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本文基于我国高新技术产业2002-2011年期间的省际数据,运用Malmquist指数法测算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动趋势,并把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构成分为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变化两个部分.结果显示:2002-2011年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全要素生产率指数为0.863.主要原因是技术进步水平的影响,技术进步的提高与下降与全要素生产率呈正相关,直接影响着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  相似文献   

2.
创新驱动就是全要素生产率驱动。基于2004—2018年省级面板数据对高等教育数量与质量影响全要素生产率作用机制进行研究,发现二者均能促进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且高等教育质量的作用更大;高等教育数量和质量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存在地区异质性以及时间异质性;高等教育数量与质量对全要素生产率的贡献分别集中在技术效率变动与技术进步,且会通过不同路径分别影响技术效率变动与技术进步。高等教育数量既直接影响技术效率变动,也会通过增加人力资本存量,进而影响技术效率变动,而高等教育质量通过提升创新能力促进技术进步。为助力经济发展新格局的形成,提升我国的全要素生产率,应适度扩大高等教育规模,提升高等教育质量,保证高等教育在区域间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3.
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水平是一国制造业整体水平的重要标志。我国装备制造业尽管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仍然缺乏自主创新能力、量大质弱、低端产品比重高。通过Malmquist指数方法研究.对我国装备制造业1995—2008年间的全要素生产率动态变动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我国装备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年均提高6.4%。主要原因是技术变化水平的提高,且在不同时期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对我国装备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贡献存在一定差异。实证分析结果为未来我国先进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提供了科学的参考。  相似文献   

4.
《湘南学院学报》2020,(2):59-63
体育产业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研究,是体育产业企业制定未来发展规划的重要依据,事关行业发展前景.运用基于DEA模型的Malmquist指数方法对A股上市体育产业企业2011—2015年的技术进步效率指数、效率改善指数和全要素生产率变化情况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上市体育产业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主要由技术进步推动,目前技术进步效率没有达到最优,因此提高技术效率是未来上市体育产业企业的主要发展方向.上市体育产业企业还需要提高最新技术及时转化成现实生产力的能力,从而促进其全要素生产率的改善.  相似文献   

5.
利用2007年至2015年的省际面板数据,采用基于DEA的Malmquist指数模型,测度了中国物流业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分解效率。实证分析表明,技术效率的提高是推进全要素生产率的主要动力,而技术进步对全要素生产率的促进作用有限。我国物流业没有充分发挥新技术、新设备带来的使用效率,导致投入资源的利用率较低。可以通过改变人才的供给结构、对物流企业进行流程再造来提高新技术、新设备的使用效率。然后基于三种理论假设,选取9个指标运用灰色关联方法对物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发现7个指标与其关联度都较高。第一产业与第二产业的发展水平、居民生活水平提高以及物流业发展规模和财政投入等对物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都具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6.
运用海西经济区20个城市的1995—2012年度的面板数据,采用Malmquist TFP指数,考察了各个城市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化。研究分两阶段进行。第一阶段1995—2002年,主要是技术效率推动了海西经济区各个城市全要素的增长;第二阶段2003—2012年,主要是技术进步推动了海西经济区各个城市全要素的增长。整体上看,海西经济区全要素生产率虽然已达到效率前沿,但从Tobit回归模型的结果来看,外商投资、产业结构调整、进口、出口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影响不显著。因此,海西经济区产业科技水平较低,整体经济还未从粗放型的发展模式向集约型发展模式转变。最后,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7.
尹宽 《唐山学院学报》2019,32(1):99-108
运用DEA-Malmquist指数法对我国31个省市2000-2015年全要素生产率进行了估算,并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这16年间,我国全要素生产率处于上升态势,原因在于我国技术进步率的提升;分区域来看,东部地区和东北地区全要素生产率是得到改善的,西部和中部下降的原因在于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的下降;从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因素上看,技术引进、自主创新能力、对外开放水平和政府因素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为正,基础设施建设和制度因素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为负,产业结构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在统计学上不显著。  相似文献   

8.
基于Hicks—Moorsteen全要素生产率指数对我国31个省份高等教育效率和生产率的变化进行评价。结果表明,2008-2013年全国高等教育整体全要素生产率较高,均值为0.8146,年均增长率为1.29%,技术进步指数是我国高等教育效率提高的主要原因;东中西部TFP值分别为0.8605、0.8167和0.7611,呈阶梯式下降,区域性差异明显。因此,为提高高等教育的公平和效率,应加大各地区间的协同效应,加大中西部地区高等教育弱势省份资源投入,促进区域间的合作和交流,改善区域间发展的不均衡。  相似文献   

9.
中国服务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及空间差异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全球服务业产出在整个经济活动中逐渐占据主导,国际服务业竞争也越来越激烈,服务业已成为经济研究的热点.本文采用非参数DEA方法对中国服务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状况进行分析,并分解为技术效率增长与技术进步增长.研究表明:1991~2005年中国服务业的增长主要是得益于技术进步水平的提高,15年间中国服务业全要素生产率平均增长率为0.4%,技术进步增长为3.2%,技术效率增长为-2.7%;同时中、东、西部地区服务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存在空间上的明显差异,而且技术进步与技术效率时中、东、西部地区服务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有不同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文章研究了1998~2003年我国保险业全要素生产率(TFP)增长趋势,并将其分解为前沿技术进步(FS)、纯技术效率(PTE)的变化、规模效率(SE)的变化三大因素。研究发现:保险业的全要素增长率(TFP)呈现遥年上升的趋势,年均增长在15.9%;前沿技术进步已成为我国保险业TFP增长的最主要动力,保险公司因前沿技术进步平均每年提高全要素生产率高达16.7个百分点;保险公司相对前沿的技术效率(TE)差距拉大,已出现阻碍TFP增长的趋势,这种技术效率的差距不是由于纯技术效率的差异影响而主要是受规模效率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农业关系到国家的稳定和人民的生活,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农业发展的关键在于提高农业效率。本文利用数据包络分析法(DEA)对中国30个行政区域2000—2008年农业全要素生产率进行了实证研究,通过对Malmquist生产率指数的测算与分解,分析了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TFP)增长源泉、区域差异原因与跨期生产率动态变化趋势。研究表明:考察期内中国平均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有所上升,技术进步为其增长的主要驱动力,而技术效率则在一定程度制约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  相似文献   

12.
应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使用2001-2008年我国30个省(直辖市)的农业面板数据测度我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同时考查了教育投资资本存量的差异对各省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及其构成的影响,并对影响的显著性进行了假设检验.不考虑各省份之间农业教育投资资本存量的差异会导致低估规模效率、技术效率以及纯技术效率的改善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贡献,同时也会高估技术进步的贡献.  相似文献   

13.
全面审视投入-产出过程中区域经济增长的非均衡性,须对产出增长中的要素投入贡献和技术进步贡献作出识别,以明确区域经济增长的效率差异。在测算1978年以来我国省际全要素生产率(TFP)的基础上,综合运用差异测度方法和泰尔指数分解方法分析了区域技术进步和资本积累的效率差异,以揭示区域经济增长效率的非均衡性。分析表明,初始改革对地区生产效率的激励是非均衡的,地区间差异对全要素生产率的非均衡性贡献度较大。  相似文献   

14.
文章结合DEA-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法和环境污染综合指数法,将环境污染因素纳入三峡库区重庆段农业TFP评价中。研究结果显示:在考虑环境污染情形下2005-2014年三峡库区重庆段农业TFP年均变动值为1.013,技术进步指数为1.014,技术效率变化值为0.999;考虑环境污染情形下的农业TFP显著低于不考虑环境污染情形下的测算结果,表明三峡库区重庆段农业发展呈现出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的粗放型增长方式;技术进步是三峡库区重庆段各区县农业TFP增长的主要动力,也是造成各区县农业TFP差异的主要因素;在空间分布上,重庆主城-长寿-涪陵-江津、万州-开县-云阳-忠县两片区的农业TFP增长较快。  相似文献   

15.
In this study, productivity growth in 35 Australian universities is investigated using non-parametric frontier techniques over the period 1998–2003. The five inputs included in the analysis are full-time equivalent academic and non-academic staff, non-labour expenditure and undergraduate and postgraduate student load while the six outputs are undergraduate, postgraduate and Ph.D. completions, national competitive and industry grants and publications. Using Malmquist indices, productivity growth is decomposed into technical efficiency and technological change.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annual productivity growth averaged 3.3% across all universities, with a range from −1.8% to 13.0%, and was largely attributable to technological progress. However, separate analyses of research-only and teaching-only productivity indicate that most of this gain was attributable to improvements in research-only productivity associated with pure technical and some scale efficiency improvements. While teaching-only productivity also contributed, the largest source of gain in that instance was technological progress offset by a slight fall in technical efficiency.  相似文献   

16.
工业的快速发展是影响气候恶化的主要因素,作为中国经济的重要支柱,提高工业废气污染日益严重背景下的工业全要素生产率对保证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通过引入方向距离函数和ML指数对2004—2010年中国30个省份的工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进行度量.发现:东部地区的工业环境技术效率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考虑污染物后地区工业全要素生产率高于不考虑环境约束下的情形.全国大部分地区工业生产效率受技术进步推动明显.  相似文献   

17.
高新技术产业已经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其发展水平是衡量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依靠科学技术的进步来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已经成为当代经济的一大特征。近年来,安徽省的高新技术产业在产业规模、基地建设和创业意识等方面已经形成了较好的成果,但在产业分工、风险投资、先进技术的消化等方面还存在不足。因此,建议实施加大对高新技术产业政策的扶持力度、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完善风险投资制度、加快承接高新技术产业转移、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建设等措施,促进安徽省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8.
采用Malmquist TFP指数,基于海西经济区19个市(除抚州市)1994-2008年的面板数据,实证考察了各市全要素生产率变动及其成因。在样本考察期间,海西平均全要素生产率达到效率前沿面。1994-1999年间,主要是技术效率的提高促进了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而在2000-2008年间,主要是技术进步的提升使得全要素生产率出现了正的增长。虽然总体上看全要素生产率达到了效率前沿面,但是从Tobit模型回归结果看,产业结构的调整、外资对于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并不显著,总体经济并没有向着真正的集约型增长方式发展。人力资本还未达到促进技术进步的阀值。进出口、科学事业支出对于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比较明显。  相似文献   

19.
我国工业企业技术进步的随机前沿模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运用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1995-2002年期间的年度企业数据,在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模型分析框架内系统地研究了37个两位数工业行业的前沿技术进步(FTP)。本文发现:(一)前沿技术进步已经成为工业增长方式转变的核心推动力,1996-2002年大中型工业前沿技术进步平均贡献率高达14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逐年提高;(二)本文归纳了前沿技术进步的四大驱动力:行业竞争、全球化及外商投资、企业产权改革以及经济周期扩张的大环境;(三)通过技术进步贡献率对企业的制度及行业经营环境等因素的回归分析发现:国有企业在技术进步中的作用不可忽略;大型企业的技术进步显著高于小企业;欠发达地区的技术进步速度高于发达地区;开放、竞争性行业的技术进步远远高于垄断性行业。因此,本文认为深化企业产权改革、加强资本市场建设、打破行业垄断、促进行业有序竞争是中国工业增长模式转变的惟一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