基于现代教育技术、以学生为中心的问题解决和项目活动的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对师范院校职前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产生哪些影响?笔者应用问卷调查、访谈和个案分析法对"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对职前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影响开展相关研究.本文主要呈现问卷调查的研究结果.  相似文献   

4.
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在教育技术专业建设中的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高校教育技术机构的业务工作与教育技术专业建设有一种天然的内在联系,在教育技术专业学生能力培养方面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为了培养"适销对路"的教育技术人才,坚持理念创新、机制创新.整合高校教育技术资源,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在人才培养、专业建设中的作用,是一条切实可行的路子.  相似文献   

5.
朱德的军事技术教育思想,是其军事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实践中,朱德充分肯定了军事技术教育在革命战争和军队建设中的重要地位,认为军事技术教育要坚持实事求是的方针,以干部为主体,突出政治训练,实现"勇敢加技术"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6.
在分析"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教学中所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对课程内容、教学模式、教学评价进行改革,建立以资源建设为基础、"四结合"教学模式为核心、立体化学习环境为保障的模式体系,旨在提高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水平.  相似文献   

7.
<正>由教育部教育信息化技术标准委员会、全国信息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教育技术分技术委员会、中国教育技术协会技术标准委员会和清华大学《现代教育技术》杂志社联合主办的第三届全国数字校园建设与创新发展高峰论坛将于2012年9月在西安举行。本届论坛的主题为"物联网、云计算与智慧校园"。论坛力争在解读和总结前一阶段我国教育信息化与数字校园建设领域运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技术教育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发展的同时,对技术本质的认识也一直缠绕着技术教育领域。技术具有丰富的内涵,它是"硬技术"和"软技术"的统一。以往的技术教育对于"软技术"的忽视是技术教育最大的不足,完整的技术教育应该是有效整合"软技术"和"硬技术"的教育。  相似文献   

9.
"现代教育技术"课程作为师范生必修课程,加强该课程的建设是教师教育发展的需要.湖南工业大学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积极推行教学改革和实践,在教学内容、师资队伍、教材建设、教学手段与方法、实践条件、教学评价等多方面成果显著,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优势,文章据此对"现代教育技术"精品课程的建设思路进行了分析与探讨.  相似文献   

10.
《现代教育技术》2011,(1):162-I0002
<正>倾听您的声音,分享您的观点……贯彻"规划纲要",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用教育技术促进教育教学改革。——中国教育技术协会刘雍潜教育技术不仅丰富了教育教学的方法和手段,更要成为推进教育教学变  相似文献   

11.
正2014年5月17日至18日,由教育部教育信息化技术标准委员会暨全国信息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教育技术分技术委员会、中国教育技术协会高校理工科专业委员会、中国教育技术协会技术标准委员会、现代教育技术杂志社联合主办,华中师范大学承办的第五届全国数字校园建设与创新发展高峰论坛在华中师范大学科学会堂举行。本届论坛的主题为"智慧时代:  相似文献   

12.
2012年9月21日至24日,由全国信息技术标准化委员会教育技术分技术委员会暨教育部教育信息化技术标准委员会、中国教育技术协会技术标准委员会和清华大学现代教育技术杂志社联合主办,由陕西师范大学承办的"第三届全国数字校园建设与创新发展高峰论坛"在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召开。本届论坛的主题为"物联网,云计算与智慧  相似文献   

13.
<正>由教育部教育信息化技术标准委员会、全国信息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教育技术分技术委员会、中国教育技术协会高校理工科专业委员会、中国教育技术协会技术标准委员会和清华大学《现代教育技术》杂志社联合主办的第四届全国数字校园建设与创新发展高峰论坛将于2013年4月在南昌大学举行。本届论坛的主题为"i-时代的教学环境与教学设计"。  相似文献   

14.
信息时代技术对教育领域的许多方面都产生了影响和冲击,技术对教育的影响是如何发生的?教育与技术的原初关系是什么?本文借鉴技术现象学家斯蒂格勒对技术和人性结构的解读,通过对教育实践的观察与分析,提出了关于教育的"教育—技术"存在结构,并阐释了其结构内部进行的"教育"与"技术"之间的延异运动,从而为技术对教育的影响、教育的变革特质等寻求一种合理的解释。  相似文献   

15.
技术哲学视野下教育技术理论的建构需要两个前提条件,即技术哲学的基本问题和"教育技术是一种特殊的技术形态"的判断,技术哲学为教育技术理论的建构提供基本概念和基本假设。在技术哲学的视野下运用演绎逻辑的方法,从教育技术本质观、认识观、价值观、实践观和审美观等维度,可以勾勒一幅较为完整的教育技术理论图景:从关系思维的认识角度审视教育技术,认为教育技术本质上是生成的,教育和技术相通相融;应克服单一的价值取向,守护"手段"和"目的"相结合的教育技术价值观,摒弃"效率至上"的审美取向,形成教育技术的艺术化审美观;中国教育技术的发展还应践行本土化实践观,塑造教育技术的中国魂。  相似文献   

16.
当技术遇到教育,它们以怎样的方式互动?教育技术的演化机制又是以怎样的方式运行?文章借用让.皮亚杰研究发生认知论的方法,试图解释教育与技术相互作用的方式以及教育技术的演化机制,提出教育技术是主体的教育与客体的技术通过同化和调节过程,不断地从一个较初级的教育技术的格局转化为一个较复杂的格局。它的演化机制是通过"教育技术化"与"技术教育化"两个关键路径实现的。通过研究可以得出这样的启示:技术应用于教育必须充分考虑到教育的复杂性,游离于教育系统之外,无论多么先进的技术都无法发挥其应有的功效;同时教育作为发展主体应特别注意把握好在教育与技术互动过程中"调节"时机的浮现,勇于创新与变革教育系统,以适应新技术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相似文献   

17.
职业技术教育与生俱来的实践性本质特征决定了其学科的应用性质。职业技术教育学研究队伍和师资队伍建设的目标、人才培养目标和职业技术教育办学主体建设目标应体现其学科的性质特征。学科研究队伍建设应加强应用性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应加快实现"双师型"目标,人才培养应实现层次多样化、类型多样化的应用型技术人才培养目标,办学主体应实现政府、企业、社会力量多元办学互补。  相似文献   

18.
在技术哲学的视野观照之下,技术具有知识形态、过程形态与意志形态三重哲学面向。当此三重面向反照于高等教育的现实中时,便形成了应用技术本科的理论、现实与价值三重负载及其科学教育、职业教育、本科教育三重逻辑指向。从这个角度来讲,应用技术本科教育本质上应该是科学教育技术化、职业教育层级化与本科教育专门化的产物;应用技术本科教育应遵循"学术"与"技术"相统一的技术思维训练逻辑、"经验"与"理性"相统一的技术能力培育逻辑,以及"通识"与"训迪"相统一的技术伦理养成逻辑。  相似文献   

19.
孙碧 《比较教育研究》2021,43(12):63-70
国际学界的"教育技术神话"批判研究与"技术引发教育革命"的浪漫论同时问世,相生相克.前者质疑后者给人们提供了教育技术的虚幻愿景,剖析技术应用的多维度负面效应,认为技术能使学生学习更高效优质、促进民主平等和塑造个性等是不可靠的承诺."教育技术神话"批判研究分为系统论、政治经济学和哲学三种取向,核心特征是多学科参与,各种视角、理论和方法百花齐放,它不同于保守反技术的"新卢德主义".梳理国际"教育技术神话"批判研究的学术谱系,开展对技术牵涉的社会、知识和伦理等问题的本土研究,将教育技术研究由学习科学话语主导改造为开放的跨学科领域是教育界的知识责任.  相似文献   

20.
论教育技术是“主体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教育技术工作者需要在"客体技术"和"主体技术"的框架中,从技术的目的性出发进行思索。教育技术归属于"主体技术"的范畴,具有明显的主体性质。在此假设引领下,进一步认识到对实体技术的教学意义和功效的开发是人的主体性、主动性和社会性的伟大发挥,也是技术的人性和社会性的具体表现。认识实体技术的可能性,并最大限度地、人性化地、策略性地发挥实体技术的教育教学功效是教育技术研究的核心任务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