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说“太岁”     
俗语“太岁头上动土”比喻胆大,去招惹强悍、厉害的人。“太岁”怎样由“星宿”变成“人”的呢? 太岁,是古代天文学中假设的岁星,又称岁阴或太阴。因为岁星在五行中属木,所以后来就叫木星。其实,“太岁”与“岁星”  相似文献   

2.
说“太岁”     
俗语“太岁头上动土”比喻胆大,去招惹强悍、厉害的人。“太岁”怎样由“星宿”变成“人”的呢? 太岁,是古代天文学中假设的岁星,又称岁阴或太阴。因为岁星在五行中属木,所以后来就叫木星。其实,“太岁”与“岁星”是两码事。古代占星术认  相似文献   

3.
古诗文中常见“岁”、“载”、“祀”、“春”、“秋”、“稔”、“霜”等字。试举例简述如下:岁——本指岁星(即木星)。因为岁星由西向东运行,每行经一个星次需要12个月,所以就把12个月叫“一岁”。于是“岁”便有了“年”的意义。例如《荆轲刺秦王》:“五岁而卒灭燕国。”载——本义为负载,也常借用为开始义。例如《诗经·七月》:“春日载阳。”“载阳”,即阳气始转。一年周期过后,万物便重新萌发生长,又  相似文献   

4.
对清代以来有关古代“岁星纪年”及屈原生年研究的状况作了较为系统的清理,对诸家研究的进展、得失进行了评述。认为:屈原时代的“岁星纪年”与“周正”相联系;元始“摄提格岁”(岁星居“星纪宫”)的标准年应为元前365年;元前342年周正应为闰年,屈原当降生于元前341年周正正月初二(即元前342年夏正十二月初二)。  相似文献   

5.
释"卸"     
“卸”的近现代常用义是把东西去掉或拿下来。许慎《说文》中说:“卸,舍车解马也。”但在汉代以前的文献中未见有用“卸”字表示这个意义的。通过考证发现表示这个意义的古用“发”、“税”、“说”等字,这是古代方言的差别,后通言“写”应是“卸”的假借字。我们现在能找到的最早的文献材料是在东汉,但与许慎所说的本义不同,因此我们认为《说文》中的“卸”字是后人加进去的。  相似文献   

6.
"羹"、"汤"辨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汉语中“羹”与“汤”现在多据王力说,释“羹”为浓汁食物;凭一个“羹汤”例,定唐代“羹”变为菜汤义,“汤”引申出菜汤义,也有以为一物异名、同词假借,至今混乱不清。考察羹的性质和特征可知,羹是熬煮的调味浓汤或薄糊状主菜,“羹”从未产生菜场义,只是至元代浓汤类划出羹。而菜汤姗姗来迟。唐宋时文献中的“羹汤”实指汤(热水)制的羹,不可误为菜场义的同义连用。“汤”经药剂、保健汤、茶汤等义到元代才引申出菜汤义,但所指实是浓汤类羹;至明代“汤”才成为菜场通称;至清代逐渐有取代羹成为餐食主菜的趋势。  相似文献   

7.
鲁迅散文“释愤抒情”说的理论渊源可上溯到屈原、司马迁和庄子等,是对前人的继承和发展。鲁迅散文以释愤抒情为核心,体现了诗情盎然、“放言无惮”、“深于取象”、“随物赋形”等民族特色,亦奏响了时代强音,表现出现代风貌。  相似文献   

8.
周正 《语文知识》2003,(5):36-37
新版高中语文第一册《兰亭集序》的注释问题较多,现提出来就教于广大读者。一、岁在癸丑。课本只注了“癸丑”,“岁在”二字及全句何义未注。这句话直译是“岁星所在的星空区域是癸丑”,意译为“(永和九年)  相似文献   

9.
《读书》杂志 1 999年第五期上 ,金克木先生在《两大帝国的统一场》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话 :“……于是道有了三种。一是孔子的……偏于肯定现世。一是老子的……对现世兼有肯定和否定。一是释迦的 ,说是要修行达到寂灭 ,不生也不死 ,但在达到以前还要救人救世 ,所以没有完全脱离世道 ,言语上否定 ,行为上肯定。”这里的“释迦”从上下文看应该是指释迦牟尼 ,不会是释迦部族等。联系文中对释迦之道的几句说明 ,似乎“释迦”一词换作“佛教”较为适当。泛泛而言 ,经常可以将儒、释、道三者并称 ,以释指代佛教。但具体就《两》一文而言 ,佛教与释…  相似文献   

10.
小学课本中收入的杜甫《江畔独步寻花》是一首写景诗 ,是诗人寓居成都时的作品。这首诗通过记叙在黄四娘家赏花时的场面和感触 ,描写了春光烂漫的景象。但课本中对诗中“自在娇莺恰恰啼”中“恰恰”二字注释为“非常和谐 ,形容莺啼的声音” ,许多注释分析文章多从此说 ,但对“恰恰”二字理解向来说法不一。《康熙字典》释“恰恰”为“鸟鸣” ,《辞海》释为“和谐的声音”。但前人吴见思说“又有娇莺 ,恰客至而忽啼” ,施鸿保《读杜诗说》指出“此言独步之时适当莺啼”。从诗的标题看 ,“恰恰”应解作“适逢其时”。《江畔独步寻花》是一组诗…  相似文献   

11.
林兆恩"三教合一"的宗教思想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兆恩一生倡三教合一,创“三一教”,故世称三教先生,林三教。三一教,又名夏教,以“道释归儒,儒归孔子”为教旨倡三教合一而名“三一教”,林兆恩“三教合一”的宗教思想深受阳明心学影响,在心学的理论前提之下,其“三教合一”的宗教思想主要包括:道一教三说,三教一致说,非非三教说,三教合一说以及归儒宗孔说等四个方面内容。  相似文献   

12.
文章从文意、故训、实际用例等多角度论证了成语“凤凰来仪“中的“仪“不能作名词“仪容“解释,也不能增字解释为“有容仪“,而是动词“来“、“至“的意思。理清了错误释义的来源,驳正了有关辞书、文献中的误释。  相似文献   

13.
《诗经.豳风.七月》:“八月剥枣”,段玉裁、朱骏声并释此“剥”为“扑”的假借字,今世学者多从之。此说不确。“剥枣”之“剥”释为“击”,应从“剥”之“剥裂”本义辗转引申得义,并非假借。  相似文献   

14.
一、为谚语正名汉代许慎《说文解字》释 :“谚 ,传言也。”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书记》释 :“谚者 ,直语也。”旧版《辞海》释 :“俗言曰谚。”新版《辞源》释 :“长期流传下来文词固定的常语。”说谚语是“传言”,这概念是含混不清的。因为古圣先贤的训条是传言 ,经史典籍的警句是传言 ,谚语也可以说是传言。把格言、警句、谚语包容在一起 ,便使谚语的界定十分模糊。说谚语是“直语”,也很不确切。因为直语是不加修饰、不加润色的词语 ,历来有不少文人下笔重在朴直 ,但那绝不是谚语。说谚语就是“俗言”,这也不尽然。谚语固然是俗言 ,…  相似文献   

15.
释“处女”     
“处女”一词的释义,诸辞书及相关文献均仅采其引申义和比喻义,而对其本义则未予说释.考之字书与文献,“处女”的本义当为“善淑的女子”.  相似文献   

16.
释"封"     
“封”字的本义在继《说文》的“疆界”义之后,一直以郭氏的“经界”说为正解,但以甲骨文字形为据,此说值得商榷。根据音近义通的原则,“封”有“邦”和“豊”两个同源字。同时,以字形演变为线索,我们还可以整理出一个关于“封”字意义引中发展的脉络。  相似文献   

17.
中古正史的《五行志》里记录了大量怪异事物,这些记录一般由“征”与“应”两部分构成。征应的产生建立在二者之间的因果关系上,可以分为“有征必有应”和“有应才有征”两种。由于受到自身知识背景、政治立场的约束,古代史家有意无意间会采取“选择性记忆”的方式,通过直解、转释、反说等方法来对征应进行解说。透析征应的产生机制及其解说方式,有助于我们了解古代知识阶层的信仰与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18.
《诗经·小雅·采薇》第三章有“采薇采薇,薇亦刚止。曰归曰归,岁亦阳止”的句子。注家都把“阳”解释为“十月”,这显然根据《尔雅·释天》:“十月为阳”,但依此释来,就与诗的原意发生了矛盾。先看首章开头:“采薇采薇,薇亦作止。”薇,即野豌豆,可食。作,刚长出地面。这两句是兴。孔颖达《毛诗正义》中说:“兴者,起也。取譬引类,起发己心,诗文诸举草木鸟兽以见意者,皆兴辞也。”即是说,兴,谓触景生情,因事寄兴。所以诗歌紧接着抒情:“曰归曰归,岁亦暮止。”朱熹解释说:“此遣戍役之诗。以其出戍之时采薇以食,而念归期之远也,故为其自言。”(《诗集传》)见薇而采,见薇作而想起采薇的时候已是岁暮,十分自然。野豌豆是越冬作物,头年九、十月开始生长,来年四月成熟。周历建子(以夏历十一月为岁首),这里的岁暮正相当于现在的农历十月。  相似文献   

19.
《说文解字诂林》所收《说文段注》类文献可以分为两部分,一是训释兼校勘类,即训释为主兼有校勘的性质,收有8种著作;一类是单纯训释,收有2种著作。文章对这些文献的性质与特点进行目录学讨论。认为这些文献以段注为中心,对其考订、训释,成果显著,对后人研究段注很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0.
针对崔致远的出生年份及其及第年龄这一问题,尤其是对“857年出生、18岁及第说”和“855年出生、20岁及第说”的各种论点和症结进行了再考论。对于“857年出生、18岁及第说”,虽然不少的后世文献记录都为其提供了根据,但它与崔致远自述中所说“在唐生活了18年”这一事实并不相符,这是决定性的一点。反之,“855年出生、20岁及第说”虽与后世文献的一些记录不相符,但基本上能与崔致远的自述相吻合,然而还需要通过对当时的制度或某些词汇的解释进行补充说明。两种说法虽然都存在一些症结或疑问,但从对这些问题的解释上来看,“855年出生说”比“857年出生说”更具有合理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