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我国外来植物入侵现象目前是比较严重的,已经制约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而且外来植物入侵也影响到了生态系统,这就需要加大力度控制外来物种入侵,同时充分利用外来物种的潜在价值,长远价值。系统的观察外来植物物种的特性和影响因素,科学引进外来植物,调查研究引进物种的行为特性,加强其安全性。  相似文献   

2.
李森  阿拉姆  拉多  土艳丽 《西藏科技》2023,(11):60-72+2
拉鲁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着其独特的高寒湿地生态系统和丰富的生物多样性,但随着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干扰,入侵植物已出现在拉鲁湿地,对湿地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稳定性构成了潜在威胁。为了解其本底状况,本研究以样线法对拉鲁湿地入侵植物进行了调查,通过9条样线74个样点的实地调查研究,发现:拉鲁湿地共有入侵植物29种,隶属于10科25属,主要为菊科(11种)、豆科(5种)和禾本科(4种),出现频度最高的种类依次是:苦苣菜(Sonchus oleraceus)、灰绿藜(Chenopodium glaucum)、牛膝菊(Galinsoga parviflora);从入侵等级来看,具有明显入侵性的物种有13种,包括4种恶性入侵物种和9种严重入侵物种;拉鲁湿地外来入侵植物区系在属的水平上具有明显的温带性质,美洲起源的植物占据主要优势。拉鲁湿地主要有8种生境,已在其中6种生境中发现入侵植物,人工林生境发现的入侵植物种类高达26种。  相似文献   

3.
外来植物入侵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一直受到关注.本文研究了外来植物加拿大一枝黄花(Solidago candensis L.)的人侵对本地丛枝菌根真菌(AMF)的影响,发现加拿大一枝黄花的入侵改变了本地植物群落物种组成,本地植物如鸡眼草(Kummerowia striata(Thunb.)Schindl.)和黑麦草(Loliumperertrte L)的菌根侵染率降低.与本地优势植物鸡眼草共生菌的种类发生变化,土壤AMF孢子密度明显降低.土壤由以摩酉球囊菌(Glomus mosseoe)和幼套球囊菌(Glomus etunic atum)为优势转为以地球囊菌(Glomus geosperum)和幼套球囊菌(Glomus etunic atum)为优势种.  相似文献   

4.
青藏高原生态安全屏障状况与保护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青藏高原是我国乃至亚洲的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区和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热点地区,保障生态安全是青藏高原生态保护的核心任务。青藏高原物种丰富但受威胁物种多。近15年来青藏高原生态安全屏障生态系统格局稳定,生态系统质量整体趋好,水源涵养、土壤保持和防风固沙服务均得以提升,生态退化趋势得到遏制,自然保护地建设和生态保护建设工程对提升生态屏障功能发挥了关键作用。然而,受气候暖湿化和人类活动影响,青藏高原生态安全屏障仍然面临退化草地面积大,以及冻土面积萎缩、沼泽湿地减少、部分生物栖息地退化、外来物种入侵、局部生态系统退化等生态风险。为了进一步保护青藏高原生态安全屏障功能,建议优化调整自然保护地空间格局,建立以国家公园群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和加快实施青藏高原生态安全屏障保护修复工程。  相似文献   

5.
欧洲农田生态系统物种多样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江源 《资源科学》1999,21(5):53-56
通过大量查阅资料,对欧洲开展的有关农田生态系统中物种多样性研究进行综述。目前已经获得的研究结果表明农业活动导致的景观结构和生境条件的变化是影响该生态系统中物种多样性的重要因素,由农田施肥导致的土壤氮素储量的增加,对欧洲中部70%以上的植物物种的生存具有不利影响。鉴于农田生态系统的这种作用,应有在农田生态系统中建立廊道状和岛状保护性景观结构。  相似文献   

6.
海岸带生态系统具有十分重要的经济和生态服务功能,同时也是最脆弱、最容易被外来种入侵的生态系统之一。我国已查明的海岸带外来入侵物种有196种,占我国入侵种总数的1/4以上。人为引种和船舶运输是外来种入侵海岸带生态系统的主要途径。海岸带生物入侵会造成土著种生长和繁殖受限、生物多样性丧失、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下降等严重的生态后果,同时对海岸带渔业和农业生产乃至居民健康产生严重影响。为了科学管理海岸带生物入侵问题,建议尽早对我国海岸带外来物种开展全面系统的科学考察,实施主要外来种的风险分析,进一步深入研究主要外来种的入侵机制及其生态影响,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制度,加强压舱水管控,为海岸带生态安全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7.
重要外来物种的入侵生态学效应及管理技术研究生物入侵(Biologicalinvasion)是指生物由原来生存地经自然或人为的途径传播到另一个新环境中,对入侵地的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及农、林、牧、渔业生产造成经济损失或人类健康造成灾难的过程。生物入侵是全球范围的生态学现象,世界上许多国家都遭受过或正在遭受外来入侵生物的严重危害。外来种入侵生物破坏生态平衡、加速物种灭绝、毁灭农业生产、影响国际贸易、危害人类生命、威胁生态安全乃至国家安全。我国的外来种入侵问题也不容忽视。已经有记载的外来种数目就达200种。这些异地生…  相似文献   

8.
高原鼠兔作为高寒草甸生态系统中常见的小型植食性动物,对生态功能有着重要影响。为探究高原鼠兔与植被群落多样性之间的相关性,2019年7—8月以西藏中部地区高寒草甸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调查法、样线法和样方法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有无高原鼠兔干扰与植被物种多样性之间具有何种相关性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1)植被物种159种,优势科为莎草科(Cyperaceae Juss)、蔷薇科(Rosaceae)和菊科(Asteraceae Bercht);(2)与未干扰区域相比,有高原鼠兔干扰区域内植物种类明显增加;(3)高原鼠兔干扰区植被总覆盖度降低,裸地面积增加,高山嵩草、矮生嵩草覆盖度升高;(4)有无高原鼠兔研究样地群落相似性为37.10%,为中等不相似,群落物种组成差异明显;(5)高原鼠兔洞穴数量与植物多样性存在一定的负相关性,但不显著。研究表明高原鼠兔在一定程度上对高寒草甸生态系统植被的协调发展有利。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入侵物种由于对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以及社会经济造成严重的影响而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通过调查和查阅相关文献资料,确定防城金花茶自然保护区内共分布有外来入侵物种21种,其中对保护区产生危害的主要有4种,根据"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提出了控制的措施.  相似文献   

10.
外来物种入侵问题已经在当今国际社会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由于外来入侵物种种类繁多、生物特性复杂,如何通过法律手段加以防治,保卫我国的生态安全,成为摆在人们面前的一道难题。我国现行防治外来入侵物种的立法现状难以抵御外来物种入侵带来的种种风险。鉴于外来入侵物种对生态环境、人类健康、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我国亟需制定一套完整的防范外来物种入侵的法律体系。  相似文献   

11.
入侵生物严重危害农业、林业、生态和人类健康安全,马铃薯甲虫、扶桑绵粉蚧、苹果蠹蛾等入侵害虫对中国农业发展构成严重威胁。我国的入侵物种有3/4最早发现于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人类活动造成的生物入侵以空前的速度增加,一旦这些引入物种定居下来,几乎不可能根除。全球气温升高也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生物的入侵速度和危害程度。潜在入侵害虫的准确和快速鉴定、各类昆虫快速鉴定的特异性分子标记以及重要入侵害虫的监测技术与防控技术研究,成为我国预防和控制害虫入侵和入侵害虫危害的关键科学和技术问题。  相似文献   

12.
生态系统对人类活动的承受能力是土地管理的一个核心问题,一般情况下旅游活动与自然环境保护间存在着明显的冲突.本研究结合六盘山人类旅游活动季节性规律,以野荷谷、小南川、梁殿峡3个核心景区中易受旅游干扰的典型植被类型为对象,在植物初春萌芽(5月)至生物量最大期(8月)通过践踏实验,模拟典型植被类型和主要植物物种对人类旅游践踏的敏感性(相对敏感性和绝对敏感性),并构建三类(抗性、耐性和弹性)指数进行定量表征.研究结果表明:①从3种植被类型的相对敏感性看,其植被类型的抗性、耐性和弹性间具有一致性,其大小顺序为梁殿峡高山草甸植被>野荷谷华北落叶松林下植被>小南川乔灌草植被,3种植物类型抗性分别为59.62%、37.86%、14.16%,耐性指数为90.51%、84.217%、26.80%,弹性指数为78.017%、66.04%、15.35%;②从各植被类型组成物种的绝对敏感性看,小南川景区表现最为敏感,消失物种最多(6种),野荷谷次之(5种),梁殿峡最少(2种);三个景区中消失物种主要为山荆子、龙牙草、华北落叶松幼苗、李幼苗、莓叶委陵菜和豆科野豌豆;③研究结果表明,处于初春萌芽阶段的景区植物幼苗,对人类践踏具有高度的敏感性,旅游践踏不仅当时造成部分植物消亡,也对植物后续的生长产生较大负面作用,进而影响到旅游区生态系统正常的发展演替.  相似文献   

13.
凋落物分解对维持陆地生态系统植物生长和养分循环起着关键性作用,受到了广泛关注。本文综述了影响凋落物分解的主要生物和非生物因子以及入侵物种对本地植物物种凋落物分解的影响。由于研究尺度的不同,故各影响因素对分解作用的大小尚未得到明确结论,各国科学家也正努力量化各影响因子对凋落物分解贡献的大小。目前,诸如全球变暖、氮沉降、太阳紫外辐射、CO2浓度升高等,全球环境变化对凋落物分解的影响以及生态系统对这种变化响应机制的研究也受到了广泛关注。而且有关凋落物研究的重点多在地上部分,故往后我们应加强对地下部分凋落物分解的养分元素动态循环研究,对更好的了解植被-土壤反馈机理和改善全球碳循环的预测等都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4.
生物入侵能严重威胁入侵区的生态环境、社会经济和人类健康,最近的普查发现青藏高原环境较好的部分的确存在严重的生物入侵现象,其中西藏林芝市的朗县和米林县发生了入侵杂草印加孔雀草(Tagetes minuta L.)的恶性爆发增长,但对于印加孔雀草的入侵特性却知之甚少。此研究利用水分控制调查(30%田间最大含水量)开展了印加孔雀草和本地农作物藏青稞(Hordeum vulgare L. var. trifurcatum)的竞争实验,结果表明在干旱条件下印加孔雀草的引入以及密度增加能显著降低藏青稞的存活率,藏青稞的存活率从1.0下降到最低0.06;但印加孔雀草本身对密度增加以及对青稞引入的响应并不明显,实验中印加孔雀草的存活率从1.0降低到0.93。多因素线性回归没有发现藏青稞(P=0.44)和印加孔雀草(P=0.99)的存活率与密度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竞争模型研究结果表明藏青稞的种内(0.071)和种间(0.630)竞争系数均远远高于印加孔雀草(种内0.001,种间0.001),说明印加孔雀草具有较大的竞争能力。此研究的结果表明恶性入侵植物印加孔雀草能显著增加农作物的死亡率,但其作用机制仍需要进一步的实验研究。  相似文献   

15.
五爪金龙是以一种优良的立体园林植物引入我国,后逸为野生,成为我国南方地区恶性入侵杂草之一,对我国华南地区的自然和人工生态系统造成严重破坏。本文主要综述了五爪金龙的生活史、危害与防治,以及与本地物种化学关系的研究和利用价值进展。值得一提的是,研究表明五爪金龙能够合成大量的次生物质,这些物质不仅对五爪金龙成功入侵有关,也有很多应用价值。开发和利用五爪金龙的次生物质可使其变害为宝,将是今后五爪金龙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6.
李龙兴 《今日科苑》2008,(12):27-28
入侵生物进入新生境后,由于没有天敌的制衡而得以迅速发展,影响和抑制着本土生物的正常生长发育。本文着重研究了入侵生物对我国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及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并提出一定的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17.
《内江科技》2015,(7):64-65
<正>生物多样性是地球上生命经过几十亿年发展进化的结果,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外来物种通过自然侵入、人为有意引种、无意引入等方式侵入。在入侵地定居后,主要通过压制或排挤本地物种,危及本地物种的生存,加快物种多样性和遗传多样性的损失,破坏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进而造成巨大的生态环境破坏和经济损失。据有关文献,入侵我国的外来有害植物性物种有108种,隶属23科76属。外来入侵生物是指被引入或扩散到其原有生活区域之外并  相似文献   

18.
青藏高原高寒草地是世界最大的草地生态系统之一。但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社会经济的发展,青藏高原高寒草地退化日益严重,已经威胁到高原的生态平衡和畜牧业的发展。文章从草地植物群落结构、物种多样性、生产力及群落生态系统方面描述了目前青藏高原放牧草地的研究现状,同时对青藏高原草地群落研究方面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9.
作为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的重要目标,摸清自然保护区珍惜植物资源、优化保护地体系是青藏高原生态安全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前提。若尔盖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青藏高原东缘,是青藏高原自然保护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保护区内不同功能区草地草甸群落物种多样性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1)调查区域共发现38个群丛类型,但是因不同调查地点和功能区而存在差异;(2)不同地点和功能区之间香农指数、辛普森指数、地上生物量、Pielou均匀度指数均达到了差异显著性水平;(3)缓冲区多样性指数高于核心区和实验区。核心区地上生物量均高于实验区和缓冲区。调查结果对于分区保护草地群落类型和物种多样性提供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20.
张镱锂  吴雪  祁威  李士成  摆万奇 《资源科学》2015,37(7):1455-1464
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典型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及珍稀濒危物种资源的基本途径。具有敏感生态系统和丰富生物多样性的青藏高原,其自然保护区建设及其成效一直以来是各界关注的重点问题。本文以最新的《全国自然保护区名录》和已发表NPP与保护成效数据为基础,分析了青藏高原保护区的组成、分布格局与保护成效。结果表明:11963年至今,青藏高原地区建成了各类保护区155个,面积达82.24万km2,占全高原面积的32.35%;2保护区类型主要以野生动物与荒漠生态系统、野生动物及其生态系统、野生动物3个类型为主,各占高原内保护区总面积的36.84%、33.35%和6.80%;3形成了以超大型保护区为主、中部和东南部分布为主、保护类型多样为特点的青藏高原自然保护区体系;4经过50余年的生态建设,保护区保护成效显著,主要表现为:珍稀濒危物种数量显著增加、濒危物种西藏马鹿被重新发现、野生动物的栖息地得到了恢复和改善及典型保护区内草地植被的生态功能增强。本研究结果可为青藏高原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和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