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黄馨茹 《青年记者》2016,(13):61-62
4月9日,中国认知传播学会2016年年会(第三届)暨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镜湖校区举行,来自国内外新闻传播学界和各领域关注认知传播学研究与发展的100余名专家学者参加学术研讨.本次年会以“全球化语境中的认知传播学话语建构”为主题,以“大会主题发言+专题论坛”的方式进行. 致辞:消弭冲突,推动跨学科融合  相似文献   

2.
徐健  严兰 《新闻世界》2010,(11):139-140
全球化浪潮席卷各个领域,文化传播也不例外。电影无疑是全球化语境下文化传播的最佳载体之一。本文以戛纳电影节中获奖的华语电影为参照,解读国家文化在对外传播中的特点和问题,并借鉴好莱坞的成功模式探讨华语电影在文化传播中的经验教训。  相似文献   

3.
综述发现,我国目前对国际传播民间传播者研究主要聚焦于:个体与NGO作为民间传播主体力量的崛起,社交媒体主渠道研究,民间传播者对官方国际传播话语体系的补充与缓冲作用,以及文化作为驱动力的民间国际传播空间。本文同时借以李子柒个案进行分析,探讨在全球化语境下民间传播者的国际传播潜力。  相似文献   

4.
融媒环境下,创新主流媒体话语表达需要了解和掌握公众认知及其话语方式,尤其是公众的对抗性话语直接弱化了主流话语的传播力、主导性和权威性。所以,主流话语表达的创新,必须注重公众的认知语境变化,增强其新闻生成能力,打破认知鸿沟及差异,掌握公众的认知图式,打造协同的认知语境,以有效引导主流价值的传播。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我国国有企业传播话语体系的分析,研究中国企业传播的重要意义,并从历史维度介绍国有企业传播的发展历程和发生的变化,聚焦国有企业传播话语体系的特点、现实困境和创新策略分析等方面,得出以传播话语体系创新为抓手,提升国有企业传播话语力的结论。  相似文献   

6.
赵莉 《新闻前哨》2008,(6):26-28
本文以“拉萨3.14打砸抢烧”事件西方媒介对中国的议程设置为例,重点考察中国媒体在全球化时代国际传播效果和国际影响力现状,就中国如何有效参与全球传播竞争,在全球化语境中从边缘走向中心,提出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7.
中国新发展故事是中国新发展理念与实践相融通的光辉结晶,是中国脱贫攻坚胜利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成果.对外传播中国新发展故事具有为世界减贫事业贡献公共知识产品、推动构建新发展国际话语体系的重大意义.在国际语境中讲好中国新发展故事,需要进一步厘清传播理路和增强实效性,不断拓宽叙事空间、弥补认知鸿沟,构建多主体、多维度的对外传播...  相似文献   

8.
叙事语境是对外话语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国际传播的跨文化属性,要求我们必须突破不同文化间的语境藩篱,从语言、图像符号的信息本质入手,以“平实的陈述,生动的表达”构建叙事语境,减少“中国声音”跨文化传递的失真率,提高“中国故事”的易读性和亲和力,为对外传播在域外“入脑赢心”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9.
王小英 《现代传播》2017,(11):84-90
人类用语词来建构概念框架,并以此来塑造对世界的认知。"丝绸之路"的语言学命名及其在传播中不断拓展的话语实践使得这一名称在世界范围内获得普遍认可,形成认知共同框架,这也正是在全球化生产—传播的语境中诸多国家竞相运用该符号的深层原因。中国围绕"丝绸之路"倡议的"一带一路"共同体建设也是基于共同认知框架而来的话语实践。在传播过程中我们必须要充分发挥共享概念集群的作用,并寻求在国际传播中将非共享概念提升为高共享度概念的方法,在这方面皮尔斯的符号传播思想提供了一种具有前瞻性的理论启示。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表达自由与社会开放的大环境下,在web2.0媒境、全球化语境与中国风险社会环境的语境下,加强传统主流媒体的舆情引导创新具有紧迫性。CCTV2《今日观察》栏目以舆论聚焦、平台构建和舆情辐射的话语传播,创新性地构建新闻评论4.0传播范式,推动中国新闻评论的创新发展,是经济舆情建设平台的一个蓝本、电视经济评论栏目的一个精品和主流媒体传播的一个范式,是中国新闻评论发展的积极方向。  相似文献   

11.
周伟 《新闻世界》2013,(3):89-91
新媒体语境下的全球传播被打上了新时代的烙印。伴随着全球化大潮的冲击,以SNS社交网站为代表的社会化媒体,依托其跨越时空和传播迅速的优势,正在深刻地改变全球信息传播的生态环境。本文试通过对新媒体语境下的全球传播与国际传播的比对,主要从传播主体与传播媒介等方面探究其传播模式,并结合与之相关的跨文化传播,对其中的“文化霸权”提出警示。  相似文献   

12.
李宇 《青年记者》2021,(6):15-17
随着全球化、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的深入推进,中国媒体在对外传播中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新形势、新挑战、新机遇。在当前国际政治形势和竞争格局下,中国媒体对外传播的环境更为复杂。为此,中国媒体在对外传播中要重新审视自身发展定位、模式和路径,创造性地构建全新话语体系和话语表达,提升对外传播话语的创新性和主动性。  相似文献   

13.
杨丽 《青年记者》2022,(23):19-21
当下,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叠加交织,国际社会各种声音杂乱交错,多级地域、多元文化交流互动愈加频繁,民间声音的表达权和传播权日益被重视,尤其在新全球化的背景下,从“跨文化”到“转文化”的文化传播新模式,也带来对外传播话语的深层次演变,对我国构建对外传播话语体系,争夺对外传播话语主动权,提出了新的改变与启发。本文从中外文化交流、共情能力开发、创新性表达等角度分析我国媒体在对外传播话语转变方面的新趋势和新探索,以期创新对外传播话语表达方式,讲好新时代中国故事。  相似文献   

14.
中国与全球传媒体系的加速融合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在跨文化传播的语境下,全球化与本土化两种看似矛盾的力量,通过更深入的观察与思考,两者之间其实呈现出的是一种复杂而崭新的双向互动过程.全球化与本土化的互动过程既是一种自上而下的作用力,促进中国媒体在全球化变革中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参与其中;同时又是一种自下而上的反作用力,促进西方...  相似文献   

15.
温金凤 《今传媒》2011,19(1):126-128
在全球化传播的时代,电影走向世界,实现它所承载的跨文化传播价值是无法逆转的历史潮流。首先追溯一下中国电影走向世界的历史,然后由此出发将中国电影置于更广阔的全球化语境下,对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中国电影的跨文化传播的特点与映像进行审视与探讨,从而为电影艺术的对外传播提供更多的思考。  相似文献   

16.
方爱武 《新闻界》2013,(11):15-18
在20世纪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历程中,文学的生产与传播呈现出非生态化的态势,其中本土传播环境机制的制约与域外传播认识的偏狭是最突出的表现,它严重地影响到20世纪中国形象的完整建构。在全球化发展语境下的今天,文学传播内容的更新、传播载体的重视以及传播途径的多元化尝试将是通过中国现代文学传播在世界范围内完整树立中国形象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7.
王若江 《传媒》2021,(16):81-83
在信息传播全球化、全媒化、全民化语境下,浙江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特点,抓住用好国际传播新机遇、新动能,创新实施节事活动传播策略、城市文化传播策略、媒企协作传播策略、平台整合传播策略,全力提升国际舆论引导力、中国形象亲和力、中国话语说服力、国际传播影响力,推动党委政府、主流媒体、企业家、专家、自媒体等同频共振,组合传播浙江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中国共产党的故事.  相似文献   

18.
全球化是当今时代的基本特征。在全球化语境下,民族文化的传播常易陷入全球化/本土化,世界性/民族性的二元对立之窘境。本文试图打破这种二元对立的局限,以更开放的心态探寻中华文化在全球化浪潮下的传播之道。  相似文献   

19.
《新闻界》2018,(8):84-92
国际传播概念的话语演变与选择,是一个社会知识生产的过程,与全球化转型进程紧密关联。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也因此必须在正确的理念下进行科学抉择。当前以反全球化运动为特征的全球化转型,有利于中国再次理性审视国际传播概念内涵,并在国际传播场域重构的斗争中,确立新的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策略。  相似文献   

20.
王前 《军事记者》2010,(9):49-50
语境。指语言环境,是属于语言学、语义学、语用学和修辞学等学科范畴的概念。语境决定话语的形式、适用性和意义。新闻语境,是指在某种既成的新闻背景下所形成的特定语言环境。新闻语境水平决定其传播效果,新闻语境选择决定其传播性质,新闻语境谋划决定其传播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