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网络的普及与广泛应用,网络给人们的生活、工作带来了极大的便捷。但是由于一些网民公民意识的缺失,导致其公民素质差、网络行为失范,影响着网络的健康发展和人们的生活、工作与社会的和谐发展。所以,分析网络公民的主要特征和网民的公民意识缺失情况,有针对性地加强网民的公民意识和素质培养,就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2.
网络公民文化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公民文化是公民借助网络技术,以网络政治以参与为主要形式,以高度互动为主要特征,以政治主体意识提升为价值诉求的网络政治文化。网络文化提升公民政治主体意识,推动政府建立完善的民主机制;网络文化催生公民自治新平台,推动政府适度“限权”;网络文化搭建通畅的信息交互系统,推动政府建立有效的政策“输入”与“输出”机制。  相似文献   

3.
如今人类已经全面进入了网络时代,网络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亦成为大学生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的主要平台,而这就为大学生的公民教育提供了新的实践领地:网络公民教育。该文从网络公民的概念入手,运用观察法和调查法,分析了当前大学生网络公民这一群体的特征:对互联网强烈的依赖性、是网络世界的引领者、网络公民身份的缺失;然后,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公民教育的角度探讨了当前开展大学生网络公民教育的现实意义,并构建了大学生网络公民教育的内容:公民文化教育、网络技能培养,网络道德养成;最后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推行大学生网络公民教育的路径:加强公民知识教育,积极开设公民教育课程;建好网络平台,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建立全方位、协同合作的网络公民教育机制,试图为高校网络公民教育的开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政治参与是伴随着公民社会的培育、公民文化的构建以及公民意识的养成而逐渐发展起来的,是衡量社会政治民主化和现代化的重要尺度。公民政治参与、网络政治参与对政府决策和公共政治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并有力地推进了政治民主化。公民政治参与和网络政治参与的良性发展,有赖于公民文化建设。当前,要推进公民政治参与、网络政治参与以及公民文化建设,必须加强立法,从法律上为公民政治参与提供保障;重视制度和机制建设,构筑科学的公民政治参与制度与良性运转机制;推进技术创新,打造公民政治参与更便利和更安全的平台;培养高素质的网络人才队伍,引导公民合法有序地政治参与;提高党和政府执政能力和网上执政能力,促进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  相似文献   

5.
公民社会强调主体意识,网络舆情平等、自由、公开和实时的特征与之相适应,并在公民社会构建中公民参与政治决策、监督公共行为、表达矛盾诉求和培育道德意识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同时,网民素质参差不齐,数字鸿沟的存在以及利益驱使导致不实言论传播等消极因素也使网络舆情在公民社会构建过程中产生了反作用.通过改革加强引导,完善法律法规,倡导公平正义等促进网络舆情发挥积极作用的做法值得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6.
当代中国处于深化市场经济改革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双重背景下,社会管理创新与构建公民社会已渐成学界探讨焦点。网络公民社会被视作公民社会初级阶段,已经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迅速进入中国广大网民的生活。网络公民社会借助网络舆论,在公民维权、督权反腐、公益慈善等领域发挥了不可忽视的积极作用。然而,我国网络公民社会尚不够成熟,相关理念迄今尚未形成共识,借助网络公民社会构建现实公民社会依然任重道远。  相似文献   

7.
信息化时代,数字政府的兴起为政府创新管理提供了新的工具,更有利于公民参与的发展。数字政府建设中的公民参与具有双向性、互动性、便捷性等优势。但分析网络公民参与现状,可以发现数字化政府中的公民参与还存在工具理性思维严重,数字鸿沟制约发展,参与的无序性等问题。要促进网络公民参与的有序发展需要从培育公共精神,加强基础信息建设,推动公民参与制度化建设和网络伦理建设的角度出发,全面优化公民网络参与的发展环境,完善公民参与的路径。  相似文献   

8.
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是实现民主政治增量式发展的基本方式;是建立全新型政府治理模式的重要手段;是维护社会运行稳定与均衡的关键环节。当前,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意识欠缺,能力较低,水平不高;法律缺失,制度匿乏,透明度差;渠道狭窄,途径不畅,有效性低。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要加强党的领导,强化政府对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引导;提升政治文明,健全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制度架构;推进文化建设,构建中国特色公民参与型政治文化;培育公民社会,发挥社会组织利益聚合与表达功能;创新参与方式,重视互联网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发展。  相似文献   

9.
公民人格是随着市民社会、市场经济和工业文明的发展而历史形成的、与市场经济形式相适应的独立人格形态。公民人格是人现代化的基本内容,是社会现代化的核心内容。网络政治参与是公民政治参与的重要内容,是培养公民参与意识、民主意识、独立精神的重要途径,对于培育公民人格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当代中国转型期政治文明主体建设的路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和巨大的社会转型,中国政治文明主体的整体素质有了较大提高,但在政治认知、政治情感和政治价值观上仍然存在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诸如传统文化中的"臣民文化"思想根深蒂固;政治文明主体政治参与渠道比较狭窄单一;经济发展水平低下,贫富不均,分配不公的现象普遍存在并制约着政治文明主体的成长和发展等.新时期政治文明主体建设应沿着如下路径发展:1.积极培育社会主义公民文化,加强公民教育,特别是公民主体意识、平等意识和参与意识教育;2.拓宽公民政治参与渠道,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把公民政治参与的途径、方式用法律形式固定下来;建立健全大众传播媒介的组织机构,为公民参与政治提供更多机会;健全和完善人民团体和社会各界专业性群众组织,充分发挥它们在政治参与中的作用;积极开展政治参与的社会引导;3.建构公民社会,包括建立完善的现代产权制度,以法治精神构筑公民社会的理性规则秩序,促进传统"第三领域"的制度性变迁,完善公民身份与地位的自由转换机制;4.继续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深化改革,为政治文明主体的健康发展提供坚实的经济保障.  相似文献   

11.
公民文化,作为政治文化的个体化表现,与政治形态联系密切。现今,在中国公民意识与公民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党的十八大报告所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为公民文化提供价值引导与体现精神内核,反过来,公民文化又为其构筑共识基础。在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需要通过公民教育、社会宣传与政治参与等途径发展中国公民文化,使其能够作为核心价值观的表达与承载方式表现核心价值观,并融入到公民的思想与行为体系之中。  相似文献   

12.
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网络逐渐成为公民参与社会政治生活的重要途径之一。公民可以通过网络监督、网络论坛及电子邮件等多种方式进行网络政治参与。互联网以民主性、开放性和互动性为特点,对提高公民的民主意识、保证政府工作的廉洁性和参与型政治文化的培养等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公民意识是人的现代化的体现,其中包含了参与意识、合作意识、规则意识。微博的出现为公民意识的培育提供了一个新途径,并依靠自身的“能量”对其产生影响。微博时代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培育和提升公民意识:一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构建培育基础;二是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构建制度保障;三是培育第三部门,催发公民社会;四是进行公民意识教育,培养成熟公民;五是净化媒体职业素养,促进网络环境自律。  相似文献   

14.
《河西学院学报》2021,(1):36-42
政治现代化是一个国家现代化的显著特征,政治文化是政治现代化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志。网络政治文化是互联网时代政治文化发展的新样态,它在扩大公民政治参与、实现公民政治社会化、提高政治认同感以及政府治理方式变革等方面都具有积极的政治效用。但网络政治文化在发展中也面临网络舆论极化现象的冲击、与现实政治实践的错位、网络意识形态被解构风险、传统政治文化传承危机等重重困难,需从提高网民政治素养、加强网络媒体建设和政府自身建设入手,规范网络政治行为,完善网络治理机制,促进网络政治文化健康有序发展。  相似文献   

15.
作为中国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重要形式,中国党际协商民主在长期实践中特别是在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中,对于序化公民政治参与,维护政治稳定;协调社会利益关系,增进社会和谐;提升公共决策质量,促进决策实施;培育现代公民意识,发展公民文化;发挥民主党派监督,提高执政党执政能力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作为信息化时代的新兴政治参与方式,网络围观对公民意识培育发挥着积极影响。但网络围观的虚拟性和个案化,导致网民言行缺乏戒律约束,使民主意识培育缺乏持久化动力。基于审议民主视角,可从三方面着手消弭网络围观对公民意识培育的不利冲击。一是"弱公共领域"应鼓励慎议,构建理想公共表达空间;二是要搭建"弱公共领域"与"强公共领域"间沟通平台,注重吸纳民意;三是"强公共领域"决策要重视合法性,强调明辨。  相似文献   

17.
国家公民身份是网民概念的核心要素,应保障网民在网络活动中享有公民权利。随着网络空间的飞速发展,国家公民身份的权利和义务均在网上拓展。创造活泼健康的网络公共领域和法治网络空间,均需激活广大网民的积极国家公民身份。网民的国家公民身份面临网上的消费主义影响、缺乏闲暇、网络公共领域的参与机制有待完善等问题。培育网民的积极国家公民身份的途径包括:增加公民的闲暇时间,完善网络公共领域的参与机制和公民教育等。  相似文献   

18.
公民教育的实质是政治社会化,社会转型期我国政治社会化的当务之急是进行公民意识的培育。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公民意识总体较强,大学是实施公民教育的重要场所,大学公民教育对社会性别、家庭背景等的负面影响具有补偿效应。但我国大学公民教育还存在如下突出问题:大学生民主参与程度普遍较低;大学生政治效能感不高;政治理论课在大学公民教育中未发挥应有的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19.
娱乐至上的时代,网络政治参与也呈现出明显的泛娱乐化的倾向,表现为网民政治参与的休闲娱乐的心态、赶集看热闹式行为和参与结果的潮流化、烂尾化,究其原因,除了泛娱乐化社会环境的深刻影响和生活压力巨大迫切需要心理宣泄以外,也与网民政治参与不足的历史,网民构成的“三低”结构,参与渠道不畅的现实以及参与效果式微的无奈等等密切相关.网络政治参与泛娱乐化的倾向会给我国公民政治参与带来多方面的负效应,需要通过正确的公民教育和公民政治参与的制度建设来加以引导和规范.  相似文献   

20.
转型期的当代中国,各类风险性问题不断增多,在推进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过程中,各级政府只有树立敏锐的风险意识,提高抵抗风险的能力,加强对民众的有序参政意识培育,转变政府治理模式,完善有利于公民政治参与的各项法律制度,大力培育社会组织,为公民政治参与提供广泛有力的社会资源,才能使公民政治参与真正走向有序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