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90 毫秒
1.
就像有出息的士兵都想成为元帅一样,有识见有理想的记者都想成为被历史铭记的记者。立志成为被历史铭记的记者是应该受到赞扬的。因为这样的记者越多,于党于人民的事业越有利。上个世纪30年代,范长江深入祖国大西北,写出了《中国的西北角》;斯诺冲破层层封锁前往延安,写下了《西行漫记》。这两本书帮助广大的中国人民(特别是当时国民党统治区人民)、世界人民认识了中国共产党。《中国的西北角》和《西行漫记》为中国革命鼓与呼,成了传世佳作,范长江和斯诺成了被历史铭记的记者。立志成为被历史铭记的记者,只要矢志不渝,努力不懈,是有希望如…  相似文献   

2.
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是上世纪三十年代,采访陕北革命根据地外国记者中的第一人。当时,“红色中国”延安处在国民党铁桶般的重重包围之中,埃德加·斯诺一个外国记者,是怎样冲破层层封锁,神不知鬼不觉地进入延安的呢?  相似文献   

3.
"中国的西北角报道",是20世纪三四十年代产生于特定历史条件下的别具一格的一种新闻报道现象,本文以《中国的西北角》、《西行漫记》和《北行漫记》为蓝本,探讨范长江、斯诺、福尔曼等中外名记在采写"中国的西北角报道"中表现出来的新闻专业主义精神。笔者认为,在新闻专业主义精神方面,他们至少在三个方面存在共通之处:一、强烈的神圣的使命意识;二、独立的自由探索的精神品格;三、不畏艰险、严谨细致的采访作风。这些精神,庶几可为探讨当代媒介转型中之传播规范问题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斯诺:“西行”之外的传奇□卢晴第一个将红色中国的内幕忠实而深入地向西方世界传播的是斯诺,他写出了一本堪称中国革命史诗的《西行漫记》。斯诺创造了一种新闻的典范,成为后来年美国风行一时的长篇新闻纪实文学的滥觞。美国麻省大学平托姆教授说:“斯诺认为西北的红...  相似文献   

5.
1946年8月,美国康奈尔大学农牧系27岁的毕业生欧文·恩格斯特被斯诺的<西行漫记>所感染,特别是受到了同窗好友韩丁的影响,辗转来到延安.恩格斯特到中国时,进步的新闻记者羊枣不久前刚刚死于国民党监狱中,延安的中国朋友就把"羊枣"的同音字"阳早"送给了恩格斯特,希望他能够成为中国共产党的忠诚朋友和同志.就这样,恩格斯特带着"阳早同志"这个称呼,在中国工作、生活了50多年.  相似文献   

6.
李青林  余璧玲 《青年记者》2017,(30):104-105
1935年,斯诺以纽约《太阳报》和伦敦《每日先驱报》记者的身份深入延安采访,让世界各国倾听到了来自红色中国的声音.全面抗战爆发后,国民党政府严格禁止新闻记者尤其是外国记者赴边区及中共抗日根据地采访,同时,利用其宣传机构不断以片面报道构建中国共产党的负面形象.1944年,在国内外各方压力下,蒋介石被迫同意外国记者赴延安访问,中外记者西北参观团的延安之行打破了延安一直以来的神秘.  相似文献   

7.
20世纪30年代,范长江的《中国的西北角》一版再版,连续出版8版,产生巨大反响。《中国的西北角》获得成功的原因很多,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范长江积极响应时代的呼唤,以新闻记者特有的视角,投身"西北开发"。20世纪30年代的民族危机与国内阶级矛盾,引发了"西北开发"热潮,而范长江洞悉"西北开发"的要义,并积极主动地融入到以"西北开发"为宣传主旨的《大公报》的报道实践中。《中国的西北角》与《大公报》有关"西北开发"的宣传策略全面契合,成为《大公报》"西北开发"宣传报道的有机组成部分。这正是范长江西北采访能够顺利成行以及《中国的西北角》取得重大成功的一个不可或缺的要素。  相似文献   

8.
张珂 《新闻知识》2005,(8):24-26
美国名记斯诺对陕北苏区的访问及其作《西行漫记》,首次报道了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工农红军与苏区人民,早已蜚声中外。值此斯诺诞辰100周年之际,本对世人知之甚少的在这次访问中,他对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工农红军与苏区人民的摄影活动予以回顾,以资纪念。  相似文献   

9.
我认识范长江同志可以说相当早。30年代中期,范的名作《中国的西北角》在《大公报》连载,我每篇必看。稍后他又连续发表《塞上行》,这些文章引起我更浓厚的兴趣。这就算认识了。  相似文献   

10.
尚帅 《青年记者》2017,(11):112-113
范长江是我国新闻史上杰出的记者,是我国早期新闻事业的创立者和管理者.他是一名充满爱国情怀,心怀百姓的民主主义者.他也是历经磨难,最终选择并追随中国共产党的共产主义者.他的著作《中国的西北角》和《塞上行》已成为经典名作.重温长江精神,为学界和业界提供砥砺前行的职业操守和智力支持,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1.
历史上第二次,由一个外国人近距离接触、介绍中国所经历的变革,和变革中的中国领导人。上一次是斯诺,也是美国人,在1936年,他到延安,找的是毛泽东。同样是向西方介绍中国,不同的是,斯诺的《西行漫记》引发了西方热血青年对中国的好奇和向往;而70年后的库恩,却引起西方媒体对其客观性的质疑。问题的焦点是中国不可思议的巨变。但有一点库恩和斯诺命运是相同的——他们都成为了中国领导人可信赖的好朋友  相似文献   

12.
著名记者的名字往往是同他的成名这作联系在一起的。没有名作品的名记者,实际上是不存在的,不是吗?人们谈起斯诺,就想起《西行漫记》;淡起范长江,就想起《中国的西北角》和《塞上行》;谈起魏巍,就想起《谁是最可爱的人》;谈起穆青,就想起《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当记者要立志成才,就得尽力探求自己的成名之作。换句话说,就是要出精品。自八十年代以来,新闻界评选优秀作品的活动普遍开展,更加鼓  相似文献   

13.
继美国记者斯诺的《西行漫记》出版之后,在当时的中国又陆续出版了一批外国记者或作家写的反映中国抗战和延安革命根据地的著作。这些著作真实地记录了中国共产党和他所领导的八路军,是一批珍贵的历史资料。时间过去半个多世纪,现在这些著作已经很难找见了。本文将对这些著作的作者及出版情况做一介绍。  相似文献   

14.
罗建华 《新闻前哨》2005,(12):23-24
真正的缅怀都在不经意间。这个夏日,偶然从电视画面看到斯诺熟悉的身影,一切就被激活了。哦,7月19日,斯诺诞辰100年,一部文献纪录片正在播放,向他表达中国人的怀念。 “一个外国人,不远万里来到中国……”毛泽东纪念白求恩,而白求恩恰恰是读了《西行漫记》之后走向延安的。斯诺,在共产党人及红军被肆无忌惮地“妖魔化”的时候,凭着新闻良知冲破封锁线,把黄土一样安详、又黄河一样奔腾的中国,推向充满傲慢与偏见  相似文献   

15.
孙华 《中国出版》2012,(7):48-51
201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在历史上,斯诺对中国共产党早期外交思想的传播和促进中美关系的发展所作出的独特贡献,深刻表现在他来源于实践的新闻作品之中。1936年,斯诺成为第一个来到陕甘宁革命根据地的外国记者,也是毛泽东成为中共  相似文献   

16.
正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新闻实践和新闻思想,是延安红色新闻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当代新闻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规定了模式。延安红色新闻资源在当代中国新闻传播语境下,仍然具有良好的现实意义。对其的深度开发、学理探究是对延安红色新闻资源当代价值的开发,也是历史资料社会价值的体现。一、延安红色新闻资源的现状近年来,延安红色新闻资源对当代新闻工作和新闻专业教育的影响受到更为广泛的关注,开发与研究工作正逐步开展,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也出现了一些疏漏和  相似文献   

17.
今年12月26日是毛泽东同志诞生110周年纪念日。作为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者,毛泽东十分关心我国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和建设。在革命战争年代,他领导了人民军队中最早的无线电通信工作,为建立红色广播电台奠定了物质基础;延安(陕北)新华广播电台开播后,他重视运用广播作为团结教育全国人民.打击瓦解敌人的有力武器;新中国成立前夕,他主持制定  相似文献   

18.
张培铁 《新闻前哨》2007,(7):114-114
十堰是湖北最遥远的地方,被称着西北角;十堰又是个贫穷的地方,六县市全列入国家级贫困名单。然而,当记者真正走进十堰、认识十堰、读懂十堰,却发现这里有得天独厚的新闻资源,是座“新闻富矿”。  相似文献   

19.
(一)强调踏青采访。风貌通讯采写的关键,在于勤跑、踏青。习惯坐办公室,凭死材料是写不出风貌通讯的,而应出去多走走,多看看,多问问。离开了踏青采访,离开了现场访问,离开了记者的耳闻目睹,风貌通讯是写不成的。从一定意义上说,风貌通讯是作者用脚板跑出来的。当年瞿秋白如果不跑到苏联去,就写不了《饿乡纪程》、《赤都心史》;斯诺不跑到中国来,不闯进延安去,也写不出《西行漫记》;范长江当年不到大西北去采访,《中国的西北角》也同样不可能问世。  相似文献   

20.
新闻记者的笔下记述的当然是新闻,也都是事实。然而,今天的新闻到了明天就变成历史。许多新闻事实,时过境迁,失去了新闻的价值,而保存了历史的价值,从而获得了永生。斯诺的《西行漫记》、范长江的《中国西北角》等新闻作品,随着时间的推移,愈益闪耀出它们那历史性的光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